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彭博新聞社5月15日文章,原題:3名沃頓商學院畢業的商界精英為中國的貨運押上他們的前途 2001年,3位英文名都叫理查德的中國人入讀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之后他們當上了銀行家和投資人,職業生涯可謂成功。如今,他們正賭上自己的未來,聯手為中國盤根錯節的卡車運輸行業傾力打造一種類似于優步的服務。
他們“貨車幫”試圖把智能手機引入一個萬億美元的產業。這個產業運載了該國80%的貨物,但不少貨車卻有一半的時間處于閑置狀態。“貨車幫”的計劃是為司機及其貨車與需要運輸的貨物牽線搭橋,以及協調空閑的停車場及其服務中心。首席財務官理查德·張表示,平均每位貨車司機一年產生收入100萬元,而全國有大約500萬貨車司機,市場洗牌的時機成熟。
理查德·張曾是美國銀行亞洲區工業部聯席主管。他表示:“我們把每輛貨車看成一個小企業,平臺給他們提供更多載貨機會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更多服務,增加用戶粘性。”另一位創始人理查德·季表示:“貨車幫是非常草根的。他們要善于與藍領和貨車司機打交道,自己要深入第一線,這是科技行業多數人做不了的事。”比起傳統的貨源中介的繁瑣,“貨車幫”所做的就是簡化程序,為司機與貨源配對,他們就能直接運貨。
多年來,像肖世亮這樣的貨車司機要花幾個小時從幾百個中介中找尋下一個貨源。現在,信息就放在“貨車幫”App上。41歲的肖說:“有了它,我找貨源的時間大大減少了。現在,我到目的地前就在App上找到貨源,直接開到工廠去。”就像滴滴出行推出叫車服務時一樣,“貨車幫”如今也面臨贏得廣泛接受的艱難考驗。盡管讓古老的貨運業搭上一款科技平臺會有種種困難,但季認為,這就像傳統零售商最初不滿但后來還是逐漸接受電子商務一樣。▲
(作者陳逸倫(音),向陽譯)
環球時報201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