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康德納(DonKanak)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來自世界各國及國際組織的數百位領導人、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就連此前外界普遍預測不會派代表參加的美國和日本,最后也都有重要人物參加。更為引人矚目的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4日宣布,中國將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資金支持,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約3000億元人民幣。“一帶一路”加強與其他國家互聯互通之外,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意義值得重視,即有望在整個地區創造億級就業崗位,吸納大量的勞動人口,尤其是青年勞動人口,進而解決各國迫切的就業難題。
就業壓力會加劇脆弱的政治局勢
“一帶一路”倡議主要針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旨在加強中國與東盟、南亞、中亞及中東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互通互聯。這是促進全球增長、幫助各國應對落后的物質性和社會性基礎設施挑戰的重要舉措,因此受到各國各界的廣泛好評。除此之外,“一帶一路”對全球就業市場推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今天美歐的變局很大程度是來自于就業壓力,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會加劇脆弱的政治局勢,引發新的不穩定,并誘發新的因經濟危機和沖突驅動的難民危機。
新興經濟體物質性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相對比較落后,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大多涉及基礎設施的完善,從清潔能源、水和衛生設施到醫療、教育和可持續城市等相關目標。加快基礎設施投資、縮小相關領域的差距是許多全球公共組織的工作重點。
然而,基礎設施與可持續就業創造、就業與穩定之間的聯系卻鮮有觸及。對失業或缺乏經濟保障的擔憂是導致政治壓力的一個來源,正是這種政治壓力塑造了全球,尤其是歐美國家目前變化莫測的新常態。在相對貧困的新興國家,失業問題,特別是快速增長的青年勞動人口的失業問題,可能造成政局失穩。調查發現,在包括政治和宗教爭端在內的11個最關注的問題當中,“就業”在六個阿拉伯國家(按購買力評價,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0美元)中均排在第一位。
隨著勞動人口的急劇增長,絲綢之路沿線一些國家(跨越東盟、南亞和中東)可能面臨世界歷史上最大的短期就業挑戰。盡管中國本身和許多歐洲國家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但2015年至2030年間,39個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勞動人口將增加3.82億,這一數字確實十分驚人。吸納這3.82億的新勞動人口要求在15年內創造出比當前歐盟28國勞動人口總和更多的新就業崗位(或是美國現有勞動人口的兩倍)!
完善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對創造就業而言至關重要,這不僅限于為建筑行業創造就業崗位,而且還將幫助提高貿易效率和生產力。如果無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那么反全球化甚至政治風險以及大規模移民壓力將會加大。
用基礎設施項目撬動民間資本投入
基礎設施領域的就業創造潛力十分明顯。美國的研究表明,每1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將帶來13000至22000個就業崗位。而發展中國家的就業創造潛力將更大,在實現綠色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有望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行業雇用了上百萬勞動人口,而印度預計到2025年將在生物質氣化領域創造90萬個就業崗位。在巴西,生物燃料領域為農村地區創造了約130萬個就業崗位,而回收利用和廢物管理領域則雇用了約50萬勞動人口。研究還表明,與單一的物質性基礎設施投資相比,對社會性基礎設施(如教育、醫療)的投資將大大增加就業機會,且有望促進生產率的提高、收入的增長及經濟的專業化。
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就業機會,迫切需要在兩方面發力。首先,需要發展中國家加強機構建設。強有力的機構不僅將為社會穩定奠定基礎,而且對長期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和運營至關重要。金融機構、政府治理、可靠的政策和可執行的合同,這些是擴大可投資項目渠道、提高對長期投資可靠性信心的關鍵。
另一個緊迫的要求是大規模調動投資基金。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預估,從2015年到2030年,需要49萬億美元來資助全球基礎設施項目。除中國之外的亞洲新興國家將需要6萬億美元。如果無法“充分調動”民間資本,包括發達國家的大量養老和保險資金,那么這一資金缺口將無法填補。當前全球管理資產總額約為71萬億美元(其中部分為保險和養老資金)。然而,如果缺乏更好的機制來降低風險,那么將無法調動這些資本。養老金和保險資金將受到宏觀上審慎監管,同時面臨日益嚴格的償付能力要求。將這些要求與新興市場的基礎設施投資相匹配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國際金融公司、亞洲開發銀行、歐洲投資銀行等機構近期所做的努力將有望推進這一目標的實現。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及絲綢之路基金等“一帶一路”機構有望為公私投資伙伴關系(PPP)帶來額外的機會和新方法。亞投行(美國和日本沒有加入)目前有77個成員國,還有更多的國家正在申請加入。有了這種廣泛的支持,作為一個新的機構,亞投行有機會創新,并充分調動民間資本以獲取額外資金,引導相關資金流入適當項目。公私伙伴關系反過來將帶來專業知識,吸引更多負責任的長期商業部門投資,并創造就業機會。
全球各大企業也看到了“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銷售、利潤和創造就業機會的潛力。就我所知,美國很多跨國企業都非常看好“一帶一路”,有的已經獲得了大量訂單,這帶來了“多贏”的結果。“一帶一路”倡議應獲得國際社會的更多贊賞和支持,靠“筑墻”壁壘不能躲避危機,中國向外“修路”才是促進增長與就業的“正道”。▲
(作者是英國保誠集團瀚亞投資公司主席)
環球時報201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