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關鍵詞]網絡新聞傳播;“把關人”;理論與應用
2016年2月19日,習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在當今信息網絡技術深刻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新媒體時代,人們更加熟悉用智能手機、微信、微博、社交軟件、APP等信息網絡工具感知、體驗和接受信息與新聞的傳播,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優勢正逐漸喪失,信息的傳播秩序和規則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聞報道的有效性和真實性越來越受到紛繁變化的網絡環境和媒介的影響。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堅持新聞報道正確的輿論導向,做好網絡新聞傳播內容的安全把關已成為每位從業人員必須關注的問題。
一、新媒體環境對網絡新聞傳播帶來的改變
1. 傳播方式改變
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定時、定量、定制”的傳播方式不同,新媒體的影響無處不在,借助手機、APP、軟件、網絡等方式使得網絡信息傳播更為迅速、范圍更廣,“手指輕輕一點、屏幕輕輕一劃”,海量信息內容即刻傳達。同時,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新媒體的傳播內容不僅限定于文字和圖片,線上線下、直播、訪談、微視頻、動新聞,虛擬現實等報道方式的出現,使得網絡新聞報道更加豐富多樣,交互式的傳播特征讓信息分享與受眾互動融為一體,成為傳統媒體難以逾越的最大比較優勢。
2.接受習慣改變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更新迭代,深刻改變著受眾對信息新聞閱讀和接受的習慣,傳統媒體下“晨起看報紙,飯后看新聞”的固化模式將會迎來顛覆性的改變,定制的新聞APP彈出、每日新聞推送、信息分享RSS等碎片化的信息分發手段使得網絡新聞報道無處不在,并且對受眾的傳播渠道更加直接,熱點與焦點事件的反應更加便捷,傳統媒體將面臨新的轉型。
3.輿論環境改變
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使得“主流媒體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界限愈發模糊,兩個輿論場的融合將成為趨勢。新輿論場的形成將使新聞的即時性特征更為明顯,受眾利用互聯網、手機客戶端等工具自發傳播新聞的主動性增強,新聞事件的多元性和公開性進一步顯現,在缺乏有效引導和監管的條件下,新聞熱點的突發性和難控性將被放大。同時,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發布信息難度低、隨意性大,虛假信息泛濫,內容不規范,觀點視角不以媒體的意識為轉移等現象將成為制約網絡新聞發展的主要因素。
4.媒體格局改變
新媒體的到來,將使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面臨新一輪的轉型,直播、訪談、VR等報道技術和手段的日新月異,讓新媒體逐步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此消彼長。從媒體格局來看,如微信、微博等互動平臺已經成為輿情散播的主要源頭,受眾評論和互動的廣泛性增強了信息傳播穿透力,不同觀點的對沖和受眾情緒的釋放增加了輿論對新媒體身份的認同,新舊媒體格局的變化不可逆轉。
二、網絡新聞傳播“把關人”缺失亂象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傳播學奠基人庫爾特·盧因首次提出“把關人”概念,認為“信息總是沿著包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守門人將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做出決定”[1]。隨后,傳播學者懷特將這個概念引入新聞研究領域,概括來說其觀點就是,大眾傳媒在進行新聞報道時不是可不可能是“有聞必錄”,而是一個取舍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媒組織形成了一道關口,通過這道關口傳達到受眾那里的新聞只是眾多新聞素材中的少數[2]。
在傳統媒體中,廣播、電視和報紙是受眾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擁有絕對的大眾傳播支配權,其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遵循嚴格標準和流程,并且謹慎、客觀、公正的行為價值觀能夠真實反應新聞、信息的全貌,傳媒和輿論的立場不會過多的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但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和隨意性得以放大,信息來源的渠道和方式更多更廣,極易受到主觀、利益、媒介等外部因素的制約和干擾,尤其在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傳統媒體的“把關”角色面臨深化,[3]新媒體難以規范和固化信息標準和流程,各種缺失亂象頻現,[4]主要表現在:一是低價值信息泛濫,各大門戶網站和社交平臺中偷換概念的“獨家”新聞信息重復泛濫,極大的浪費了輿論資源;二是虛假報道頻現,為搶奪“首發”資源和“頭條”優勢,不對基本事實進行查證,或者根本就是傳謠捏造焦點熱點,擾亂視聽,無中生有;三是偏離主流導向,在轉載或轉發過程中,為博得公共眼球,更改標題,或是用明顯與內容相悖或產生歧義的“字眼”正題歪做,違背基本新聞事實;四是格調低俗無底線,惡搞、調侃、戲謔的方式在網絡報道中層出不窮,違背了基本社會道德準則;五是刻意夸大夸張,利用獵奇、煽動性的語言有意炒作某些事件和焦點,贏得受眾持續關注和網頁點擊率的上升,成為推波助瀾的反面典型。
三、新媒體環境下“把關人”理論的應用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新聞報道的“把關”與傳統媒體相比,主要表現為:一是信息來源不可控,傳播源頭并不是傳統媒體的記者、采編、編輯等專業隊伍;二是內容形態難以掌控,除去文字、圖片外,大量的含有視頻、音頻、動圖、外網鏈接等多種形式;三是內容真實性無法核實,不會有傳統媒體的簽發人負責制;四是日發布量巨大,各種網站、平臺、APP、RSS訂閱、微博、微信等信息發布量難以想象,并無法甄別;五是內容審核無法保證及時有效,信息的海量特征讓媒體長期保持具有專業素養的審核隊伍無異于天方夜譚。因此,在日漸開放和網絡環境下,如何深化和演繹“把關人”理論,讓每位從業人員扮演好“把關”角色,強化“把關”職責在新聞報告和信息傳播過程中輿論監督責任顯得尤為重要。
1.建立安全把關的專業團隊
“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去做”,各級新聞機構應該建立針對網絡信息傳播的專業審核團隊,其主要作用是加強對國家新聞制度的理解,堅持網絡信息防控與新聞把關的有關制度,提高新聞敏感性和鑒別力,把好工作流程關、稿件審核關和工作報道關,真實有效反映新聞內容,合理引導輿論走向,主動凈化網絡環境,真正提高新聞傳播力和公信力。
2.建立有害信息數據庫和防火墻
各級新聞機構應該建立網絡信息新聞傳播的數據庫,將散播政治謠言,映射體系制度,抹黑歷史信息,散布煽動性思想,宣揚錯誤思潮,傳播低俗、愚昧、迷信、有害信息和編造虛假新聞等方面納入數據檢索范圍,設置關鍵字條警示和屏蔽,在新聞網頁、客戶端、APP與RSS推送中形成防火墻,防范有害信息在受眾間傳播。
3.規范新聞采編和審核工作流程
在網絡報道環境中,加強并規范新聞采編和審核的工作流程,“把關人”要切實承擔起責任,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增強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不迎合偏激情緒,不跟風炒作低俗信息,不搶跑越位、打“擦邊球”。轉發信息一律執行先審后發,嚴格把握導向、甄別事實,不使用無權威來源或無法查證的信息。按照“一個出口、一個標準、一個流程”把關,嚴格執行稿件送審制度和流程。
4. 做好新媒體下編輯人員的角色轉變
首先應該加強國家有關政策、法律和制度的學習,對重大方針的變化要有清楚的認知,能夠真正領會中央及地方的意圖,緊跟相關部門的工作大局;其次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撲下身子、潛下心來,讓業務水平能夠適應相關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發展對編輯來說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適應的過程,無論是直播、VR還是微視頻,技術的更迭適應的是受眾的習慣,只有不斷提高對新技術應用的適應水平,才能跟上新媒體發展的步伐;最后要具有發現新聞、提煉新聞和凸顯新聞的“慧眼”,編輯人員每天要面對社內和本埠數以百計的稿件,內容龐雜,哪些是反映時代要求和社會本質的主流,哪些是傳播輿論正向的先導,哪些是體現社會民情的頭條,編輯人員要心中有數,具備獨特慧眼,從大量稿中將輿論關注,受眾關心的熱點甄別出來,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和最易傳播的渠道,這樣才更易被受眾接受。
參考文獻:
[1]庫爾特·勒溫.團體動力的邊界-群體生活的渠道[M]. 1947.
[2]屠筱茵.網絡與新媒體環境下的“把關人”理論[J].西部廣播電視.2015(14).
[3]梁苑.淺談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把關人”的角色深化[J].新聞研究導刊.2016(7).
[4]韓璐.網絡新聞傳播中的“把關人”缺失現象探析[J].今傳媒.,2014(10).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