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軍
摘 要:高尚的醫德是醫生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醫生的人文素養,反映著醫學的人文精神。中國傳統醫德作為中醫藥文化的精華和靈魂,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醫學人文思想,符合現代醫學發展要求。如何選擇科學合理的路徑,將傳統醫德有效融入當代醫學生的教育過程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傳統醫德;醫學生教育;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2-0157-02
引言
醫德作為職業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泛指醫務人員在醫療實踐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準則的總和。現代醫德源于傳統醫德,而中國傳統醫德則植根于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之中。中國傳統醫德深受儒家“仁”的道德觀念和墨家“兼愛”的道德原則以及道家“清靜無為”“歸真返璞”的自然觀和佛教“大慈大悲”“普救眾生”教義等的影響,具有注重醫德和醫術的統一、醫德規范與醫德實踐的結合、強調醫生自身的道德修養、倡導天人合一的和諧醫患關系、講究中庸之道等特點。中國傳統醫德作為歷代醫家行醫實踐的基本道德規范,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千年的歷史流變和歷代醫家的不斷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包含著醫乃仁術的基本醫學價值觀和大醫精誠的醫學職業理念[1]。其中蘊涵著豐富的醫學人文思想,對當代醫學生成長及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均有產生積極促進作用。
一、當代醫學生接受中國傳統醫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受中國傳統倫理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醫學從一開始就充滿著人文關照。與之相伴而生的醫德以醫乃仁術為核心,以大醫精誠為要義,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醫大家。這種充滿人性關照和人情溫暖的醫德思想,是對當前“技術豐滿、人性饑渴”醫學的重要補償。因此,將中國傳統醫德融入當代醫學生的教育過程,能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健康衛士”在其從醫生涯中投射出更多的人文色彩和人性關照,既有助于自身修養的提高,也有利于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
其次,醫學教育不是要將醫學生培養成高水平的“人體”修理工程師,而是要將其培養成懷“惻隱之心”且擁有“仁術”的“仁醫”。醫生面對的不是一臺運轉失靈的冰冷的機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和尊嚴的生命體——病人。因此,醫生對病人的診療過程應該充滿情感溝通和親切關懷,而不能憑借醫術任意擺弄病人和指使家屬。在醫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如果缺失了應有的醫學人文教育,將會使我們培養出來的醫學人才存在先天缺陷。如果能將中國傳統醫德融入醫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其特有的人文情懷必將有助于德才兼備醫學人才的培養。
最后,中國傳統醫德有助于推進醫患關系的良性發展。“醫乃仁術”“性命為重,功利為輕”“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一心赴救”、清廉行醫、尊重同道、忠于醫業、注重道德自律和修養等傳統醫德思想及規范,對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養成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倘若當今的醫生能遵照古訓,當前的醫患關系也不至于如此緊張。“醫者父母心”,說明醫患關系應該是一種充滿溫情和關愛的親密關系。患者在生病無助時,最信任的便是醫生,他們不惜花重金以性命相托,向醫生求救,這是一種怎樣迫切的心情在向醫生求救。然而現實中,一些醫生的冷漠卻使得本該親密的醫患關系變得疏遠,甚至惡化。在當前的醫療模式和環境下,患者及其家屬很難從醫生那里獲得必要的情感上的關照,這已經成為導致醫患關系惡化的重要因素。在市場化環境下,不少醫生受利益驅使或承受繁忙的工作壓力,面對病人心若冰窟,冷漠行醫,對病人及其家屬的咨詢缺乏耐心周到的解釋,甚至對他們冷言冷語,這已經成為導致醫患關系惡化的重要誘因。如果能將醫乃仁術和大醫精誠的思想貫穿于醫學生的教育,使醫學生將傳統醫德中的精華和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必將能使他們走向從醫生涯時更具人文精神,能仁愛行醫。
二、中國傳統醫德融入醫學生教育的路徑選擇
中國傳統醫德在歷代醫者那里,一是通過師承關系言傳身教來實現的,二是大量從前人的醫學典籍中獲得的醫德警告和誡勉,三是通過對儒、釋、道等各家經典著作及道德思想的學習修習而成。但在現代大規模、標準化培養醫學生的院校教育中,要將中國傳統醫德融入醫學生教育,必須結合高等醫學院校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以及以學生的實際,選擇適當的教育路徑實施教育。
第一,構建全方位的醫學人文教育體系。在醫療商業化、看病技術化的現實環境中,要培養具有高度人文關懷的醫生的確不容易。但是,要實現醫學的人文關懷,醫生的素質的改善無疑是關鍵一環。如果能在醫學生培養過程中,對其實施一以貫之、不間斷且全方位的醫德教育,就一定能培養出“有時治愈、常常幫助和總是安慰”患者的“良醫”。這種全方位的醫學人文教育體系,不是僅多開設幾門課程而已,而是要進行系統設計,從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考核方式等多個維度、多個層面進行總體規劃和設計,使傳統醫德真正能通過這種教育,在醫學生那里“內化于心、外化于性”,真真切切地發揮顯示作用。
第二,開展系統的現代醫生職業精神的養成教育活動。傳統醫德思想是我國古代醫學發展的精華之一,是歷代醫家的“醫魂”,貫穿于傳統中醫藥發展的全過程。在現實中,如果沒有良好醫德的滋養,醫術很容易淪為斂財的工具。在市場經濟醫療商業化的模式下,必須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職業精神,使其樹立起正確的行業價值觀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在醫學生培養方案中,還要給醫學生課設專門的醫生職業道德、醫生職業法規和生命倫理等課程,并在這些課程中滲透和融入中國傳統醫德的思想。傳統醫德思想無論從職業規范還是職業精神方面,都是可以融入并構成現代醫生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的重要內容,其中包含的醫生價值觀、義利觀、行醫規范、職業精神,以及其中對同行關系和醫患關系的認識等,可以作為現代醫生職業精神教育的內容及素材。
第三,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醫學生教育中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肩負著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教育的任務,也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道德法規、職業精神等的培養任務。因此,醫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也應將傳統醫德的重要思想觀念滲透其中。在對醫學生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結合學生的實際,依托具體課程教學,從備課到講授、從作業到考試等各個環節,都要有意識地將傳統醫德的內容作為重要素材和內容,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比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在講到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道德相關內容時,應及時有效地滲透傳統醫德的內容;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在講到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的相關內容時可將中醫藥文化及中醫藥的作用滲透其中,將革命精神和傳統醫德聯系起來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中,可以將中醫藥文化中的辯證法思想與哲學部分的辯證法思想結合,可以引導學生用唯物史觀的相關原理評價歷代名醫的貢獻及其醫德的價值和意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講學中,可以講毛澤東對中醫藥的認識、利用和發展,可以將傳統醫德與當前的醫療改革及看病難的問題結合起來講。這樣做可謂一舉多得,既豐富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又緊密結合了醫學生的實際;既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又達到了對醫學生進行傳統醫德教育的目標。
第四,發揮醫學專業課教師和臨床指導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用。對醫學生進行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的培養,絕不能僅靠幾門人文教育課、職業道德教育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其相關教師來完成,對醫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共同做好育人工作,培養德才兼備的醫療人才。一方面,專業課教師要在各門專業課教學中,有意識滲透和融入醫德教育的內容,注重培養醫學生的職業素養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臨床指導教師,也要發揮好自身言傳身教的作用,特別是在臨床帶教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學生面前也一定要謹言慎行,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醫生是一個嚴肅、認真和充滿人文關懷的神圣職業。從當前的實際來看,專業課教師和臨床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要更大更深刻。在醫學生的內心里,專業課教師和臨床指導教師教給他們的才是“實貨”“干貨”,對他們今后找工作和從業才有更大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學生對專業課教師和臨床指導教師所講的往往深信不疑,甚至言聽計從,更愿意去模仿。但是,如果有的教師在教學和帶教過程中有不當言行,也往往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不良影響。可見,專業課教師和臨床指導教師的選配非常重要,必須給學生選配師德醫德高尚的教師,并且要定期對教師的師德師風、醫德醫風進行系統培訓和嚴格考核。在師德和醫德方面,學校一定要嚴格把好關,實行師德醫德一票否決制,對有問題的教師一定要加強監管和培養,不糾正、不達標者,決不允許再繼續授課或帶教。
總之,將傳統醫德融入以學生培養全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教育工程,不可簡單草率或流于形式。只有當教師們認識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才可能在教學活動中去實施。因此,學校還要形成剛性的制度要求,以保證各種途徑及方式能夠得到具體落實。
參考文獻:
[1] 朱亞杰,張艷清.中國傳統醫德現代轉化路徑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4,(1):1-3.
[2]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光明日報,2016-12-09.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