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娜
【摘 要】近些年,赤峰地區的博物館事業發展勢頭良好,取得了一些成績,然而在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發展上還顯薄弱。本文旨在探討赤峰地區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對策,以推進文化強市之建設。
【關鍵詞】赤峰 博物館文化產業 發展
中共“十八大”指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博物館依靠自身豐富的文物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正符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要求,同時對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發展博物館文化產業對促進博物館事業全面、健康、有序地發展亦有重要的作用。
一、赤峰地區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博物館是對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是公益性的組織,是文化事業單位,也是文化產業的核心組成部分。具有社會教育、科學研究、文物收藏等職能。現在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出現公益性與經營性并存的現象。博物館的文化產業是指以博物館為主要資源、從事博物館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和服務的一種文化產業,包括收藏、展示、傳播、研究等一系列與博物館業務緊密相關的、或作為其外延的、或支持和補充性的活動。
赤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舉世矚目的紅山文化的發祥地。近年來,赤峰地區的博物館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在文物收藏、社會教育、展成布置、科研等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成為展示赤峰厚重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赤峰城市發展的一張嶄新的名片。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資料顯示,赤峰已發現各類文化遺存7300余處,約占到內蒙古自治區的三分之一。截止2015年底,赤峰地區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1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1處,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處。經登記注冊的各級、各類博物館20家,其中國有博物館12家,非國有博物館8家,國有博物館中二級館1家,三級館5家。
盡管赤峰地區的博物館在積極地探索文化產業的建設,但是文化產業鏈沒有形成,仍屬于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少數博物館也在積極地探索開發研究博物館文化產品,例如,赤峰市博物館、巴林右旗博物館出版了一些關于博物館的書籍,然而收益并不大。還有就是提供文化服務,如講解服務,赤峰市博物館有一支優秀的講解員隊伍,而其他博物館在這方面還稍顯薄弱,整體的文化產業發展不盡人意。同時,在博物館的經營過程中,均普遍存在著資金不足、產業經營缺乏指導等問題。
二、赤峰地區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不足,經費緊張
現代博物館的資金來源基本上有三種:政府撥款、企業資助、個人捐款。緊張的經費是博物館面臨的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經濟是基礎,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就有可能導致如民間的一些珍貴的藏品不能及時有效地征集、文物的修復、保管、科研不能及時進行等問題。資金不足使得博物館文化產業的建設無從談起。國有博物館在赤峰地區的博物館中占主導地位。國有博物館主要是依靠國家財政的支持,自身創收、創匯鮮少,已經形成依賴性,因而在博物館文化產業方面缺乏積極性、創新思維。
(二)文化產業專業研發人員缺乏,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眾所周知,國有博物館是靠國家全額撥款的單位,其專業技術人員也是捧著所謂的“鐵飯碗”,部分人員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少有科研精神,素質也是參差不齊。文化產業方面的專業研發人員更是寥寥無幾。部分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研究能力有限,為了職稱才被動地寫一些文章、論文等,沒有從心底來積極地搞學術研究,更沒有意識來進行文化產業的專研與開發。歸根結底,就是有“鐵飯碗”的保障,寫與不寫,都與薪水不掛鉤,關系不到個人切身的利益。非國有博物館中也存在著專業人員嚴重缺少的問題,這也是其經營管理中缺乏專業指導的因素之一。
(三)博物館特色文化產品缺乏,產業結構不明確
處在初級階段的赤峰地區博物館文化產業,沒有明確的產業結構規劃,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發展藍圖,也沒有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館文化產品。文化產品有有形和無形之分,有形的如書籍、著作、紀念品、文物仿品,是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無形的如講解服務,看不見、摸不著,是能夠被感知的、能給購買者留下深刻印象的產品。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一定要有特色才能滿足參觀者的好奇心和個性化需求。前面已經提到了,現有的博物館文化商品,僅停留在書籍、著作、講解服務等方面,收益微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不清楚市場的需求,不清楚觀眾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是什么。
三、赤峰地區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加大資金投入,拓寬博物館資金來源渠道
博物館文化產業是博物館事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博物館創收、創匯的重要來源,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博物館業的發展。可以說,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是一個地區博物館發展的縮影。各博物館在向政府申請財政撥款的同時,要采用經濟手段和市場機制來發展文化產業,積極地拓寬博物館的資金來源渠道。例如,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講解員隊伍,能夠分辨游客的差異需求,做好相應的講解服務;要積極地舉辦一些臨時展覽,進行館際交流,增加收入;要研發出一些新穎的文物仿品、文化商品等。
(二)開發博物館文化產品,重視文化產品的創新
重視博物館文化產品的研發,建立完善的文化產業機制,從文化產品的研發到銷售,中間的各個環節都要有專業的工作人員負責,做到責任到人,以求研發出具有本館、本地區特色的博物館文化產品。成立專門的博物館文化商品店,有獨立的法人代表,這樣有助于更好地察覺市場的變化,為游客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文化商品,增加博物館的收益。
當然,也要把博物館文化產品的創新作為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前文提到文化產品有有形和無形之說,那么作為無形的博物館文化產品也應該加大開發力度。例如講解服務,對博物館形象的樹立至關重要。講解切忌千篇一律,一定要根據本館的特色講解出不一樣的精彩,根據參觀者的知識、結構、年齡等客觀因素,做出不同形式、不同內涵的講解。
(三)突出地區文物特色,打造區域性文物品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程度的提高,社會正進入品牌消費的時期,品牌已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博物館不可避免地要在市場這個大熔爐中歷練,提高實施品牌戰略的意識、突出地區文物特色、打造區域性文物品牌。博物館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對經濟發展形勢、博物館行業發展現狀等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適合本館特點的、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的品牌發展戰略,打造出自己的文物精品品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發揮玉龍之鄉的魅力。
(四)加大對文化產業研發人員的培養,提高人員素質
博物館應當建立對專業技術人員的考核機制,定期考核,定期組織業務學習。增加對專業負責博物館文化產業開發經營人員的培養,讓他們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滿足市場多樣的需求。可以派出相關工作人員到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比較先進的地方學習、積極地吸收一些先進的文化產業建設經驗,也要吸收一些專門從事文化產業開發的人員到赤峰地區的博物館來。
綜上所述,博物館文化產業是博物館業的發展的重要指標,但目前赤峰地區博物館文化產業仍是一個薄弱環節。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嚴重制約著赤峰地區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使博物館有長遠發展必須重視開發具有特色的文博商品,創品牌、搞好文化產業營銷和優質服務。同時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及政府高度重視,給予經濟和政策的支持,為赤峰地區博物館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冰,顧亞麗.赤峰市文博單位要覽[M].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12.
[2]劉冰,于海燕.赤峰博物館展覽大綱講解詞匯編[M].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12.
[3]張藝軍.論發展博物館文化產業的幾個問題[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2(02).
[4]王麗明.博物館的雙重營銷理念——關于博物館公益事業與經濟產業營銷的思考[J].中國博物館,2008(01).
[5]張品.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理論初探[J].前沿,2012(07).
[6]王際歐.淺析博物館文化產業的特征、結構與開發策略[J].中國博物館,2006(03).
[7]劉冠軍.關于基層博物館發展文化產業的一點想法[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7(03).
[8]葉正清.陜西省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西部財會,2012(11).
賈 娜 赤峰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