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賴飛
國外能工巧匠養成“秘笈”
整理/賴飛
【鏡鑒】
如何培養高級技能人才?對于這一問題,許多發達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答案。有的堅持企業本位,有的提倡社會本位,還有的打造學校本位模式……盡管有著不同的發展方式和特色,但它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特征:在人才培養方面都注重技術應用與開發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式和手段方面也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些培養高級技能人才的“秘笈”,無疑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經驗,值得借鑒。
“德國制造”全球聞名,幾乎成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制造”之所以如此強悍,關鍵是這個國家積蓄了豐厚的工匠資源,其工匠精神就是嚴謹、規范、一絲不茍。
在德國,做技工不僅不丟人,在社會上還享受著與“高等職業”同樣的聲譽和尊敬。與此相對應,技工有著豐厚的收入,并且有機會被派往海外工作,享受高工資和海外補貼,高級技工更是企業之寶。
這一切都與德國先進的職業教育分不開。縱觀當今世界,只有德語文化圈國家(德國、奧地利、瑞士)將職業教育學作為大學的一門獨立學科。在德國,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雙元制”是德國實行職業教育最主要的特點,被譽為二戰后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在德國,每年有80%的年輕人通過接受“雙元制”教育而走上工作崗位。
所謂“雙元制”,“一元”是指讓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專業培訓的具有辦學資格的企業;而另“一元”是指職業學校。接受“雙元制”教育的學生,一般是在主體中學(相當于我國的初中)拿到畢業證書后,自己或通過勞動部門的職業介紹中心選擇一家企業簽訂培訓合同,然后再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如此一來,就有了雙重身份:在企業是學徒工,在職業學校是學生。整個職業教育中,大約有60%是專業技能課程,40%是普通教育課程,企業的技能培訓是“雙元制”的主體,職業學校的教育服務于企業培訓。
與歐洲其他一些國家類似的學徒制相比,“雙元制”包括了更加嚴格的培訓和評估,并有大量職業教育的要素。它培養的是整個職業所需要的技能,而不是零碎的或片面的技能。
近年來,德國還進一步發展出了新的培訓形式:即跨企業培訓。學生在接受企業培訓和學校教育的同時,每年抽出一定時間,到跨企業培訓中心接受集中培訓,作為對企業培訓的補充和強化。培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減少了學習費用并提高了學習的目的性,有利于學生在培訓結束后快速進入工作崗位。
在日本經濟從低谷走向輝煌的歷程中,制造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該國制造業的發達與其長期鼓勵手工制造、潛心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是分不開的。
日本的制造業秉承了日本傳統的培養技術人才的方式,并發揚其獨特的方法和程序,使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能適應現代化生產的需要。在日本,無論中小企業還是大型企業,在生產車間都有手工制造實習場地供工人進行訓練實習,被稱為“道場”。
“道場”研修以育人為本,注重“學、做、悟”,其源自中國,著重讓工人在“心、技、體”全方位提升。打個比方,道場就是個集理論學習、實際操作、模擬和現場體驗于一體的多功能迷你仿真工廠。
日本的汽車制造行業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龍頭老大豐田公司就是運用“道場”培育人才的代表。他們將精益生產理論學習與實踐有機結合,打造出了“豐田模式”。在豐田公司汽車工廠里有各種道場,其中一個名為“木型技能道場”(“木型”就是用木料制作出產品的模型)。木料模型是從過去佛像雕刻傳承下來的古老技藝。實際上,如今汽車模具大多采用CAD設計,并用NC立體加工機切割塑料樹脂加工制作,手工雕刻木頭模具的時代早已過去。那么豐田公司為何還保留這一做法呢?原來,豐田公司認為,好的汽車設計者必須有深厚的手工制造功底,才能用CAD不斷地進行各種技術革新。因此,他們不僅保留了這種看上去落后的以模具制作來培養工人技能的“木型技能道場”,還將其作為了新技術的研發地。也正是有了這樣的理念,才使得日本的汽車制造業不斷發展,長期引領著行業的發展潮流。

美國社區學院突出開放性
美國是世界上職業教育較發達的國家之一,其進行職業教育的基本組織就是社區學院。社區學院創辦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被稱為美國教育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社區學院植根于社區,為社會培養大批職業技能型人才,為美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美國人實現美國夢的重要途徑。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甚至認為,“社區學院是美國的最佳特色”。
作為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學院至今已發展到近1200所,注冊學生占全美在校大學生的45%,約占美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人數的二分之一。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億的美國人畢業于社區學院。
社區學院以培養社區需要的職業技能型人才為主要功能,其職能有職業教育、轉學教育、補償教育、社區服務、繼續教育等。同時,社區學院以終身教育為理念,推行開放的招生政策,廣泛吸收社區居民入學。入學者只要有高中文憑和成績單或同等學歷就可以被接收,使更多的人能學習到技能,為工作做準備。
在人才培養上,社區學院處處都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學院為每個新生安排一名指導教師,要求教師與他們建立聯系,為他們的學習提供幫助。在課程設置上注重實用性,既有大班上課,又有分組討論和個別指導;既組織學生到校外參觀、實踐,又有課堂教學。此外,課程設置上也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開設了夜間和周末課程,便于成年學生求學。
同時,社區學院重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院通過多樣的校企合作形式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比如組織學生、教師到企業實習,動員企業員工成為學生的職業導師,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等。美國有許多的企業選擇社區學院作為自己的合作伙伴,社區學院也根據企業需要調整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
法國政府認識到職業技術人才是連通科學理論與科學實踐和應用的“橋梁式專門人才”,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舉措,確保其職業技術教育長期處于歐洲乃至世界的先進水平。其做法具備顯著的“四高”特征:高度重視實踐和應用能力、高淘汰率、高就業率、受到社會的高度尊崇。
法國的職業技術教育主要分為中等和高等兩大類。
在中等教育方面,大約有65%的法國學生在義務教育結束后主動選擇與職業技術教育有關的學業,其中23%左右進入技術高中,40%進入職業高中,約2%進入藝徒培訓中心,僅有不到四成的學生進入普通高中。在整個社會意識中,接受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并無高下之別,完全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進行選擇。無論是技術高中、職業高中還是藝徒培訓中心,都是理論與實踐并重,學生畢業后都能輕松就業,但淘汰率都很高。
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則以高等專業學院、短期技術學院為主。其中,高等專業學院是法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種獨特的機構,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其入學門檻遠高于綜合性大學。在法國,凡持有中學畢業會考證書的學生,均有資格入讀綜合性大學。但要想進入高等專業學院,除了持有中學畢業會考證書,還必須在高等學院預科班學習2-3年,并在各高等專業學院組織的選拔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才行。在法國,能成為高等專業學院的一員是一個中學生夢寐以求的事,也是家長和老師的榮耀。短期技術學院則是自1966年開始建立的新型學校,學制兩年,屬于短期高等教育。它一般附屬于綜合性大學,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的師資力量和實驗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