
關于重建和復興古絲綢之路的宏偉藍圖,昨日在北京懷柔雁棲湖激蕩起層層漣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年前提出的一個富有遠見的倡議,現已成為30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達成的莊嚴共識——15日晚發表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通篇以“我們”為主語,而長達10頁的“一帶一路”項目清單,包含了即將落實的270多項具體成果。習近平在論壇結束后的記者會上宣布,中國將在2019年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這標志著“一帶一路”論壇或將走向機制化。澳大利亞“東亞論壇”15日稱,“一帶一路”倡議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描繪如何同世界互動、尋求與亞洲鄰國以及其他國家更確定的關系上“最勇敢的嘗試”。英國廣播公司說,“一帶一路”是“打開世界經濟增長瓶頸的一把鑰匙”。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在北京說,“一帶一路”的設想就像一首很美的詩,它標志著中國正在向一個大的領導角色邁進。
主語是“我們”
15日傍晚,圓桌峰會聯合公報出爐了。這份公報的行文猶如一首令人震撼的長詩。它分為18個要點,幾乎每一要點的主語都是“我們”:“我們注意到”“我們強調”“我們重申”“我們致力于”“我們鼓勵”……而“我們”這個主語包含的是令人激動的一長串名單:“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阿根廷總統馬克里、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公報第一要點列舉了出席此次峰會的30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3位國際組織的負責人。
“我們”,這個詞正在喚起全世界對“一帶一路”的主人翁意識。英國《金融時報》15日稱,“一帶一路”絕非中國的獨角戲,而是新型全球化階段的世界大合唱。例如作為英聯邦國家的核心,英國的加入可以使“一帶一路”建設在一些沿線國家擁有語言、法律、金融和制度方面的優勢。
秘魯記者協會主席桑切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秘中兩國的交往可追溯到商朝時期;在西班牙殖民時期也曾有中國人來到秘魯;19世紀大批中國勞工在秘魯從事甘蔗和棉花種植、開采鳥糞和硝石;在當時也有許多中國勞工參與了秘魯的大型工程。而現在,秘魯非常期待新的“一帶一路”計劃。
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表示,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項目重繪了世界經濟版圖,形成了新的國際關系。這一項目的特色在于沒有強加的利益和在他國的貿易擴張。
美國CNBC網站稱,“一帶一路”意味著中國要與外界建立一個龐大的物流和運輸網。一些國家以前對這項計劃不太熱心,不過他們的態度在慢慢改變。投資環境在改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道這是好事。“東亞論壇”稱,“一帶一路”成敗與否,取決于澳大利亞和歐洲等國如何像擁抱亞投行一樣擁抱多邊合作精神。如果不這樣做,全球經濟制度的開放性將受到侵蝕。
臺灣東吳大學教授劉必榮15日在臺灣《中國時報》撰文稱,過去西方一些評論認為大陸推動“一帶一路”是為了消化過剩產能,或認為是“跑馬圈地”,這都把“一帶一路”的格局講小、講窄了。“一帶一路”倡議是最大規模的全球振興計劃,是前景最好的國際合作平臺。
豐碩的成果
15日圓桌峰會結束后,中方發布了一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這份清單涵蓋了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類,共76大項,270多項具體成果。在這些成果中,不乏“旗艦型”的重點項目,比如中國鐵路總公司與有關國家鐵路公司簽署的《中國、白俄羅斯、德國、哈薩克斯坦、蒙古國、波蘭、俄羅斯鐵路關于深化中歐班列合作協議》;中巴經濟走廊下開展巴基斯坦1號鐵路干線升級改造和新建哈維連陸港項目合作;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未來3年中國總體對外援助規模不少于600億元人民幣等。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可將其看作是由倡議構想轉向實際落地的‘轉折點。”俄中科學金融經濟中心負責人科特利亞羅夫對俄羅斯衛星網說。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執行秘書巴爾塞納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拉美多國希望與中國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加強港口、通信與數字領域的互聯互通。
埃及政府打造的“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對接,可實現雙方共贏。
“孤獨的抵制”
《華爾街日報》15日稱,“中國的動機也引來一些懷疑”。報道舉例說,美國此次派出的代表是一名國家安全委員會主管,而非高級內閣官員。而印度也沒有派出官方代表參加本次論壇。
同天從“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傳來的消息是,美國代表團團長、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波廷杰透露,美國駐華大使館和美企共同成立了“美國一帶一路工作小組”,并表示,“在全球基礎建設領域,美國公司有很好的長期紀錄,已準備好參與‘一帶一路’項目。”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15日談到印度“抵制中國的峰會”時評論稱,“印度的抵制其實是孤獨的”,因為該地區所有國家(除了袖珍國家不丹)都派人去北京出席了峰會,都參與了“一帶一路”項目,它們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從中國的貸款投資與專業技術支持中獲益。
《華爾街日報》同天也報道稱,前美國財長保爾森在論壇討論中對中國加緊推進全球化的努力予以稱贊。總部位于孟買的智庫觀察家庫爾卡尼說,即便你不認同中國的構想,但至少中國拿出了這么一個構想——“由于美國的精力都放在了國內政治上,中國現在是世界上僅剩的一個思想領袖”。
法新社也報道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比如美國邁阿密大學的一名中國專家表示,希望中國與西歐的火車“來往都裝滿貨品”,她還表示,有些獲得基礎建設援助的國家會發現其交通運輸網絡“都以中國為中心”,或者會發現到時欠了中國巨額貸款,“這時商業貿易原則可能會被政治原則所替代”。
俄專家克盧塔科夫15日對俄新社所說的一段話恰好回應了上述顧慮: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與美國此前提出的TTIP和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的不同就在于,沒有任何政治方面的意義。他還說,相信印度未來會參加這一項目的。
更多認同感
路透社15日稱,兩天的峰會展現出中國力促“一帶一路”的誠意和所做的努力。但“路漫漫其修遠兮”,雖然古絲綢之路沿線曾經是“流淌著奶與蜜的地方”,但如今很多地方成了沖突動蕩和危機挑戰的代名詞。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者,要將理念落在現實的土壤并獲得參與國家的認同并不容易。
路透社提出的挑戰的確是不容回避的現實,不過兩天的峰會也的確讓世界對“一帶一路”有了更多認同感。“高峰論壇的舉辦有效傳播了中國擴大同亞洲、歐洲、非洲聯系的設想”,沙特阿拉伯電視臺網站發文稱,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都將成為恢復世界經濟活力、倡導自由投資貿易的推動者。
“我很驚訝那么多高層人士來參會……說明所有人都想沿著中國引領的道路前行”。前來參加論壇的墨西哥交通運輸部高官特里薩在接受環球網記者專訪時表示:“美國的確是一個大市場,但不是唯一的選擇,‘一帶一路’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中俄等國愿意開放市場,那我們就付諸行動。”
菲律賓貿易和工業部長拉蒙·洛佩斯15日在京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各國領導人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向外界發出了這樣一種信號:經濟繁榮應該超越邊界的限制。“一個(領導人們)多次提到過的準則就是,所有參與者的互惠互利,所有玩家都應該能共同分享繁榮。這比東盟的界線還要廣。”
緬甸《標準時間》報稱,如果民盟政府從“一帶一路”中獲得國家經濟發展的機遇,并能促進緬中關系的話,將為實現國內和平進程帶來極大的幫助。
土耳其《自由日報》援引埃爾多安總統在峰會上的致辭說:“‘一帶一路’倡議將有效應對正在抬頭的恐怖主義,并將最終根除它。相信‘一帶一路’合作將使所有人受益,并成為國際合作樣板。土耳其準備好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很多老外這次來論壇也是來觀察的,不光是捧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義桅1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兩天的峰會讓很多國家領導人、代表及國際組織負責人深刻了解到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的誠意,也真切感受到它不是一個云山霧罩的計劃——“我們達成的很多項目要在今后一段時間切實落實,把這些成果落實就是中國的巨大勝利。”▲
環球時報201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