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
微時代背景下法院“雙微”平臺構建運營機制研究
●德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
為推進司法公開體系構建,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實現以公開促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山東各級法院陸續開通官方微博、微信。但是法院新媒體建設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互動不充分、隊伍待加強等問題,需要從組織制度、隊伍管理、功能完善等層面進行完善。課題組通過對全省中院官方微博、微信的建設和運行狀況進行分析,管窺共性,厘清機理,以期提出符合新媒體發展的經驗做法。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強調,要著力提升新媒體時代的社會溝通能力,為人民法院科學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①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舉辦的紀念五四青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
2009年9月,菏澤牡丹區人民法院官方微博開通,開創了我省法院新媒體建設的先河。2013年8月,“濟南中院”通過微博,使數億人得以“旁聽”庭審,成為“近年來中國庭審中使用新媒體的標志性事件”。②趙秉志:《薄熙來案件審理具有多種法治意義》,《法制日報》2013年9月2日第7版。截至2014年11月10日,全國法院微博總數為3636個,90%的法院已開通官方微博,總粉絲數近5000萬。
微信是騰訊公司推出的一款以多媒體信息通信為核心的移動App,一經推出,發展勢頭銳不可當。微信因其二維碼訂閱、消息推送等個性化功能而倍受歡迎。現在,微信公眾平臺已成為法院自媒體建設的全新課題,也是提升法院新聞宣傳和推動司法改革創新的強大工具。
(一)全省中級法院官方微博的建設和運行狀況
全省各中院2013年底前均開通了官方微博,開通率為100%,且均官方認證。截至2016 年10月20日,在微博關注量方面,關注數量平均為645,超過1000的有3家,低于平均值的有12家;在粉絲量方面,粉絲數量平均為33202(因濟南粉絲數約250萬、菏澤約23萬,基數大,故平均值未加入),低于平均值的有10家;發布量方面,平均發布10256篇,低于平均值的有12家。德州中院于2013年10月9日開通官方微博,截止2016年10月20日,共發布博文15786篇,粉絲量達29078人,影響力位列全省法院中游。

圖一、全省各中級人民法院微博傳播內容構成情況統計表
為考察全省各中級人民法院微博傳播內容構成情況,抽取2016年9月各中院連續發布的50條微博進行分析,特點如下。
(1)與法院工作相關的內容方面:一是庭審直播。庭審直播信息主要以文字、圖片以及提供網絡鏈接等方式向粉絲公開庭審過程。全省各中院9月份無庭審直播信息。二是訴訟服務。主要由訴訟指南、開庭公告、拍賣公告等構成,這類微博占0.36%。三是職業感悟。主要體現為法官札文、司法觀點等,這類微博占1.9%。四是案件信息。主要是審判、執行案件的資訊,這類微博占30.32%。五是綜合信息。主要是法院動態、法律常識等綜合類資訊,這類微博占39%。六是工作視頻。主要以視頻形式體現法院工作,這類微博僅占0.23%。
(2)其他類的傳播內容:此類微博內容與法院工作無直接聯系,包括天氣提醒、心靈雞湯等,所占比例為28.13%。
(3)信息來源方面:轉發現象比較突出,841條樣本微博中轉發608條,占72.29%;原創率超過50%的有5家,5家法院的轉發率100%。
以9月份抽取的數據來看,德州中院原創微博占52%,主要集中在案件信息類和職業感悟類,原創類信息的評論數和轉發數不高。
(二)全省中級法院官方微信的建設和運行狀況
截至2016年9月30日,全省共18家中院開通了官方微信,開通率95%。
抽取已開通官方微信法院2016年9月份發布的所有微信進行分析。微信內容構成方面,14家中院共發布信息1152條,其中轉發732條,占63.54%,原創420條;其中綜合信息507條,占44.01%,案件信息283條,占24.57%。閱讀量方面,10家中院被閱讀量在10000以上。最高閱讀量集中體現在案件類信息和綜合信息。德州中院9月份,共發布微信30期,信息94條,其中原創34條,被閱讀量和平均閱讀量均位于全省前列。

圖二、全省各中級人民法院官方微信發布內容構成情況表
為更細致分析全省各中院微博、微信傳播內容的基本情況,根據傳播內容的推送時間、內容形式、語言風格,對841條微博、1152條微信進行分析,呈如下特征:
(1)全省各中級法院微博和微信的發布時間集中在8∶00至18∶00間,微博發布多集中在08:00—12:00,微信推送時間多集中在12:00—18∶00。
(2)微博和微信多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相結合的形式。
(3)語言風格以法言法語為主。
(一)新媒體建設和運行發展不平衡
以微博來看,全省中院微博整體運行態勢不容樂觀,除去濟南和菏澤,其余17家中院微博平均粉絲量為33202,達到平均值的僅7家,多數處在勉強維持階段。以微信來看,多數中院將宣傳重心向微信平臺傾斜,但也有少數中院未開通或開通后未使用該平臺。
(二)新媒體發布內容單一,多為簡單轉發,少有原創
多數中院微博、微信以轉發為主,多數原創集中在宣傳工作動態、先進典型等,對公眾關注較多的案件信息發布較少,信息供給不能滿足群眾需求。
(三)新媒體原創信息形式保守,內容單調,缺乏新意
在原創信息的制作中,很多發布人員對新媒體中的運用和把握缺乏維度,為避免產生負面影響,少有創新模式,多采用“官方”模式。
(四)新媒體運行過程發布信息形式單一、發布時間錯位
被轉發、評論次數較多的微博、微信,通常是附有圖片或視頻的信息,而純文字的信息,最多只能達到“知覺”程度,未能對受眾的“態度”、“行為”產生影響。此外,法院在新媒體上發布信息時間與受眾群體的閱讀高峰之間存在錯位。
(五)新媒體建設和運行管理模式有待規范
新媒體管理缺乏涵蓋發布內容、流程、審批以及如何與網友互動交流、輿論引導等方面的制度規范,造成新媒體運行地隨意性。
新媒體傳播有如下特點:一是引爆點低。隨著網民的增多,對法院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稍有差池,即易引發網絡輿情。二是負面信息多。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在傳播心理上,負面信息更易引起關注。三是持續時間長。案件的審理需要一定時間,使網民關注的熱點會長期持續。法院應當充分認識和運用新媒體的特點,明確功能定位、建設架構及發展趨向。
(一)法院新媒體建設的功能定位
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形勢,法院新媒體應當建立整合思維,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即時互動、傳播力強的特點,構建綜合性互動服務平臺。③張守增:《淺論人民法院新媒體的功能定位》,載《法制資訊》2014年05期。
1.信息發布功能。法院新媒體不但具備傳播媒介基本功能,還肩負著司法公開的職能,更應該主動及時發布信息,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2.對話溝通功能。以事實說話,避免謠言誤導公眾,充分與公眾溝通議論,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
3.實事服務功能。新媒體不僅是司法公開平臺,還是司法服務平臺。法院應當將實事服務作為重要功能予以研究、拓展,實現為人民群眾在線辦理手續或提供訴訟咨詢服務。
(二)法院新媒體建設的基本架構
1.以司法公開為核心。人民法院要充分運用網絡及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手機等搭建司法公開平臺,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要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及時動態反映法院工作情況。法院新媒體建設必須與司法公開相結合,構建全方位、多元化、實時性和互動性的司法公開信息化平臺。④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2014年新媒體與司法公開座談會上的講話。
2.以正面宣傳為重點。法院新媒體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在重大問題上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緊緊圍繞依法治國中心工作,堅持團結穩定、正面宣傳為主,努力實現新聞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3.以制度建設為保障。建立健全新媒體管理、運行、審批制度,確保工作制度化、科學化、常態化。進一步嚴格保密機制,確保信息安全。
(三)法院新媒體建設的發展趨向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適應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把搶占移動終端作為媒體融合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將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宣傳移動新媒體,打造成內容豐富、功能齊全、使用便捷的新聞傳媒和服務平臺,建成為深化司法公開、回應群眾關切的“掌上窗口”,方便群眾訴訟、提高司法效率的“高速通道”,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的“移動平臺”。
(一)規范法院新媒體的傳播方式
法院新媒體是法院在網絡世界的窗口,應當以簡潔、統一的風格體現司法的嚴肅性,讓公眾點擊進入任何一個平臺,都沒有陌生感,并可以迅速查詢到所需信息。
1.進一步規范新媒體信息發布內容。“雙微”平臺要嚴肅、謹慎、客觀,建立嚴格的審判程序,并全程留痕;要以司法公開為原則,主要發布工作動態、訴訟引導、普法類信息等;要嚴格遵守相關規定及《司法公開的六項原則》。
2.進一步開拓新媒體功能運用。將微博打造成實時服務平臺,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務。微信向用戶提供圖文和視頻信息,通過與當事人的交流互動,正確引導輿論,提供訴訟服務。
3.進一步加強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關切的積極回應。自覺接受輿論監督,及時發布準確完整的司法信息,澄清事實真相,消除公眾誤解。
(二)制定法院新媒體的傳播制度
1.建立健全新媒體運營及管理機制。確定專門的“雙微”維護人員,理順信息審核發布流程,建立新媒體管理、運行機制。
2.規范新媒體發布和輿情監督機制。及時更新,定期巡查,建立突發輿情應急機制。
3.增強上下級法院信息聯動機制。建立健全上下級和同級各法院之間的信息聯動機制,搭建新媒體平臺鏈接,實現信息共享。
(三)明確法院新媒體的傳播信息形式
1.語言風格嚴肅平和。法院新媒體是法院與公眾的對話平臺,也是體現法院客觀中立、獨立和公正立場的地方。因此,法院在新媒體上的傳播語言風格應做到嚴肅平和。
2.發布信息圖文并茂。文字配以圖片或視頻更易獲得網絡受眾的青睞,因此法院新媒體平臺應多使用圖文并茂的信息形式,讓受眾更愿意也更容易了解法院的信息。
3.發布時間與受眾對接。法院在發布新媒體的信息時間應抓住群眾瀏覽微信、微博高峰期,如上下班途中、中午休息和晚飯后等。
(四)保障法院新媒體的運行維護
1.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隊伍。吸引有興趣或宣傳能力強的人才充實隊伍,引進專業人才,加強業務培訓,提升專業化水平。
2.為新媒體平臺信息化建設提供充分的資金保障。落實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化建設經費,將新媒體支出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3.與專業媒體合作,打造新媒體品牌亮點。借鑒專業媒體經驗,定制新媒體宣傳服務,彌補工作“短板”,提升宣傳質效。
(五)建立健全輿情應對機制
1.建立健全輿情監測預警和快速反應管理機制。深入研究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環境和媒體格局變化,積極適應技術發展新趨勢,提高與新媒體特別是自媒體打交道的能力。由專人負責每日瀏覽網絡信息,搜集涉訴涉法的相關報道,做到第一時間掌握、部署、處理、澄清。⑤羅書臻:《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提高傳播效果》,載《人民法院報》2010年7月8日。
2.建立健全輿情應對協調機制。強化輿情應對“一盤棋”意識,上下聯動,確保上下級法院之間輿情應對處理及時有效。充分發揮好網評員作用,及時發現和掌握輿情動態,對苗頭性問題和上級法院部署的問題積極閱評,主動引導。
3.建立健全輿情信息共享機制。加強與黨委政府的日常協作,加強與主流媒體的日常交流,建立信息共享互通機制,對本轄區出現的負面網絡輿情特別是重大敏感事件及時匯報,妥善處理。
責任編輯:王磊
*課題組負責人:楊坤;課題組成員:任運通、鄭春筍、司曉博、姜文奇、張群、高國義、曹希增、商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