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
摘 要:近年來,商業實體店面對電商的沖擊,出現了經營困難,甚至大面積的倒閉。電商環境下,實體店該何去何從?針對這一問題,深入分析實體店經營衰落的原因,并指出實體店轉型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實體經濟;電商;轉型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2-0166-02
一、電商環境下的商業實體店經營寒流
自2014年以來,國內商業實體店經營似乎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從北京的西單、國貿到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不管是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東部沿海還是中西部內陸,實體店的銷售一落千丈。
實體店倒閉的狀況之慘烈,簡直可以用“餓殍遍野”來形容。2015年至今,單是服裝行業,近10 000家門店關閉。傳統門店倒閉潮愈演愈烈,百貨、超市、便利店、餐飲等幾乎全面波及。而更嚴重的是大量的實體零售企業增速下滑,從營業收入到利潤比例,實體店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難題,如果不能及時有效應對,很多實體店將更加步履維艱。
很多人把實體店倒閉潮的罪魁禍首指向了網店。就連國家發改委在給中央的建言報告上,都明確表態,網店對實體業造成沖擊,導致部分實體店經營困難,出現倒閉風潮。互聯網時代,中國許多行業正面臨著危險。
二、實體店經營衰落的真正原因分析
近年來,與實體店倒閉相對應的事實卻是,電商市場卻欣欣向榮,不斷地沖擊著電商,實體店似乎生意越來越難做。許多人認為實體店經營困難,是電子商務的競爭與分流,導致實體店生存困難。然而如果將失敗全部歸咎于電商的沖擊,并不能對實體店有所拯救。實體店真正衰落的原因在于,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實體店無法隨市場的變化做出相應調整,不肯邁出改革的一步。那么,實體店同電商比較起來存在哪些弊端呢?
1.互相模仿,同質化嚴重,缺乏特色。只知跟風模仿,缺乏創新是中國商家普遍存在的特點,不管是商品、服務還是裝修,一整條街的店鋪看起來都好像是一個模子造出來的,同質化嚴重,沒有自己的風格,消費者會覺得無趣,始終無法培養出自己的忠實客戶,隨著技術進步、消費升級以及移動互聯、電子支付等新的方式的出現,導致購物習慣和零售模式發生根本轉變。傳統消費不再時興,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零售渠道更多元,抱殘守舊的實體店只能關閉了事。
2.只想賣商品,不關注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很多商家一門心思只想著如何把自己的商品賣出去,從不考慮顧客的真正需求,不能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甚至有的商家對進店的顧客采取死纏爛打,對于顧客而言,這種不愉快的體驗會引起其厭煩,加速消費者流失。
3.只顧眼前利益,忽視售后。很多實體店只看重銷售產品,只盯著每個月的銷售額,在銷售的時候費盡心思,不遺余力做宣傳,搞優惠,只為了吸引顧客上門來消費。但一旦商品賣出后,售后服務卻沒有。即使商品售出后出現了質量問題,也不積極處理,甚至一拖再拖,能躲就躲,覺得是虧本的買賣,沒必要做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這樣就不但白白流失了許多潛在的二次消費者,而且使自己的信譽全失。
4.成本增高壓縮利潤空間。傳統零售企業增加的經營成本,可以通過提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信息技術發展,商品價格更透明,要轉嫁這種成本很難。實體店租金和人工費增加是零售企業成本上漲的大頭,員工的工資成本成倍增加,房租不斷增高,稅負重使得實體店利潤基本沒有甚至負利潤。
5.經營模式落后。電商環境下商家的經營模式日趨開放、求新,從賣商品到賣服務、賣體驗,從固守“三尺柜臺”到全渠道營銷,而傳統電商還是守著落后的經營模式,以為在賣場掛出打折海報就能坐等顧客進門,還在想著引廠進店搞聯營,注定只能關門大吉。
這些導致實體店倒閉的主要癥結。在互聯網時代,實體店若是想活下去,積極尋求轉型是實體門店的根本出路。
三、電商環境下的傳統店商轉型
電商時代來了,實體市場何去何從?改變是必然之選,對消費者來說,電子商務最大的改變,是轉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傳統消費者購物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買賣行為,現在則轉變為一種買賣行為與娛樂休閑的雙重體驗。傳統消費模式下,消費者只能通過購買才能對商品有所了解,現在則可以通過網絡環境對有意向的商品的評價或描述進行全方位的了解,甚至可以和同類商品進行比較,信息獲取非常方便,而且成本較低,購買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電子商務大大地方便了供應商和零售商信息獲取與分析使用,傳統實體市場很難對每天到自己店面購物的顧客進行有效統計,而電子商務卻很容易就能做到,掌握到所有的消費者數據,以及其購買商品的所有信息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分析,就能精確生產和供貨,提高商品周轉率,減少庫存,最終減少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
1.改造和升級自己的門店,多方面滿足顧客需求。第一,門店信息化改造。店里可以隨時無線上網進行查詢比價,消費者可以任意掏出手機拍條形碼,通過搜索比價,來決定是否購買,真正滿足顧客需求。第二,門店商品無限化。在門店內做電子顯示屏,將門店商品“無限化”地陳列展示在店內的顯示屏上,同時可以讓顧客通過文字、語音或圖片搜索,來認知的商品的相關信息。第三,門店商品數據化。為自己的門店在微信上申請、設置、生成一個可以鏈接你的二維碼,對門店經營商品數據化編碼,進入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絡,使每一個潛在的消費者或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能通過店名、地圖等方式查找到,甚至直接通過PC端或移動端的網絡,在線上進行交易。也可以通過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或其他方式)對顧客進行一些基礎的管理和維護。還可以通過線上途徑找供應商下訂單。第四,改進門店體驗。對于消費者來說,實物體驗始終是不可或缺的,一塊又一塊的電子顯示屏、LED液晶顯示屏、iPad屏,始終是無法取代實物的體驗感覺的,消費尤其是購物選擇這個環節,再現代化、技術化的消費體驗,也無法和親身體驗相比,也沒有親身感受來得實在,也不能代替與朋友、閨蜜等上街找、品、鑒、試、比商品實物的樂趣。
2.做O2O。這種模式,店面做成展銷店模式店面,只有少量的樣品用作展示,將店商的劣勢轉化為優勢。展示的是那些主要銷售的品項、重點推薦的品項等,或者是因為可以預見的某些產品品項的暢銷、供應環節的緊張,以及因為銷售預測而做出的規模性“經濟采購”的訂單預訂。
3.做社群經濟。就是專門服務于一個群體或一個圈子,這個群體并不是嚴格限定的。做吃的就服務于本地的吃貨;賣服裝的,可以把服裝店開在家中。有實體店面的,那就可以把店鋪做成一個形象展示店,甚至可以開辟一小塊地方專門用來圈子成員做交流用。
參考文獻:
[1] 謝麗玲.淺論電子商務對實體經濟的影響[J].東方企業文化,2013,(19).
[2] 武志偉,陳瑩.電子商務模式與傳統交易模式的比較研究——來自實驗經濟學的證據[J].軟科學,2013,(12).
[3] 李靖華,馬麗亞,張孝婭.實體市場向電子商務模式轉型的成本比較[J].商業研究,2014,(5).
[4] 傅翠曉,黃麗華.電子商務研究前沿探析與未來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0,(8).
[責任編輯 李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