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秋珍
摘 要: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是我國2001年4月28日修正后的《婚姻法》新增的一項制度,對我國新形勢下調整離婚關系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保護無過錯方的合法權益。但我國有關離婚損害賠償的立法相對過于簡單,還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對其予以探討,同時提出一些看法,以期一方面能進一步加深對該項制度的認識,同時也能為我國有關部門制定相關的司法解釋提供一點參考。
關鍵詞: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立法不足;立法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2-0193-02
一、我國目前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狀況
根據我國《婚姻法》的規定,我國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第一次確立是在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簡稱“新《婚姻法》”)。最高人民法院為了正確審理婚姻家庭糾紛案件,指導司法實踐,最高人民法院分別于2001年12月24日、2003年12月25日公布了兩個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對離婚損害賠償的賠償范圍、離婚損害賠償的主體、行使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時間等方面進行了具體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對于在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手續以后,離婚當事人如何行使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做出了具體規定。最高院的兩個司法解釋解決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在司法實踐操作方面的許多難題,更大地發揮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功能及其作用。
經過這么多年的司法實踐,可以肯定地說,我國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及最高院的司法解釋對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具體細致的規定,表現了我國婚姻法立法上的巨大發展和進步。但是,我國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方面的立法還存在不完善、理論上的不足等很多問題和缺陷,司法實踐中遇到的許多疑難問題,在我國現有離婚損害賠償法律制度下無從下手,難以解決。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可以說已經成為司法實踐中的大難題,研究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不足、完善,對我國現行處理離婚案件司法實踐者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不足與立法完善
1.新《婚姻法》規定,離婚當事人中“無過錯方”的說法不夠具體和準確。為什么說新《婚姻法》對離婚當事人中“無過錯方”的提法不夠準確,是因為,離婚夫妻關系中,也就是說破裂的婚姻關系中,夫妻雙方當事人都有過錯,一般不存在單純的“過錯方”或“無過錯方”,只有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主要責任方和次要責任方一說,而沒有絕對的真空“不過錯方”。正如古人說的“一個巴掌難拍響”,就是這個理。筆者建議,可以將“無過錯方”改為“受害方”,或者改為“無下列行為的一方”,在實踐中可能更容易被司法工作者和當事人接受。
2.離婚案件實踐中,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中舉證比較困難,筆者認為應舉證倒置較好。我國新《婚姻法》規定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可以說給無過錯方提供了法律上的救濟的途徑和辦法,但是在司法實踐中真正地按照離婚賠償制度獲得賠償的當事人寥寥無幾。因為離婚及案件中,舉證問題在離婚損害賠償訴訟案件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做出了明確規定,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因而無過錯方要使法院支持自己的訴訟請求就必須承擔舉證的法律責任。但從司法實踐中看,我國離婚損害賠償的舉證是一個非常困難和復雜的疑難問題,除了重婚案件訴訟中相對容易舉證外,其他的幾種情形受害方都是非常難于舉證的。在這種情況下,離婚訴訟中受侵害的無過錯方的合法權益就得不到立法目的有效保護。
3.新《婚姻法》中離婚損害賠償數額沒有具體明確的標準,司法實踐不好操作。新《婚姻法》雖然規定了離婚過錯賠償制度,但是具體賠多少,數額并沒有具體明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規定:“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涉及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定。”但離婚損害賠償中對夫妻身份權的精神損害一般不同于普通的民事侵權所造成的精神損害,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所規定的精神損害的賠償范圍,許多內容一般都不適用于離婚損害賠償。所以在離婚訴訟審判實踐中,不同法院判決的數額差別還是非常懸殊的。筆者認為,在離婚訴訟案件實踐操作中,關于離婚損害賠償數額問題,可以根據夫妻關系中過錯方對受害一方精神上的損害程度做出量化標準,如過錯一方實施行為的次數多少、侵權時間的長短、侵權手段的惡劣程度等做出一個參考系數來具體量化精神損害的標準,這樣根據過錯一方的損害量化結果,司法實踐中才更好更客觀地做出明確的賠償數額。由于離婚損害賠償發生在家庭之中,各個家庭經濟條件不同,因此在賠償的數額上應當適當地考慮過錯方的經濟能力,不能在離婚損害賠償上“一刀切”,從而達到制裁過錯方、保護受害方的法律作用。
4.我國離婚損害賠償的限制過多,阻力過大,離婚損害賠償范圍應擴大。我國新《婚姻法》第46條規定,可以請求離婚損害賠償的四種情形。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情況非常復雜多變,遠遠超出了新《婚姻法》規定的離婚損害賠償的四種情形。比如夫妻關系過錯方發生在婚外性行為但還沒有達到“同居”程度而對夫妻關系另一方造成嚴重精神傷害的,要不要賠償?賠償多少?還有如果男方通過現代醫學做了親子鑒定后,發現“兒子”非己所生,而是妻子與第三者偷情所生,從而引起的離婚訴訟,丈夫要求妻子進行精神損害賠償,能不能得到支持?也就是這四種情形之外的其他較為嚴重的過錯是不能用法律來規范的,不屬于離婚損害賠償的保護范圍,不能申請離婚賠償訴訟請求。明顯的,我國《婚姻法》規定的離婚損害賠償范圍過窄,離婚訴訟賠償的阻力過大。
5.訴訟時效規定與民法中訴訟時效的一般規定相違背。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一)中,對離婚損害賠償訴訟提出的時間做了“離婚后一年內”的時效規定,這一規定與我國民法中關于訴訟時效的一般規定是不一致的。我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一)規定,“離婚后一年內”著重指出的是離婚判決生效后的一年內,而不是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后的一年。很明顯,與民法通則訴訟時效相違背。實踐生活中,夫妻關系中無過錯一方的在離婚后一年內,一般不一定能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等知道了訴訟時效已過,如何保護受害方的離婚損害賠償權呢?離婚損害賠償制度設立的目的,是要讓受損一方的利益得到保護和救濟。如果把請求離婚損害賠償的時間界定在離婚時或離婚后一年內,很有可能使該制度不能達到其應有的立法目的。
6.請求權主體及賠償義務主體范圍過窄,應當加大。我國新《婚姻法》第46條規定,提起離婚損害賠償請求的主體范圍為夫妻關系中的無過錯一方。也就是說,請求主體只能是夫或妻一方,不包括夫妻關系之外的其他人員,比如孩子、父母等不屬于離婚損害賠償請求主體。生活實踐中,受害者不是夫妻關系雙方而是家庭其他成員時,其他家庭成員遭到家庭暴力和虐待、遺棄行為時無權在離婚訴訟時提起損害賠償。因而,要真正發揮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作用,就應該擴大損害賠償的請求權主體范圍,不僅僅限定于無過錯的婚姻當事人,還應當包括與婚姻關系當事人雙方共同生活的、受婚姻過錯方暴力侵害或虐待、遺棄的其他家庭成員。
我國《婚姻法》第46條只規定了無過錯方有權請求離婚損害賠償,但是沒有明確規定可以向誰主張提出賠償請求。最高人民法院關的解釋規定:“承擔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為離婚訴訟當事人中無過錯方的配偶。……”該解釋明確規定了承擔賠償責任的主體限定為無過錯方的配偶即過錯一方,從而排斥了導致夫妻關系破裂的婚姻當事人以外的第三者,這樣規定第三者的違法行為是得不到法律懲罰和制裁,明顯的顯失公平正義。該解釋實際上是免除第三者的連帶責任,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得法律精神是相違背的,更不符合社會公德。《婚姻法》第46條規定,限定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作用的發揮。
三、結語
新《婚姻法》制定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雖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需要立法完善。但是其發揮的作用還是值得肯定的,無可否認,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確立,較過去我國離婚制度相比,說明新《婚姻法》還是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為離婚的夫妻關系中無過錯方的合法權益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和救濟途徑,對離婚的受害方進行了一定的物質和精神安慰。對那些已婚的有“想法”的但還沒有實施危害行為的夫妻,起到了警示作用。并進而達到了維護婚姻家庭的穩定和社會穩定的立法目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不僅完善了立法,使婚姻法能從不同的角度對侵犯婚姻權利的違法行為進行制裁和懲罰,而且使我國的離婚立法較以前相比更具科學性,其深遠意義還是值得肯定的。
參考文獻:
[1] 于東輝.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 唐婭,劉素英.第三者插足侵犯配偶權行為的法律救濟[J].經營者管理,2010,(22).
[3] 陳葦.離婚損害賠償法律適用如干問題探討[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2,(2).
[4] 孫海嬌.試論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及其完善[BL/OL].中國民商法律網,2009-04-21.
[5] 孔祥瑞,李黎.民法典親屬編立法若干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李春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