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輝明
摘要:經過宏觀制度上的深化醫療改革之后,民營醫院作為一種有效的資源補充,已經成為了醫療衛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但是,目前民營醫院需要解決自身資金問題以突破發展困境,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借助于融資。
以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為背景,文章對民營醫院中間融資的各個種類極其特點進行了分析;就融資中民營醫院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同時在民營醫院如何拓寬融資渠道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民營醫院;中間融資
近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理所當然地對醫療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民營醫院較公立醫院具有融資方面的優勢,我國的政策也得以從供給公立醫院吃力的困境中稍稍抽身出來,轉而積極支持民營醫院的發展。而就民營醫院自身來說,服務能力較弱的同時,收入渠道較窄,支撐其發展的重要舉措就是通過融資的方式來實現。
在資金方面直接或者間接地達成持有者和需求者進行貨幣融通的活動叫做融資。在分類上,又根據金融機構參與程度的不同,將融資的內源、外源兩大類中的外源融資再次分為三個種類,即間接融資、直接融資和中間融資。其中,中間融資不同于傳統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中間融資的投融資主體來自于社會,融資方式根據主體需求的不同而具有多種模式且更具創新性。中間融資通過中介機構設計的融資產品規定的債權和債務關系實現。研究中間融資的種類、特點,發現民營醫院現存的問題,探求中間融資的新渠道,是對民營醫院實現自身持續發展的實質幫助,對于鞏固民營醫院在我國現有辦醫格局已占有的一席之地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更是人民群眾對于享有更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權益的現實需求。
一、民營醫院中間融資的渠道
(一)公私合作(PPP)模式
PPP(公私合作)模式是指公共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各方面的設計開發需要企業和政府全程參與、共擔風險。探究這一模式的先行者是北京大學和方正集團以公私合作模式建成的北大國際醫院。該醫院由北京大學和方正集團共同投資45億元而興建。北大國際醫院的總建筑面積達44萬平方米,擁有1800張床位,是我國醫療衛生投資上的創新。十分顯然的是,采用公私合作模式的北大國際醫院為社會提供了更優質的醫療衛生產品和服務。
(二)建設-經營-移交(BOT)模式
BOT( 建設-經營-移交)模式是指在特許協議下,政府行使監督和調控的權利,私人投資者收取使用者的一定費用,協議期滿之后由政府收回此項目。這一模式的的成功案例有昆明市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理中心、由蘇州大學醫學院門診轉變后的同安門診。以上案例體現了建設-經營-移交模式能夠高效率地結合私人資金和融資需求,以實現醫療服務項目最優發展的優點。
(三)投資-運營-移交(IOT)模式
IOT( 投資-運營-移交)模式是指按照特許協議選擇對現有的基礎設施進行收購或注資,協議期滿之后由公共部門收回此項目。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是作為改革試點的門頭溝區醫院。借助簽訂協議后鳳凰醫療集團的社會融資,該醫院實現了北京市第一家公立醫院的投資-運營-移交模式改革。注資7500萬元的頭溝區醫院實現了內部制度的轉變,保持了醫院的公益性,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與同級別行業相比費用更低的醫療服務。
(四)資產證券化模式
資產證券化模式是指將特定的資產組合或者現金流進行資產證券化,分離和重組民營醫院的收益和風險。民營醫院常常采用資產證券化模式來進行中間融資。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是金陵藥業先后收購了宿遷市人民醫院和南京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金陵藥業收購醫院的成功舉措體現了資產證券化模式能夠對上市公司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的優勢。
(五)夾層融資模式
夾層融資模式是指通過夾層資本進行融資,投資者以資金和商業銀行為主,另一方是傳統信貸難以覆蓋的小微企業。這一模式的案例目前在我國并不常見。上世紀八十年代?, 夾層融資模式最早于在歐美國家出現。夾層融資模式可以極大地減少醫院方面控制權的分散,將來有可能成為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上民營醫院所看重的一種融資方式。
二、民營醫院在融資中存在的問題
(一)民營醫院自身的限制
民營醫院的融資渠道受到其自身限制的狀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我國法律明確規定醫院的醫療衛生設施不得用于抵押,事實上民營醫院自身的固定資產無法滿足提供抵押的實際需求。
第二,醫院的主要融資渠道是財政融資和自由融資,作為外源融資主要方式的銀行貸款落實起來困難重重。
第三,不穩定的現金流是民營醫院在取得銀行貸款的資格上的極大弱點。
(二)融資的門檻過高
一方面,債權市場不常采用民營醫院的債權融資。債券的產品類型不足,醫院缺乏相應的資格是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對于證券市場來說,傳統上主要的證券發行者是和國家和政府有關的企業和公司,民營企業發行債券的市場占比小、債券種類少;對于民營醫院來說,成立時間短、規模小、體制不完善等特點使其難以得到投資者的傾心。
另一方面,股權融資的規定和監管嚴格造就了融資的高門檻。轉讓股份的風險大,同時現今已經成功的典范少,這些對民營醫院在融資中的實際發展形成了明顯的制約。
(三)政策的落實上不足
第一,競爭大環境需要給予民營醫院更多的公平性。支持政策的落實不足,在資格、稅收、準入、經營等多方面限制了民營醫院的生存和發展。而中間融資模式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較短,對于PPP模式等相關的政策尚且處于探索階段,細化和落實起來尤為困難。同時,不斷上漲的經營和管理成本等不利因素增加了政府的債務,加大了私人投資的風險,造成了服務部門價格管理機制的欠缺,增大了醫院的融資風險,導致激勵作用有限,最終制約了民營醫院融資的實際可操作性。
第二,貼息、擔保的政策需要更多考慮醫院方面。目前民營醫院缺乏政府信用作為擔保背景,使民營醫院受到更多的市場限制,致使其貸款能力不足。
三、民營醫院如何拓寬融資渠道
(一)創新融資方式
首先,民營醫院應加強開拓創新的精神和探索。借鑒國內外民營醫院融資方面的成功案例、先進實驗,拓展融資渠道。盡可能吸收各種資本以促進醫療領域的發展,是民營醫院創新融資方式可以選擇嘗試的切入點。
然后,民營醫院經營者應增加對所經營的醫療項目的責任感。將民營醫院的生死存亡與自身事業相結合,與醫療制度的健全相結合,全心全意為醫療服務需求者服務,增加民營醫院自身的信譽度,做各方人士心目中“靠譜兒”的醫療服務單位。
此外,民營醫院可加強融資對接服務能力。充分挖掘中間融資的潛力,樹立長遠發展的目標,全面探索融資模式,尋找能夠精確對接的融資項目。民營醫院自身應當積極創新融資方式,從而融入融資市場,進而提高融資效率,優化辦醫體制。
(二)給予政策鼓勵
一方面,政策上需要使醫院自身加強對融資項目的管制,如實行法人制度等,以建立健全對民營醫院融資的保障制度。
另一方面,支持政策應明確醫院融資主題的權利義務,規范民營醫院的行為方式,完善管理和稅收政策。同時,加大對民營醫院的貼息、貸款補貼,為醫療機構提供合理的保障。
四、結論
了解中間融資的類別和不同類別的特點, 探究民營醫院的融資現狀,可以為民營醫院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多的啟發。
在促進民營醫院的融資方面,民營醫院自身要加大探索融資方式、方法的力度,加強經營融資項目上的保障;國家政策需要就民營醫院融資困難的各個方面給出相應的支持。各方面協同一致,共同促進醫院融資的多元化發展,才能為民營醫院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間,為國家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更科學的制度,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加便利的醫療衛生服務。
參考文獻:
[1]胡志聰.民營醫院融資方式問題探究[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6, 7(24):11-13
[2]郭琳.民營醫院的融資渠道、問題與對策研究[J]. 中國醫院管理,2015, 35(6)
[3]楊凱,張勇.民營醫院融資模式和策略分析[J].華北金融, 2015(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