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鐵成
我縣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伊春考察調研時提出的特指要求,圍繞縣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四個基本點”和“三大發展戰略”,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擴大對外開放為原則,以項目帶動為支撐,以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全力推進生態農業、旅游產業、林業經濟、對俄合作等重點工作,更加注重發展民生事業,全面提升政府效能,推動全縣經濟社會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三農,工作水平全面提升。累計投入涉農資金15.8億元用于現代農業發展、農村基礎設施改善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建設高標準農田10.69萬畝,新建千萬級農機專業合作社3個,泥草房改造投資5400萬元,累計享受國家農機補貼1491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452臺(套),農田路建設完成500公里,公路沿線風貌改造等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成功打造了1個五星級村、14個四星級村和4個美麗鄉村示范村,農業綜合產出能力和農民收入大幅提升。
特色產業優化升級不斷加快。堅持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大力推進特色產業優化升級。旅游產業品牌效應日益擴大。累計投資6億元,建設了“界江游”客運碼頭、中華恐龍塔、永安東湖風景區等重點旅游項目21個,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成功晉升為4A級旅游景區,安置就業1500余人。同時,嘉蔭口岸在俄方口岸閉關的不利條件下,累計投資1.3億元,先后完成了港口碼頭、口岸延伸公路、口岸客貨監管區、口岸貨運站、口岸浮箱固冰通道5個重點工程,口岸貨物年吞吐能力達到100萬噸,為口岸恢復通關奠定了堅實基礎。
邊陲名城建設初具規模。五年來,累計投資8.9億元,先后完成專項規劃編制14項,開工建設了第二熱源一期工程、幼兒學校等城市基本建設43項,建設了西環路、體育路等市政設施49項,“七縱五橫”城區路網格局基本形成,城區規劃面積達到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達到5平方公里。累計改造棚戶區8.37萬平方米,城區人均住房面積突破20平方米,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23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93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0.49%。居民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民生及社會事業不斷進步。累計投入民生資金32.96億元,占公共財政總支出的61.6%。教育投入累計達到2.5億元,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十二年免費教育,對14所城鄉學校基礎設施進行了新建或改擴建,在全縣實施了營養餐和免費校服工程,學生福利水平全國領先。啟動了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行了藥品零差價銷售。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了體育公園、射擊場等體育設施,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推進全縣各項事業發展。
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投資8391萬元,實施了結烈河堤防及河道治理工程、烏云鎮和向陽鄉國土防護工程等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了紅光鄉500畝大豆、保興鎮500畝水稻等6個現代農業示范區,打造高標準農田5萬畝。種植和改培北藥2.6萬畝。種植食用菌5000萬袋,實現產值1.4億元。大力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全縣新增農民合作社37個,流轉土地27萬畝。進一步健全了金融支農制度,全縣耕地參險面積達到67萬畝。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完成實測面積33.3萬畝。繼續加大對俄農業開發力度,全年共組織赴俄農民440人,耕種俄方土地36萬畝,總產值實現7500萬元。2016年,糧豆薯總產量達到25.5萬噸,農業總產值實現19億元。
旅游產業快速發展。樹立全域旅游理念,打好旅游發展組合拳。先后實施了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和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工程,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成功入選第二批“中國森林氧吧”。成立了嘉旅茅蘭旅游開發服務有限公司及伯龍瑞嘉有限公司,為今后茅蘭溝、恐龍館景區的融資、經營及開發搭建了平臺。彌補冬季旅游短板,打造了江邊廣場“冰雪樂園”,開發了江上垂釣、捕魚、冰雪運動等旅游項目,舉辦了首屆“全民冰雪活動日”暨嘉蔭縣徒步行活動,“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這篇文章正在破題。
項目帶動能力顯著提升。堅持以項目建設推動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總投資3億元,建設重點項目25個。建設了保興鎮、青山鄉生態高產標準農田等涉農項目;重點推進了濱江旅游帶精品景區等旅游項目;實施了教育基礎設施改造、鄉鎮衛生院建設等文教衛生項目;實施了建制村通暢、三級公路建設、危橋改造等重點交通工程;縣林業撲火營房、金地陽光小區等城市基本建設項目基本完工;歷時3年的黑干流堤防工程嘉蔭段已進入收尾階段。不斷創新投融資模式,組建了旅游開發、城投、房地產開發等4個國有公司,成功與哈銀金融租賃公司簽署10億元融資合作框架協議,有效解決了項目建設資金短缺難題。
城鄉建設有序推進。棚戶區改造完成房屋征收面積2.6萬平方米。實施了城區道路升級改造工程,施劃停車位1857個,增設交通信號燈41個,有效解決了交通秩序混亂的現象。開通了覆蓋縣城和城郊的公交線路,居民出行更加經濟、便捷。鞏固強化“三供兩治”能力,推進自來水計量收費、智能水表安裝入戶,改造供熱和給排水管網6公里,加大了污水處理廠、凈水廠、垃圾處理場維護改造力度。實施了老舊居民小區集中改造工程,成立業主委員會19個,引進了優質物業服務公司,有效改善了廢棄樓、單體樓無人管的現象。美麗鄉村建設有力推進。進一步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機制和制度建設,探索建立了村內基礎設施和農田路社會化養護的長效機制。
民生事業持續發展。14件民生實事有效落實,堅持教育投入力度不減,繼續推行十二年免費教育,在全縣各學校實施了教師績效工資制度,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順利通過省檢。繼續加大醫療衛生事業建設力度,完成了中醫院改制工作,縣內主要醫院全部回歸公益性質;新建了6個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7個鄉鎮衛生院周轉房和4個貧困村衛生所業務用房,為10個醫療衛生機構購置超聲診斷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14種醫療設備。
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深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出臺了《嘉蔭縣人民政府工作規則》、《嘉蔭縣人民政府重大事項報告制度》等8個政府工作制度,對辦文辦會、合同管理、工程建設程序等政府行為進行推進覺接受縣人大依法監督和縣政協民主監督,加強黨風廉政和作風建設,積極開展行風評議,認真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召開城鄉規劃委員會會議4次,并按照法定程序,召開了城市供水、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價格聽證會,政府行為更加規范、民主。
堅守生態環境保護這一底線,用良好生態促進發展。牢固樹立“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發展理念,不斷鞏固退耕還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成果,抓好沿江生態公益林保護工作。著力做好茅蘭溝、平陽河、太平島自然保護區及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的保護建設,加強水資源、大氣、土壤的監察和監測,讓嘉蔭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夯實主導產業振興這一根基,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著力建設全省生態農業示范縣、伊春對俄貿易橋頭堡、龍江生態旅游聚焦點“一縣一堡一點”,做到農業以“質”取勝、工業以“效”振興、旅游以“精”立業,形成“多點發力、多點生金”的發展格局。
釋放改革開放這一動力,積極融入“龍江絲路帶”。堅持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創新管理方式,嚴格規范行政審批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支持、引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突破口,落實“三權分置”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主動融入“龍江絲路帶”建設,加快嘉蔭和俄帕什科沃跨境經濟合作園區建設,全力擴大以對俄合作為重點的對外開放。
推進新型城鎮化這一重點,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圍繞打造特色鮮明的美麗嘉蔭目標,推進“多規合一”管理,優化城鄉發展布局,以“川”字型框架發展中心城區,著力建設一批符號鮮明的特色小鎮和旅游鄉村。持續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功能,全力推進沿邊鐵路、高等級公路及通用機場前期工作,加快“智慧嘉蔭”建設步伐。推行城市、鄉村綜合執法機制,全面提升城鄉環境品質,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
秉承發展成果共享這一目的,全面促進民生事業發展。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大力推進住房、交通、教育、醫療等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的民生事業,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做到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掉隊,讓全縣人民享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