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王娟+張宏偉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致使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也在不斷地凸顯,因此,一定要將這些發展中的問題一一的解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解決方案就是電能替代項目。我國提出了電能替代戰略發展措施,力求通過電力替代的方式,將當前諸多環境污染問題予以解決,促進我國的電力事業的發展,進而推動與之相關的行業發展。
關鍵詞:電能替代技術;推廣措施;運作;分析
中圖分類號:F426.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4-0140-01
現階段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措施仍舊體現在各個領域的發展過程中,鑒于此,為了將電力行業的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國力求通過電能替代措施,拓展電力市場的發展途徑,進而促進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筆者針對電能替代技術的推廣問題,提出了切實的建議。
1 構建社會各界同時參與的運作機制
電能替代項目是將經濟利益、政策內容以及環保措施同時結合,它的落實和電力用戶以及供電單位等等社會各界人士息息相關。因此,有關的供電企業一定要在此過程中,起到引導性的作用,力求將服務做好最佳,利用政策內容的優勢,促進全社會范圍的參與效率,最終達到拓展電能銷售量,防止環境污染的目的。
(1)供電企業的引導性作用。有關的供電企業應當發揮自身的引導性優勢,將企業內部的人才優勢發揮出來,把電能替代技術項目措施落實到實踐中,通過供電企業的示范作用,充分的利用政策內容,將社會各界人士引入到電能替代項目中來,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各個項目機制的落實,最終形成多方運作和同時共贏的效果。(2)社會參與方面。要將全社會的能動性以及積極性調動起來,同時將電能替代項目落實到實踐中,力求將電能替代規模最大程度的拓展,同時提升電能替代項目的效益,將電能項目結構優化,進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環境污染。(3)發揮政府主導的優勢。政府在發展地方經濟的過程中,還應當將電能替代項目落實到實踐中,并積極地將環境污染問題予以解決,全面的分析電能替代電價、財稅以及獎勵方面的政策內容,利用宏觀調控的措施,將社會各界人士吸引到電能替代項目中來,進而促進項目的發展。
2 加強電能替代的項目宣傳,貫徹綠色的消費理念
在落實電能替代項目時,應當充分的利用廣播、網絡、報刊以及電視等傳播媒介,并大力宣傳“以電代煤、以電代油”等等電能的應用理念,將電能替代技術的優勢以及作用凸顯出來,進而轉變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在對電能替代項目優勢進行宣傳時,還要充分的考慮社會各個部分以及機構的作用,利用政府部分以及各類傳播媒介的宣傳優勢,通過電能替代技術的展覽、專家論壇等等方式,力求將社會資源的作用最大化,為電力替代項目的發展提供動力。
除上述措施之外,還要充分的利用資金投入的方式,將供電替代技術落實到諸多的辦公場所中,通過電采暖技術以及特泵技術等,將電能替代成效的影響力擴大。
3 健全電能替代項目工作的協作機制
(1)將公司系統的內部以及外部資源進行整合,逐漸的構建電能替代長效的工作機制。在此過程中,應當著重提升農村電網規劃建設以及城市配電網的建設,并把電能替代的用關客戶加入到VIP跟蹤服務體系當中,最終將電能替代工程的內容以及環節落實到全過程中,促進電能替代項目的發展。(2)拓展電能替代技術項目的投資途徑,在此過程中,應當構建電能替代項目的專業配套資金鏈條,并實施動態的配套電網機制,對電能替代項目的各項需求予以滿足。(3)營造良好的電能替代項目的投資環境。很多電能替代項目的環節都會由供電部門負責,比如電能替代項目中的高壓電部分,“氣改電”項目以及電能表以前的低壓環節等等,都歸屬于有關的供電企業的范疇,將投資環節的問題予以解決,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項目投資環境,才能吸引客戶納入到此項目中來,進而大大的提升用戶應用電能替代項目的參與主動性。(4)構建電力有關單位的節能服務系統。有關的節能公司應當與客戶之間充分的交流和溝通,并逐漸的分析和探究出一條適合雙方發展的運作機制和管理方法,并對客戶的設計、運行維護、咨詢以及施工等各個環節提供切實的服務,進而提升客戶參與到電能替代項目中的積極性。(5)提升電能替代技術的應用效率。有關的電力公司可以運用經驗交流以及定期培訓的方式,將電能替代項目的各個環節以及要點進行推廣,并將其中的經驗傳輸給有需要的企業。
4 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仍舊存在諸多的阻礙性問題,像空氣污染等,這些問題也是我國在促進經濟發展中急需解決的,鑒于此,我國提出了電能替代戰略發展措施,力求通過電力替代的方式,將當前諸多環境污染問題予以解決,促進我國的電力事業的發展,進而推動與之相關的行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有學.電能替代技術推廣措施探討[J].中國電業(技術版),2015,12(10):111-114.
[2]周有學.電能替代技術的推廣與實施[C].蘭州:甘肅省電機工程學會,2014:1299-1303.
[3]周有學.電能替代技術推廣措施探討[J].農電管理,2016,32(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