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通
經濟ECONOMICS
供大于求菜價創近5年同期最低
劉通

近年來,蔬菜價格的忽高忽低著實讓生產者、消費者摸不著頭緒。近期,菜價又出現明顯下降,降多少?北京新發地市場的監測數據顯示:近5年同期最低。緣何今年菜價是近5年同期最低?市民關心現在的低價格會不會馬上躥高,“菜”福氣能享受多久?生產者關注菜價再低又會豐產不“豐收”,什么時候能反彈?本期就今年的蔬菜生產形勢、五一菜籃子走勢以及夏季蔬菜供應等問題為讀者一一解答。
進入4月以來,經常買菜的市民會發現,蔬菜價格不斷下行。4月15日,新發地市場監測數據顯示:96種大路菜的加權平均價為2.16元/公斤,比4月1日的2.37元/公斤下降8.86%;從今年年初開始,北京菜價一直處于近5年同期的最低。
據業內人士介紹,每年4月,北京市場上銷售的蔬菜都面臨兩個轉移:產地轉移和生產方式轉移。供應本市的蔬菜生產基地逐漸從南方北移到江蘇、山東、河北一帶;生產方式逐漸從暖棚生產轉換為冷棚、小拱棚和露地生產。由于蔬菜供應地向北京靠攏,導致運輸、保鮮費用和生產成本均有所下降,也使北京菜價進入季節性的下行通道。
另外,今年一季度,全國蔬菜的總體趨勢是供大于求:北方冬儲的洋蔥、土豆、大白菜供大于求;南方的菜花、西蘭花、白蘿卜、萵筍、大白菜、圓白菜、油麥菜、團生菜、大蔥等供大于求;南方露地和北方暖棚生產的圓茄、長茄、尖椒、柿子椒供大于求;南方露地和北方冬儲的胡蘿卜供大于求;北方暖棚生產的芹菜、散葉生菜、油麥菜供大于求。這種多地域、多品種蔬菜的供大于求現象,使得這些品種的價格較長時間在低位徘徊,也導致北京市從年初以來菜價降到近5年同期的最低點。
4月中下旬,供應北京市產自南方的豆角類蔬菜基本上已經退市,如廣東、海南、云南、福建的架豆、白豆角、長豆角、油豆等已經被山東聊城莘縣、菏澤成武的豆角類蔬菜所取代,只有廣西合浦的豇豆目前還沒有被山東、河北的豇豆取代;福建、云南、四川生產的菜花、青梗散花已經被江蘇徐州,山東濰坊、泰安,河北邯鄲的菜花取代;福建、云南、四川的萵筍已經先后被上海、安徽阜陽、山東泰安、河北廊坊、天津武清的萵筍所取代;四川、云南、湖北露地和唐山暖棚的圓白菜已經被河北衡水、邯鄲冷棚圓白菜取代;四川、重慶、湖北的白蘿卜正在被河北廊坊、保定白蘿卜取代;廣東、海南的尖椒、柿子椒已經全部被山東濰坊、遼寧錦州、內蒙古赤峰所取代;山東暖棚芹菜被河北邯鄲、天津武清、北京大興冷棚芹菜取代;北方冬儲的洋蔥、土豆已經被云南的新土豆、新洋蔥取代;北方冬儲大白菜被山東青州、天津武清冷棚新白菜取代。
從現在市場供應看,盡管蔬菜供應地逐漸北移,但是供應鏈完整,產地銜接順利,蔬菜的供應量充足,批發價仍然下降明顯。
目前,產地反饋的信息顯示,一些品種的蔬菜產地擴種明顯:山東聊城、濰坊地區豆角類蔬菜種植面積擴大;河北萵筍種植面積同比擴大;河北、北京團生菜種植面積擴大;河北、天津芹菜、圓白菜、菜花擴種;遼寧、內蒙古、山東尖椒、柿子椒擴種;山東、河北大白菜擴種;山東、河北豆角類蔬菜、小毛冬瓜、大白菜擴種;河北冷棚圓茄擴種。另外,北方產區暖棚生產的黃瓜、西紅柿、長茄還沒退市,冷棚種植的黃瓜、西紅柿、長茄即將上市。
在蔬菜產區普遍擴種和暖棚、冷棚蔬菜可能同時面市的情況下,五一前后,北京市蔬菜供應的主基調仍是相對充足,價格仍會處于近幾年同期的低點。
每年7、8、9三個月,北京市場上銷售的鮮嫩蔬菜主要依靠冷涼地區供應,即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內蒙古中東部及東北三省。按照往年的規律,河北北部的張家口、承德地區,蔬菜生產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大小年現象,即逢單的年份種植面積減少,逢雙的年份種植面積擴大。去年夏季,是張家口、承德地區蔬菜生產大年,產量充足,價格過低,今年理論上可能種植面積有所減少。但是,近期從產地傳來的信息表明,今年這兩個地區蔬菜種植面積沒有出現明顯壓縮,生產基地和農戶僅僅是對種植結構做了適度調整,供應總量不會減少。此外,東北三省夏季蔬菜則可能擴種,黑龍江要打造全國夏季蔬菜的大菜園子,正在按照規劃有條不紊地推進,遼寧、吉林、內蒙古中東部都有類似于黑龍江的規劃。這樣一來,北京地區夏季蔬菜的供應仍然有可能出現短時間的過剩,供大于求或將再現。
此前有專家建議,在思考、確定種植意向時,應該調查當地種子、農資的銷售情況。如果一些種子、農資出現熱銷,農戶最好規避這類蔬菜的種植。但是,就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是,許多農戶在安排種植計劃時,仍然習慣于隨大流,夏季蔬菜種植仍然存在著幾個品種擴張幅度比較明顯的現象。也就是說,夏季北方冷涼地區仍然會出現幾種蔬菜供大于求的現象,在某一時間段或將出現賣難。
過去,河北北部冷涼地區夏季蔬菜出現大小年現象,有著客觀條件支撐,蔬菜不賺錢可以改種其他經濟作物,如玉米、向日葵、甜菜。近幾年,這些可以選擇的農作物均失去了價格優勢,所以,今年夏季蔬菜生產仍然維持較大的播種面積,供應的主基調仍將是“寬松”。
近年來,蔬菜價格不時出現忽高忽低現象,價格太高傷消費者,價格太低傷生產者,如何讓蔬菜價格在合理區間波動?加快蔬菜生產供給側改革是解決蔬菜生產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出路。
新發地市場董事長張玉璽認為,我國蔬菜生產經歷了3個階段:短缺階段、發展階段和流通階段,前兩個階段是解決有沒有問題,基本需求問題;第三個階段是解決好不好問題,是如何滿足人們生活品質提高后的需求問題。也就是說,目前蔬菜生產已經滿足了人們的基本需求,如何更好地適應人們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需求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蔬菜生產要由追求高產向追求高效轉變,如果仍然一味地追求產量而忽視品質的提升,供大于求現象還會延續,一些蔬菜生產企業也會被市場淘汰。
近幾年,我國蔬菜生產經常出現供大于求現象,這為加快推進蔬菜供給側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機:蔬菜生產產能已經過剩,為供給側改革提供了良好物質基礎;蔬菜生產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為供給側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國民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為供給側改革提供了堅實的需求支撐。
提升蔬菜的品質、建設和完善優質農產品流通渠道,將部分蔬菜難賣問題和反復出現的階段性過剩問題通過供給側改革有效地解決,是避免菜貴傷民、菜賤傷農的有效途徑。同時,有關部門要及時提供信息,避免農民跟風種植,讓蔬菜生產走上良性循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