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育波
赤狄分布在今山西省東南部長治盆地、沁水流域一帶,于商周時期與白狄等共同活躍在我國北方的鬼方。到了春秋時赤狄部落主要包括東山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鐸辰氏、嗇咎如等。赤狄東邊與邢、齊、衛、南燕為鄰,南邊靠近周、鄭、宋等國,西邊與晉國為鄰,北面與其他狄人部落為鄰。赤狄曾向東南、西北發動過擴張戰爭,向西擴張面臨的是晉國,晉國自曲沃武公起國力迅速增強,加之向西擴張需要翻山越嶺,相對難度較大。關于赤狄北方活動,由于史書記載較少,具體情況不得而知。據《左傳·宣公十一年》記載:“秋,晉侯會眾狄于函,眾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晉。”我們可以看出赤狄部落對其他部落的壓迫,赤狄憑借自身力量使得他們屈服。由于地理環境和各國狀況,赤狄主要向東、向南擴張。東面、南面為富庶平原地區,面臨的是周、鄭、衛、邢、南燕等中等強國和小國。下面我們就著重介紹赤狄向東、向南的擴張。
春秋初期,赤狄人向東擴張主要的入侵對象是邢、衛、齊三國,并取得了東陽之地。太行山南段東邊的華北平原是我國先民很早就開發的土地。這塊地區發現的原始社會末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就有28處。夏商兩代都曾在這一區域建都,尤其是殷人第七次遷都于殷后直至商滅亡的兩個半世紀中再未遷都。殷能長期作為商的都城當與其周圍的經濟實力有關。周公在平定“三監之亂”后將這塊土地分封給康叔,康叔建立衛國以鎮撫東土,衛北邊又有封國邢。西周到春秋前期,由于史料記載有限,我們找不到邢衛兩國與赤狄的關系,但到了公元前662年到公元前659年之間,赤狄人活動就相當猛烈。據《左傳》記載:前662年,狄伐邢;前661年,狄人伐邢;前660年,狄人伐衛,衛國戰敗,遂亡。前659年,狄伐邢,邢國遷都。在四年的時間里,赤狄取得邢、衛大河以西土地富饒的東陽之地,之后仍然有越過黃河的軍事行動。在此后不到三十年的時間里,赤狄大的軍事活動共有九次,其中就有五次入侵衛國。雖然當時華夏有齊桓公作為霸主倡導尊王攘夷,但面對狄人進攻也只能采取沿河防守措施。《國語·齊語》記載:“筑葵茲、晏、負夏、領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諸侯也;筑五鹿、中牟、蓋與、牡丘,以衛諸夏之地,所以示權于中國也。”
葵茲、晏、負夏、領釜丘、五鹿、中牟、蓋與、牡丘這些城邑是當時防御戎狄保衛華夏的重要地方。晏在今天山東齊河北;負夏在今天河南濮陽東南;五鹿在今天山東清豐西北;中牟在今 天河南鶴崗市西;牡丘在今天山東荏平東;蓋與在今天山西和順縣境內,葵茲、領釜丘兩地位置存在爭議。聯系到衛遷楚丘、邢遷夷儀,可以確定當時齊國主導在大河以西建立六城防御赤狄,沿河形成一道防線保衛齊國、保衛華夏。
今天山西以南黃河以北的地區在春秋時期被稱為南陽,與赤狄部落相接壤。由于周王室的衰落,周王南陽之地經常受到到赤狄的侵擾。周桓王迫于赤狄侵擾,想利用自己政治威望用南陽和鄭國進行土地交換。鄭國的田地多在河南,受赤狄侵擾較少。盡管周王用十二邑換鄭人四邑,強盛一時的鄭國還是未應允。當時人就看出其中原委,譏諷周王“己弗能有,而以與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此事反而導致蘇子背叛周王室而臣屬于赤狄。公元前675年時,蘇子公開接納在周叛亂的故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五大夫。周王室由于已經衰微,對蘇子的做法也無可奈何。
取得東陽之地后,赤狄在齊桓公的抵御下繼續東進的難度加大,開始著力經營南陽之地,公元前650年赤狄滅掉已經臣屬于自己的蘇子。公元前638年,周王室和鄭國因為滑國發生沖突,周襄王不顧大臣勸諫尋求赤狄幫助。赤狄就將其作為開拓南陽之地的大好機會,因此赤狄助周襄王討伐鄭國。雙方關系迅速好轉,周襄王娶赤狄女為皇后。好景不長,由于赤狄女和王子帶通奸,周襄王廢掉狄后招致赤狄人憤怒,赤狄轉而支持王子帶,并借兵給他。公元前635年王子帶率領赤狄軍隊大敗周師,俘獲周王室大臣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等人,周襄王被迫逃到鄭國。周襄王向秦、晉兩國求救,晉文和群臣商議認為這是晉國稱霸的好機會,于是決定勤王。晉國抵達陽樊之后兵分兩路,右師目標直指溫邑,左師目標直指洛邑。晉軍憑借自己實力和上下團結進軍相當順利,從出兵到將周襄王迎歸洛邑、把王子帶擒獲在隰城殺死,用了不到五個月的時間。
平定王子帶之亂后,周王將南陽的陽樊、溫、原、欑茅賞賜給了晉文侯。由于晉國此時實力還未達到南陽,與南陽中間還隔著麗土之戎、草中之戎這些非華夏部落,因此晉國想據有此地也有困難。此外赤狄雖然此時受挫,但實力依然保存著,另外赤狄還有靠近南陽之地的優勢。所以雖然陽樊、溫、原、欑茅戰略價值很高、物產豐富,但晉文公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他向周襄王請求享用“遂”這種喪葬規格。周惠王忌憚赤狄入侵,知道南陽之地由于靠近赤狄自己很難擁有。如果交給晉人,晉人必須派軍隊駐扎,這樣還能間接保衛周王室不受赤狄侵擾,因此就用不能違背禮制加以拒絕。此事在后來得到印證,自公元前596年到公元前588年,晉國對赤狄用兵并基本將其消滅之后,由于南陽之地赤狄威脅已經消除,因此在公元前581年時,周簡王就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向晉國提出南陽的溫邑是周王室固有領土,要求歸還,晉景公大度地將溫邑讓給周王室。一次送地,一次要地原因的原因在于赤狄力量的變化。
此后二十多年的時間里晉國占領了陽樊、溫、原、欑茅等地,并將其作為擴張基地,繼續向東擴展。晉國以奪取赤狄南陽土地為目的進行兩次大規模擴軍,一次是在公元前632年“晉侯作三行以御狄”,另一次是公元前629年“作五軍御狄”。晉軍進軍相當順利,到公元前628年城濮之戰前,晉國已經取得了東陽南邊原來衛國的部分土地。可知到公元前628年時,赤狄已經失去南陽、東陽南部之地。遭到晉國打擊之后,赤狄內部出現分裂,以至于在公元前628年夏天,衛國趁機入侵,而赤狄由于自身的分裂和晉國的巨大威脅只好請求與衛人和平結盟。從這一時間段晉國擴軍對赤狄的戰果來看,赤狄滅亡近在咫尺。但由于晉文公去世之后秦晉關系破裂,雙方戰爭不斷。公元前627年晉國在崤山伏擊西歸秦軍,即“崤之戰”。尤其是公元前625年的王官之戰,給晉國很大打擊。此后隨著晉襄公去世,秦晉關系有所緩和,當秦國護送晉太子回國登基之時,由于晉國出爾反爾,結果秦晉又恢復戰爭狀態。直到公元前618年,趙盾率領諸侯聯軍深入秦國腹地后雙方戰事才減少。另外,晉國南方出現另外一個大國楚國,楚國北上爭霸使晉國在這段時間內面對相當大的壓力。在秦楚軍事聯合后,從南面、西面對晉國造成很大威脅。這一時期由于當時晉與秦、楚之間的矛盾,晉國無暇顧及赤狄,因此赤狄得以繼續存國三十多年而沒被晉國吞并。
失去南陽后,赤狄迫于晉國實力很少侵襲晉國,將其侵略對象變為齊、衛兩國。但到公元前600年前后,由于晉國連年戰爭遭到重創,赤狄趁機挑起與晉國的戰爭。公元前603年,赤狄入侵晉國南陽地區的懷和邢丘兩邑。晉楚邲之戰時,赤狄再次向晉國進攻。因此晉國在邲之戰失敗之后就放棄與楚國在中原爭霸,集中力量消滅赤狄。晉國短暫準備之后對赤狄發動大規模戰爭,公元前594年赤狄戰敗于發生內亂。晉國趁機滅赤狄潞氏,第二年又滅了甲氏、留吁氏、鐸辰氏。至公元前588年時,晉國滅掉赤狄余部嗇咎如,赤狄從此滅亡。
赤狄滅亡后,民眾大多成為晉國的臣民,承擔賦稅徭役與戰爭。值得說明的是發生在公元前589年的晉齊鞍之戰,戰爭中有大量的狄人被編入晉軍。史書記載齊國國君“入于狄卒,狄卒皆抽戈楯冒之”,段連勤認為原因是狄人對晉國的仇恨。雖然講得通,但是實則解釋存在問題。這句話后面還有一句“以入于衛師,衛師免之”。衛、狄兩國都不加害齊國國君。這是由于這時候的戰爭是貴族的戰爭,戰爭中講究表現出一種高尚的風度。戰爭中面對比自己爵位高的人,甲士必須小心謹慎以避免冒犯對方,尤其碰到的對手是國君時。
春秋時期是我國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華夏各國之間、華夏與非華夏、非華夏與非華夏之間戰爭不斷。戰爭是一種為達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一種暴力行為。基于戰爭有利于自己的推測,一方主動挑起戰爭,一方不得采取應對措施。關于戰爭的目的,可以分為謀求利益和自保。實際中一場戰爭可能同時能兼有兩種目的。可獲得利益包括人口、土地、財物,自保包括削弱對手或者講求均勢。赤狄在春秋中所發動的戰爭也出于上述兩種目的。前期赤狄謀求擴張,后期更多面對侵略抵抗。赤狄融入華夏族之中是春秋時期民族不斷相互交流的結果,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擴大過程中重要的一步。
從晉國方面來講,對赤狄的完全兼并使晉國獲得大量的人口和土地。這些赤狄人被晉國征服之后,或從事農業,或被編入軍隊為晉國東征西討。另外,從地緣上來講取得東陽之地后,東陽成為晉國一個重要的軍事區域。晉國向該地駐扎大量軍隊,稱之為“東陽之兵”。向北可以征服鮮虞,向西威脅到齊、衛、魯諸國使之臣服。對赤狄最終征服,也為下一個階段晉國復興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以及空間上的便利,打破了“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于王室”這種狀態。
參考文獻:
[1]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4.
[2]段連勤.北狄族與中山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徐倬云.中國古代社會史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呂 玲.試論春秋時期晉國與赤狄之間的民族融合[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S3).
[5]楊建華.《春秋》與《左傳》中所見的狄[J].史學集刊,1999(2).
[6]馬 興.北狄淵源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5(4).
[7]尹盛平.獫狁、鬼方的族屬及其與周族的關系[J].人文雜志,1985(1).
[8]何光岳.北狄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9]楊浥新.春秋時期諸夏與戎狄關系[D].成都:四川大學,2006.
[10]馬 興.春秋時期山西時期山西境內的北狄[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4.
[11]黃安靜.北狄命名的人類學解釋[J].池州師專學報,2004(1): 30-38.
[12]徐中舒.北狄在前殷文化上之貢獻[J].中國文字研究,1999(0).
[13]馬 興.春秋時期山西境內北狄的華夏化及其對華夏族的影響[J].貴州民族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