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延偉
摘 要:建國以來,中國的地質勘測技術一直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態,地質測量的工作效率也在不斷提高。如今,在新的形勢下,航天技術、遙感技術、信息技術爆炸式發展,傳統的地質測繪技術面臨再一次革命性的革新,毫無疑問,新形勢下的地質測繪技術的功能性質將更加優良,應用范圍也必定更加廣闊,這必定會對國內的地質測量工作帶來巨大的改變。幅員遼闊的中國,在先進的航天科學技術的帶動下,國內的地質測繪技術一定會得到很好地發展。本文就新形勢下地質測繪技術進行研究,對地質測繪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兩個方面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新形勢;地質測繪技術;發展;應用
中圖分類號:P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7-0124-01
傳統的地質測繪技術過度的依賴經緯儀、水準儀、平板儀等實測儀器,在實際的地質測量中,對現場的具體操作水平有較高的要求,并且在人力、設備資金等方面的投入很大。而在新形式下,由于航攝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完善,原有測繪儀器在實際地質測繪中的使用大大減少。在當下信息技術主宰的時代里,地質測繪技術的核心是3S技術。
1 新形勢下地質測繪技術的發展
全新的地質測繪技術已經在我國各領域已經開始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地質調查與礦產勘查工作中,這種新技術啟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新形勢下的地質測繪技術的代表三種超強的融合了當代科技技術的形式,他們分別是:GPS技術、GIS技術、RS技術。由美國主導的全球衛星定位技術GPS已經老生常談,現在筆者對其他兩種技術展開討論分析。
1.1 地質測繪技術中GIS技術的應用
GIS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縮寫,就是我們常說的地理信息系統。按照學科的劃分,地理信息系統可以歸屬到空間信息系統的范疇中,這種系統是以地理決策、地理研究為主要目的的,它實質上是一種人機交互式的空間決策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的核心部分是強大的數據庫和計算機處理裝置,他能對空間信息進行快速的響應、分析以及處理,它還可以把地理分析功能和數據庫的處理結果以地圖的形式顯示,簡單明了。目前,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已經在我國的地質勘探、地質測繪、地質監測等地質領域中廣泛的應用。在日常的地質測繪工作過程中,地理信息系統主要被作為空間信息的基礎平臺來使用的,借助該系統可以對便利的完成地理數據的采集工作、管理工作、分析工作乃至決策工作,進而給地理測繪工作提供數字化的信息。
1.2 地質測繪技術中RS技術的應用
RS是遙感技術的簡稱,近些年來,隨著航空技術的不斷進步,空間科學也逐漸開始完善了,RS技術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發展起來的。如今,RS技術已經在國內的地質測繪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RS技術應用與地質測繪技術主要是依賴于遙感衛星與環境監測衛星做到的,RS技術能夠用不同幅度的圖像資料反映地表的動態變化,這為RS技術在實際地質測繪中的應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2]。RS技術應用與地質測繪工作中使得地質測繪的范圍更加大,時效性更加強,圖像可比性更加高。
2 工程地質測繪工作中現代測繪技術的應用
2.1 礦山的地質測繪
幅員遼闊的中國礦產資源異常的豐富,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進程中,礦山地質的測繪工作不可或缺,是非常關鍵的環節。在礦山的地質測繪工作中,對RS技術和GPS技術的應用相對比較多。RS技術已經在礦山地質測繪領域中應用較長時間了,通過RS技術,地質測繪人員可以便利的獲得與礦區地質相關的信息源,這樣就可以為礦區的開采以及環境保護工作的決策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3]。
2.2 水利工程的地質測繪
RS技術的應用使得地質工作者不僅可以實時地檢測江河湖泊的實時水位,同時還可以實時的檢測洪水災害的面積,為后續災害防治措施的決策工作提供可信賴的依據。以GIS技術和RS技術為核心的地理測繪集成系統可以做到準確的預報洪水以及干旱發生的范圍、時間、嚴重程度,進而為水利工程的防災減災決策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避免了傳統水利測繪工作的盲目性。
總之,現階段,導線測量以及“3S”技術在地質測繪中的應用,極大地減輕了地質工作者的工作強度,并且顯著的提高了地質測繪工作的精確度。
參考文獻
[1]姜楠,項明月,王一楠.新形勢下當前地質礦產勘查及找礦技術的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6,(12):180-181.
[2]任培林.新形勢下當前地質礦產勘查及找礦技術的分析[A].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軟科學論壇——工程管理與技術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5:1.
[3]姜春和.淺析地質測繪對于地質的重要意義[A].科技與企業雜志社、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科技與企業——企業科技創新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科技與企業雜志社、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