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俊海
摘 要:韓江是梅州市、潮州市、汕頭市和揭陽市的重要飲用水源,是粵東人民的生命線。保護好韓江流域水資源水質,保障城鎮飲用水源安全,是貫徹生態文明建設、為市民營造質量優良的生活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的最好體現。本文先淺析污染韓江上游水質的各項成因,進而嘗試性地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韓江上游;水質污染;原因分析;對策探討
中圖分類號:X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7-0016-02
1 韓江上游水質情況
韓江流域位于廣東省東部和福建省西部,由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匯合而成,是廣東省僅次于珠江的第二大流域,境內韓江干流全長470公里,流域面積17851平方公里。根據廣東省韓江流域管理局近年來對韓江流域干支流的水質監測結果和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公眾網發布的《2015年廣東省環境狀況公報》進行分析得知,目前韓江干流及中下游主要支流水質保持良好,從梅州-潮州交接斷面開始水質長期保持Ⅱ類水質以上。但韓江上游水質近年已開始逐漸下降,韓江上游三大支流匯合處三河壩水質近年介于Ⅲ—Ⅳ類之間。水質超標指標主要是總磷、氨氮、溶解氧等,以生活源和農業源污染為主。如果不盡快遏制韓江上游水質下降趨勢,必將嚴重威脅韓江中下游水質安全,而且隨著流域城鎮人口的增多和經濟的發展,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生活垃圾和農業面源污染將進一步對韓江水質安全構成威脅。
2 淺析韓江上游水質下降的原因
經查閱整理相關資料及多方面了解情況,初步分析出影響韓江上游水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2.1 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治污能力嚴重不足
(1)污水處理能力嚴重不足。目前流域內縣級以上都建有生活污水處理廠,但大部分鎮級都還沒有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截污管網建設進展緩慢,大部分河涌未進行沿河截污,導致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2)垃圾處理能力不足,垃圾收運系統不完善,未得到有效處理的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嚴重污染韓江上游水質。
2.2 發展方式粗放,局部污染較為嚴重
(1)高污染低效益企業為數不少,流域內梅州、潮州、汕頭三市共有幾十家企業列入省控重點污染源,涉及水泥制造、線路板、食品加工、陶瓷、造紙、印染等行業。(2)礦產開采污染較為嚴重,在韓江上中游的偏遠山區,稀土開采、水選礦場等礦產開采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不按照環保要求進行相應的廢水、廢渣處理,造成局部地區污染嚴重。(3)農業源污染日益嚴重,養殖業無序發展,養殖場治污水平普遍較低,大量養殖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農林業農藥、化肥施用強度大,流失率高,也是流域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
2.3 省際間跨界污染日益突出,水污染呈流域蔓延態勢
韓江約有40%流域面積在福建省境內,福建省的小造紙、小冶煉和養殖場排放的大量廢水造成韓江上游水質呈逐年下降趨勢,水污染呈現流域蔓延態勢。
2.4 梯級開發導致水環境情勢變化,水生態問題逐漸凸顯
近年來在韓江流域興建了大量水利水電工程,加上流域水源涵養能力不足,加之年降雨量不均勻,導致許多河段枯水期生態流量得不到保障。此外,庫區河段流速變緩,呈現湖泊型水文特征,導致河流自凈能力下降,致使韓江水質呈現下降的趨勢。
2.5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水環境的壓力持續增加
隨著流域地區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大發展以及產業轉移走入快車道,資源消耗和污染負荷必將大幅增長,韓江水質污染控制將長期面臨削減存量與控制增量的雙重壓力。
3 嘗試探討改善韓江水質的對策和措施
韓江是梅州市、潮州市、汕頭市和揭陽市的重要飲用水源,是粵東人民的生命線。為了更好地保護好韓江流域水資源環境,保障城鎮飲用水源安全,建議從下列幾個主要方面切入,做好相應的防治措施。
3.1 加強上下游合作,建立流域聯防聯治機制
建立跨省流域聯防聯治機制,設立韓江流域跨省協調協作平臺,通盤考慮流域開發建設規劃,制訂水環境修復管理措施,建立流域內各地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聯動機制,及時通報和處理流域水環境出現的問題,整體推進韓江水體修復[1]。
3.2 強化規劃指導,編制切實可行的韓江水質保護規劃
編制韓江水質保護規劃,明確韓江各支流和干流交接斷面的水質保護目標。嚴格實施分區控制,劃分生態紅線區、有限發展區和集約利用區,生態紅線區內禁止所有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無關的開發活動,從源頭上禁止污染型項目進入該區域,防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退化的開發活動對區域生態的破壞。有限開發區內要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實行從嚴從緊的環保準入,確保生態環境安全。集約利用區內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促進產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市集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以高附加值、低污染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生態旅游業、現代生態農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嚴格的產業準入,禁止建設重污染項目,嚴格控制礦山開發布局及規模。通過規劃的實施,逐步改善、恢復韓江的優良水質。
3.3 加大資金投入,推進流域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進一步加大水環境保護投入的比重,對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飲用水源保護、監管能力建設等項目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各市、縣要把轄區內綜合整治工作的年度投資計劃納入財政預算,設立地方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用于韓江流域整治。流域內所有中心鎮以及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建制鎮應建成污水處理設施,進一步優化供排水通道,進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管網配套。推進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推行“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建立城鄉垃圾收集與轉運系統[2]。
3.4 強化工業污染整治,改善區域水環境質量
流域內各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強化工業污染整治,全面推進落后產能淘汰工作,加快清潔生產改造和審核,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嚴肅查處各種環境違法行為,確保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改善區域水環境質量。環保執法要與多部門之間形成合力,深入開展韓江兩岸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集中排查沿江涉水企業,拆除違章搭建物,清理違規堆放垃圾,清理違規畜禽養殖場、漁排養殖網箱,清理違規開設飲食攤檔、維修加工廠及休閑娛樂場所。加強水事執法,維護正常的水事秩序,強化船舶管理,減少船舶污染物排入江河,為人民群眾生活生產用水安全提供良好保障。
3.5 強化農業源污染整治,加快流域生態修復
按照國家污染物減排要求,進一步推進畜禽與水產養殖業污染控制,劃定了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關閉禁養區的養殖場,其他養殖場要盡量做到糞水還田、還林,切實減少農業源對韓江水質的污染。深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廣低毒高效農藥和有機肥的使用,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強流域內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和生態修復,推進退耕還林,開展水土流失的生態修復,提高森林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
3.6 落實責任制,加強考核
成立韓江水質保護領導機構,加強組織領導和督促檢查。流域內全面推行“河長制”,由相應級別的政府主要負責人分別擔任地市級和縣(區)級河長,落實韓江水質保護責任制。加強流域水環境質量考核工作,嚴格執行環保責任追究制度[3]。
3.7 加強公眾參與,提高流域內人民保護韓江意識
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力度,提高群眾保護水源水質的意識,樹立保護水源人人有責的氛圍,促使環境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建立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推出韓江水環境整治專欄,曝光違法排污點,追蹤污染源。推行舉報環境違法行為有獎的舉報制度,鼓勵公眾檢舉、揭發、曝光環境違法行為。
參考文獻
[1]王勇.政府間橫向協調機制研究.跨省流域治理的公共管理視界[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閆駿,王則武,周雨珺,等.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現狀及處理模式[J].中國環保產業,2014(12):49-53.
[3]李云生.從流域水污染防治看“河長制”[J].環境保護,2009(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