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鋒
弘益大學堂的“少帥”李樂駿前幾天發了條朋友圈:學堂的生活花藝課程受邀走進云師大附小;春節后,這門課程陸續收到昆明最好的大中小學甚至幼兒園的邀請。“這并非偶然,中華傳統生活美學的復興,正在醞釀一個春天。”他甚至期待:“說不定哪天走進黨校了。”
弘益大學堂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市寶海公園邊上,在剛過去的一個月,這里迎來了200多名學員,其中八成是云南省外的。茶、花、香、器等塑造的生活美學,在這里形成了一條文化產業鏈。李樂駿介紹:“現在全國的茶文化培訓形成了兩個中心,一個是杭州,一個就在昆明,不同于杭州的學院派為主,昆明的培訓機構大都是民營的,對象以年輕人為主。”
茶行業理念的“裂變”
在昆明北部雄達茶城“錐子周文創”工作室,周重林正在努力推進他的“茶書館計劃”。在當當圖書暢銷榜上,他的《民國茶范》一書剛剛上升到前70位,蓋過了沈從文的《古人的文化》——這對周重林來說也不算什么,他的《茶葉戰爭》一書2012年問世以來,如今已印刷了三十多次。很難用既定的商業模式去概括周重林正在做什么,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文化變現和知識付費養活了自己,而且越活越好。
與周重林和李樂駿不同,楊紹巍雖然從事普洱茶生產銷售的實業,但“顏值”同樣高。在昆明康樂茶城,津喬普洱的營銷中心時尚而舒適,總經理楊紹巍介紹:“我們的顏值不僅體現在銷售的前端,也體現在后方的茶園基地和加工廠”,楊紹巍解釋:“工廠和茶園按照可供旅游參觀來設計建造。”
在一些人談論普洱茶市場不景氣的時候,另一些人卻在描述行業的春天——包括他們仨。要說他們幾個最直觀的共同點,即80后,有創意。從這些茶界“少壯派”的言辭和行動中,不難感受到,消費的春天真的來了。
周重林判斷,目前行業最大的“裂變”來自消費端——國人正由“柴米油鹽醬醋茶”,轉向“琴棋書畫詩酒茶”,茶的消費升級帶來產業變革,套個時髦的詞,就是供給側改革。李樂駿從大益集團出來,2014年創業時,即秉承這種理念:專注于茶的精神文化產業鏈,引導中產階層的生活美學。現實的發展已經超出了預估。周重林就沒想到茶書會這么好賣。而對于弘益大學堂來說,兩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出臺,讓行業的春天來的迅猛還有點意外。
普洱茶消費新時代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對普洱茶界來說,認真思考一下自己在云南的產業方位,不無裨益。2017年春天到來,主政者強烈的發展信號正在不斷釋放。無論是云南兩會普洱代表團里的討論,還是云南省在外交部藍廳推介的“廣告”,普洱茶都正成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方塊中最靚麗的名片之一;而風生水起的高原特色農業,在全國人民眼里,可能是云南僅次于旅游業的“金字招牌”。如果再考慮到旅游的新動向,和云南健康產業發展大勢,普洱茶融合發展的機遇,已萬事具備、箭在弦上。
這里提“消費新時代”,不是趕時髦,而是宏觀政策力推的方向,也是活生生的現實。稍加總結,普洱茶消費的趨勢和行業變革至少有五個方面。
一是從產品來說,熟茶的價值發現和柑普等單品的熱銷,都是消費新趣味和產品創新合力推動的結果。古樹茶的概念如今慢慢已成頹勢,“混飲”則有可能成為市場新的發力點。當然,正如楊紹巍所說,市場熱點雖千變萬化,立定腳跟做好產品、立足傳統產品還是根本——萬變不離其宗,生產出生態、安全、標準化即口感、口碑俱佳的普洱茶仍是行業要務。
二是從銷售模式上來說,電商銷售甚至借助微信朋友圈、微店的“微銷售”方興未艾,銷售系統的互聯網化仍在路上,一如大益正推出的“大益寶盒計劃”和周重林的“茶書館”。線上銷售經歷了魚龍混雜和亂象叢生,正走向和線下相結合以及口碑與美譽度的淘洗沉淀。如今不重視互聯網和微傳播的商家尤其是廠家,就和越來越契人生活的網購背道而馳。
三是從消費模式說,從產品質量過硬到要求產品的顏值、體驗感等,即從買到好東西,到能好好買東西,成為消費需求和產品脫穎而出的遵循。這方面最典型的,是“大益茶庭”。更強調消費者“當下的體驗感”,這啟示又遠不限于“大益茶庭”。
四是從行業的文化消費來說,文化已從“注入或者附加”的地位,躍升到與實業齊驅。周重林、李樂駿們的成功,部分是因為順勢應時地趕上了好時候。李樂駿觀察到一個現象,日本的茶行業,主要輸出的并非茶葉,而是茶文化。一場在昆明舉行的表千家茶道培訓課,收費萬元左右,自己負責食宿盤纏,報名者趨之若鶩,就是最好的例證。
五是從行業跨界整合來說,茶與旅游、國學、大健康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將是大勢所趨。且不說已經紅紅火火的茶山游了,各種打著國學文化旗號的游學活動,也幾乎都離不開茶。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文化美學的生活化潮流,茶席是最好的載體之一,更關乎普羅大眾。至于普洱茶和健康產業的關聯,目前開掘的還遠遠不夠——須知,昆明正打造中國健康之城,若組織一場“普洱茶與大健康產業國際論壇”,想必從者如云。
“高知群體”加入茶行業
互聯網+、融合發展、消費升級等等,早已把茶葉從農副產品的老面孔里“點石成金”。而推動和完成這場轉變,最關鍵的是“高知群體”的加入;沒有人才,一切宏愿皆是泡影。茶行業,正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于是,受過正規高等教育、視野開闊創新力強的“茶界80后”登場了。一個好故事勝過一堆大道理,“他們仨”的故事會讓人深受啟發。
十多年前,文藝青年周重林差不多還是生活朝不保夕的“窮絲”,他也曾混跡媒體圈,滿身的才華尚未給他帶來多少增值。慶幸的是,他和茶陰差陽錯地走到了一起,且不離不棄。十多年的行業深耕和寒窗苦讀,讓周重林在茶文化尤其是相關出版界贏得了話語權。如今,《茶葉大盜》、《茶葉帝國》兩本書由他引進,印證著他寬廣的視野——跳出云南,他沒有醉心于普洱茶那點事。周重林說,他成功的要素是,文藝青年的底子、新聞記者的敏銳和相對嚴謹的學術訓練——換句話說不但寫得好,作品還得賣得好。
李樂駿也只關注一件事,中國人過上衣食富足的生活后,怎么再把小日子過美?為此,他創辦了“中國領先的生活美學傳媒與教育機構”,作為“非典型性的85后”,實屬難得。他領著人們參觀弘益大學堂,一起探討安魯東《理學的脈絡》,其見識與行動讓人刮目相看。與李樂駿一樣,楊紹巍也是“茶二代”。與父輩的“鄉鎮企業家”相比,楊紹巍顯得洋氣,但言談舉止也流露出一股難得的質樸靜氣。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明確自己企業的市場定位,不求規模但求品格,錯位競爭持之以恒——正如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所說,小的是美好的。
毋庸諱言,周重林、李樂駿和楊紹巍們并非茶行業的主流,但他們是引領者和開創者。對于一幫80后“少壯派”的茶界新勢力,其想法和行動都不容小覷——世界即將是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