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歡
摘 要:本文分析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治療耐多藥性空洞型肺結核的護理方法和效果,認為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的方法是目前治療空洞型肺結核最為有效方法,但想保證肺穿刺成功進行必須要在治療前后進行密切的觀察及精心的護理。
關鍵詞:CT引導;皮肺穿刺;空洞型肺結核;治療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7-0172-01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6月一2016年7月在我院經皮肺穿刺治療空洞型肺結核的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最大者73歲,最小者10歲。患病3年以上者21例,患病1月一3年者79例,觀察治療時間為1一3個月。89%的患者痰菌轉陰,80%的患者空洞閉合。
1.2 方法
術前先準備好藥物和肺穿包,確定合適體位,進針角度、進針深度及穿刺點,用碘伏消毒穿刺點,鋪洞巾,利用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最終在CT定位下用18G的PCT針進行皮肺穿刺,并向空洞內注入異煙肼、阿米卡星。然后觀察并精心護理術后患者,待患者稍作休息后,復查胸部穿刺處及肺內情況,了解有無出血、氣胸及并發癥。
1.3 護理
1.3.1 術前準備
備好搶救藥品及氧氣,全面了解患者的自身情況,包括患者是否有其他疾病,是否對某種藥物或事物過敏,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做到對患者的基本情況了然于胸,帶患者做常規的心電圖、CT、血常規、凝血酶原時間等醫療檢測措施。對并發癥和禁忌癥要做到嚴格掌握,把癥狀嚴格控制在可控范圍內,時刻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傾向,血壓是否一直增高,治療過程中是否有劇烈咳嗽和氣喘等癥狀,制定預防措施,一經發現要立刻進行相應的治療。出血和氣胸是穿刺手術最常見的并發癥,多是由患者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呼吸,或是由于突然出現劇烈的咳嗽而引起,在患者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胸肺部活動時,使得胸膜破裂口變大或是穿刺針在進行穿刺時出現較大的活動幅度而劃破肺內血管引起,為了避免這樣的并發癥,需要患者在平靜呼吸下屏氣時進行手術,所以醫護人員在術前必須對患者進行屏氣訓。
1.3.2 術中護理
在手術中應嚴密觀察患者的情況,幫助患者解決非并發癥帶來的狀況,術中要熟練配合醫生,在確保手術質量的情況下,加快手術進度,使手術時間減少,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1.3.3 術后護理
詳細觀察患者術后病情的轉變,如沒有異常情況,送患者回病房體息,在送回過程中應避免讓患者用力活動。術后患者應臥床體息2h,并備好止咳藥物,告誡患者切勿用力咳嗽,若發生咳嗽癥狀要及時吃藥,并警惕氣胸的發生。
2 結果
本次我院觀察護理空洞型肺結核病人共100例,在經過穿刺注藥治療后,共96人空洞明顯縮小,其中更有80人空洞接近閉合,僅有4人空洞縮小程度略低,86人痰結核菌化驗顯示由陽性轉變為陰性,有6人發生氣胸氣胸范圍局限小于10%,有13人發生咯血,但在給予止血藥物后兩小時停止,有7人出現胸膜反應,但在精心護理后好轉。
3 討論
3.1 針對術后并發癥護理對策
就目前的治療結果而言,術后并發癥主要有四種,其護理措施如下:(1)咳嗽:咳嗽是由于手術時注射的藥物沿支氣管到達口腔所引起的,這屬于刺激性嗆咳,發生時應應用止咳藥物鎮咳。(2)咯血:是由于穿刺時穿刺針活動幅度變大,導致穿刺區域動脈和靜脈受損造成的,術中囑咐患者平靜呼吸,避免咳嗽或大幅度的肺部活動,如果實在不能忍受,一定告訴主治醫生讓其減弱操作強度,或讓患者先平靜下來再行操作。(3)胸膜反應:由于患者對疼痛過于敏感,或因患者的精神過度緊張,這種情況下較易引起胸膜反應。這種情況,術前應對患者詳細說明整個手術的過程、注意事項和配合方法,并讓患者了解到這次手術的意義和目的是為了讓其擺脫病痛,讓患者心中有數,逐漸消除患者的害怕和顧慮,讓患者的情緒得到平復。(4)氣胸:主要是手術進針過程中患者沒有配合好,未能平靜呼吸及時屏氣,術中有劇烈咳嗽或大幅度肺部活動,同時又有肺大泡、肺組織損壞或彈性較差導致空氣進入胸膜腔內的情況。氣胸一般在術后1h內就會發生,也有在12-24h發生的。少量氣胸經臥床體息后可自行吸收,不必處理,重者氣胸需給予胸腔閉式引流排氣2-3d后,方可消除。[3]
3.2 整體護理分析
經本次觀察分析發現,大多數患者因害怕皮肺穿刺治療會損傷軀體器官、擔心手術失敗后會遺留后遺癥,所以內心非常害怕甚至拒絕穿刺治療。護理人員應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緒的變化,對患者詳細說明整個手術的過程、注意事項和配合方法,并讓患者了解到這次手術的意義和目的是為了讓其擺脫病痛,并對患者講述治療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狀況,并強調對出現的狀況院方已經有預防和治療措施,讓患者心中有數,逐漸消除患者的害怕和顧慮,讓患者能夠的理解和配合治療工作。
參考文獻
[1]費忠亭,高愛忠,陳震,張鑫.CT引導肺穿刺治療頑固性空洞型肺結核療效觀察[J].臨床內科雜志,2012,9.
[2]奚鳳蓮.肺結核空洞注藥術的護理[J].健康之路,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