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
摘 要:宋代的文人畫特征在藝術史中奠定了中國傳統士大夫文化的基礎,對后世的影響巨大。如何在當今社會復興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需要從中國優秀的文化積淀中汲取營養,宋代的書畫藝術作為中國文化的表現形式,其歷史價值尤為突出,本文從歷史、文化、書法、繪畫等角度呈現宋代文人的精神內涵。
關鍵詞:宋代;士大夫;文人畫;美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J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7-0208-02
據眾多的史料顯示,宋朝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國家。在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發展水平上全面領先當時的世界各國,宋朝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取得的高度成就使得它的社會生活呈現出了空前的繁榮景象。而在文化通史體系中,宋代政治的積弱積貧又使其在中國歷史發展中身處尷尬境地。積弱的主要原因是:“崇文抑武,虛外實內[1]”。宋朝的皇帝在建國之初就十分注重提升文人的社會地位,認為文人造反十年不成,武將正好與之相反,提倡在用兵上,對外防范可以放松一些,削弱了武將的地位,對內則嚴防死守,實行高度中央集權。
宋代崇文抑武的國策成就了文學藝術的高度發達。宋代的知識分子在中國歷史上社會地位很高,兩宋期間很少殺伐文化人,這使得宋代文人士大夫有著良好的生存土壤。與盛唐文化相比,宋代文化的特征有很大不同:唐代是陽剛的、尚武的;宋代是平和的、尚文的;唐代是開拓型的,宋代是穩健型的;唐代是開放的、浪漫的,宋代是內斂的、謙和的。正是這種尚文的文化風骨,宋代文人畫在此基礎上達到歷史新高度。
1 宋徽宗用“天下一人”的特權成就了“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的誓言
君臣同功,與民同樂的文人畫自由之鏡。宋徽宗信奉道教,追求道法自然,時常放下皇帝的身架與大臣聽琴賦詩,體現了文人墨客惺惺相惜的平等地位,甚至讓當時的書法大家蔡京在他的畫作上題詩。宋徽宗在政治上是失敗的,但天賦異稟,有很好的文化藝術修養,書畫成就在中國歷史上地位極高。受魏晉風度的影響,形成了“晉宋雅意”的藝術氛圍,沒有了盛唐時的粉墨重彩、富麗堂皇,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素雅、恬淡嫻靜的藝術追求。著名的汝窯青瓷水仙盆(圖1),通體無紋,造型極簡,雨后天青的色彩,體現了中國人陶瓷燒造及器型審美的最高境界。
宋徽宗在中國書畫藝術上的三大貢獻:其一,利用帝王的權利,宋徽宗設立了國家級美術教育最高學府——翰林畫院。宋徽宗本人就是位頂級的書畫大師,以其獨到的專業視角,傾全國之力選拔頂尖的藝術人才進行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書畫人才;其二,改革考試制度,詩題取試的方式選拔創作型美術人才。要求畫者不但有技巧還要有內涵,由匠人向藝術家轉變,要求創作者重文章、重書法、重繪畫,形成了后來的中國畫創作“詩書畫”一體的規范模式。其三,建立國家藝術品檔案制度。宋徽宗在位期間編纂了《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收集了大量書畫等藝術作品,親自考證并題寫名錄,成為后來考古鑒賞的重要依據,這種由政府收藏藝術品的做法自宋徽宗之后被歷代君王效仿。
“丹青難下筆,造化獨留功”的書法造詣。宋徽宗的書法銀鉤鐵劃,屈鐵斷金,仙風道骨,其瘦且硬,造詣深厚,被譽為“瘦金體”。“天下一人”(圖2)的簽名設計,突出了他特殊的身份地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宋徽宗一生對書畫藝術的執著就像他在《秾芳詩》(圖3)中所說:“穠芳依翠萼,煥爛一庭中。零露沾如醉,殘霞照似融。丹青難下筆,造化獨留功。舞蝶迷香徑,翩翩逐晚風”。他的一生迷失在書畫藝術的創作里,忘記了本是一國之君的使命,宿命的錯位注定了他好像那只迷途的蝴蝶,美麗優雅,卻因貪戀花的芬芳迷失了方向,翩翩地追逐著窮途的末路。在《臘梅山禽圖》(圖4)中,宋徽宗題詩“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一語雙關,視丹青為知己,千秋白頭與之相守。
2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2]”——蘇軾品鑒宋代士大夫文人畫特征
“清雄[3]奔放,奇趣盎然”的詩書情懷。文人士大夫在宋代文化中占主導地位,其中蘇東坡的文化成就最為突出。他在《次韻子由論書》一文中提出了書法品鑒理論:
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貌妍容有顰,璧美何妨橢。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好之每自譏,不謂子亦頗。書成輒棄去,謬被旁人裹。體勢本闊略,結束入細么。子詩亦見推,語重未敢荷。邇來又學射,力薄愁官笥。多好竟無成,不精安用夥。何當盡屏去,萬事付懶惰。吾聞古書法,守駿莫如跛。世俗筆苦驕,眾中強嵬騀。鐘張忽已遠,此語與時左。
對于書法創作,蘇東坡極為自信,推崇自然而然的書寫過程,他認為好的書法一定是:端正莊嚴之中混合著流暢華美,堅強有力之中包含著生命的不屈。1080年的2月1日因烏臺詩案被貶官的蘇東坡來到了黃州,在孤獨凄涼中寫下了著名的《寒食帖》(圖5)。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當時蘇東坡正值人生低谷,帶著報國無門,孤苦寂寥的心情寫下了這僅存于世的書法作品,以其身世的跌宕起伏,書意悲壯的真實情懷,在蒼涼凄楚中不失浩然之氣,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藝術品鑒。蘇東坡曾在鄢陵王主簿的花鳥畫上題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蘇東坡認為,繪畫只停留在形似的基礎上是遠遠不夠的,應當追求神似的更高境界。又說“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用換位思考的方式打通了詩歌與繪畫這兩種藝術門類的界限,追求“形似”到“神似”,詩書相通的藝術規律,成為后世的楷模。
3 宋代文人畫的美學特征
文以載道,以道自居的文化高度。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周子通書·文辭》中提出:“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辭,藝也;道德,實也?!币馑际钦f評價文章好壞的首要標準不是其內容的好與不好,也不僅僅是文字修辭的漂亮與否,如果沒有思想內涵,這樣的文章是不會廣為流傳的。在書畫藝術中形成了道法自然的自由之態,它的清新之風完成了寫意而非寫真的創作過程,使美學超越了規矩,又不違反規律,使得“詩書畫”一體的創作方法成為文化現象,奠定了詩情畫意的人文情懷。
史學大家陳寅恪在《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正〉序》中推崇宋代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巔峰:“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他曾在《贈蔣秉南序》中歡喜贊嘆:“天水一朝之文化,竟為我民族遺留之瑰寶?!边@些經典論斷成為評價宋代文化地位的結論。著名宋史學家鄧廣銘對宋代文化的論述,又是對陳寅恪經典論斷的進一步發展,他闡述:“宋代文化的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達于頂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為其后的元明之所不能及”。
神采流溢,元氣淋漓的華嚴慧海[4]。蘇東坡曾說:“作藝如意造華嚴,造一片高嚴境界”,宋人汪信民又說:“有知真實地,唯有華嚴境”。中國的書畫藝術超越了普通意義上的美學,所謂境界是中國生命哲學與藝術倫理的完美結合,是中國書畫的審美標準。
如果說范寬波瀾壯闊的《溪山行旅圖》是人的遠游,神采的流溢;黃庭堅豪氣萬丈的蕩江筆法,就是心智的遠游,靈性的解放;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連綿氤氳的山水皆是元氣淋漓,思想的周游。
宋代的文人畫體現的是中國人智慧的博大精深。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又說:“淵默而雷動”,是“徇耳目以內通于心”。真正好的藝術創作并不僅僅是表面的喜形于色,而是心與心的交流,妙悟就是慧的體現,是思想深層的溝通,天人合一的真正體現。
參考文獻
[1]丁牧.《宋徽宗之謎》.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2016年1月,第168頁.
[2]莫礪鋒.《漫話東坡》.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鳳凰出版社,2010年3月,第267頁.
[3]莫礪鋒.《漫話東坡》.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鳳凰出版社,2010年3月,第23頁.
[4]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第2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