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芬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北約東擴、美國向全球擴展導彈防御系統和發展“全球快速打擊系統”、不斷向獨聯體空間滲透的背景下,俄羅斯對戰略核力量的建設從未放松過。普京多次強調,俄羅斯“戰略核武器必須維持在能夠確保執行核遏制任務的水平上”“必須能夠戰勝現有的和未來的任何反導系統”“必須加速推進‘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的更新換代”。作為一個致力于與美國保持全球戰略穩定的核大國,俄羅斯的核力量發展戰略、核威懾戰略、核力量運用戰略具有自身的顯著特點。
劍指美國,俄羅斯核武器建設穩中求進
目前,俄羅斯正在以陸基為本、以海基為重推動三位一體戰略核武器的升級換代,同時加快新型陸基和海基戰略核武器的研制,兼顧對戰略轟炸機實施升級改造,從而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導彈的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
近年來,俄羅斯一直實行優先發展戰略核武器的戰略方針,投入巨資穩步推進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的更新換代,現代化核武器比例達到56%,核威懾能力穩步提升。目前,俄羅斯以總統為統帥的最高統帥部有權直接使用戰略核力量以及授權常規任務部隊使用的戰術核武器。根據1987年的《中導條約》,射程在500~5500千米之間的戰術核武器必須根據條約規定全部銷毀。截至2016年,俄羅斯核武庫擁有戰略核彈頭約為2540枚,戰術核彈頭約為1950枚,另有約2800枚彈頭處于儲備、退役或拆除狀態。在俄美斗爭中,俄羅斯并沒有把重點放在針鋒相對地發展導彈防御系統上,而是主要致力于提高自身核導彈的進攻能力。
目前,俄羅斯核武庫仍然保持著陸基、海基和空基三位一體的總體架構。在發展重點上,俄戰略核力量以陸基為本、以海基為重,其現代化進程正在穩步推進。
在陸基核武器方面,俄羅斯對半數以上的蘇聯時代的洲際彈道導彈完成了升級,余下部分將于2024年前退役。為了與美國洲際彈道導彈力量保持平衡,俄羅斯優先在其新型的“亞爾斯”機動式洲際彈道導彈上部署了多彈頭分導再入飛行器,并且恢復研制新式鐵路機動戰略導彈系統“巴爾古津”。這種新型導彈列車是在“亞爾斯”導彈的基礎上研制的,每輛列車可以攜帶6枚導彈,每枚導彈可以攜帶4枚核彈頭。此外,俄羅斯還在研發新型液體燃料重型洲際彈道導彈—“薩爾馬特”。據俄媒體報道,該型導彈應用了先進的電子對抗和抗干擾技術,可以輕松突破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
海基核武器是俄羅斯近年來核武器發展的重點。2011年“布拉瓦”潛射彈道導彈試射的成功,標志著俄海基戰略核力量的發展迎來了轉折點,進入快速發展期。“布拉瓦”導彈射程為8000千米,能攜帶6枚分導核彈頭,命中精度小于60米,是俄羅斯未來海基戰略核力量的主力。為實現未來十年對蘇聯時代老舊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替換,俄羅斯正在建造8艘“北風之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其中3艘已于2015年底服役。每艘“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可攜帶16枚“布拉瓦”潛射彈道導彈。
受資金等因素影響,俄羅斯下一代戰略轟炸機項目已推遲研制。目前俄羅斯正在對部分圖-95MS戰略轟炸機進行現代化升級改造,決定恢復圖-160的生產,并于2030年開始至少采購50架圖-160。
俄羅斯不斷創新發展液體燃料技術和分導式多彈頭技術。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加快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發展“全球快速打擊系統”,這對俄羅斯核武器的威懾能力構成了嚴峻挑戰。而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戰略導彈研制工作幾乎陷于停滯狀態,直到1997年才有陸基“白楊”-M導彈服役,海基固體燃料導彈“布拉瓦”的研發也并非一帆風順,而是一波三折。為了與美國保持戰略穩定,俄羅斯面臨著加速推進核武器更新換代的緊迫任務。在時間短、任務重的情況下,俄羅斯一方面對即將達到服役年限的部分優質核武器進行延壽工作,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對新型核武器的研發投入力度。在重視發展先進的固體燃料導彈技術的同時,俄羅斯重視發展傳統技術優勢,利用液體燃料導彈的研制和生產成本小、周期短的特點,加快液體燃料導彈技術創新。
“薩爾馬特”導彈就是俄羅斯重點推出的液體燃料導彈家族的一匹“黑馬”。2009年底,俄羅斯戰略火箭兵司令什瓦琴中將宣布,俄羅斯開始研發新型重型液體洲際彈道導彈“薩爾馬特”,以替換即將退役的“撒旦”“匕首”導彈。該項目已列入俄聯邦《2011-2020年國家武器發展綱要》,計劃2016年完成導彈設計研制工作,2020年裝備部隊。“薩爾馬特”導彈起飛重量大約100噸,長度超過35米,彈頭重約10噸,采用兩級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射程超過11000千米。與其前身“撒旦”導彈相比,只有其重量的一半不到,但射程卻與之相當。“薩爾馬特”總戰斗載荷高達4.4噸,能攜帶10~15枚分彈頭,單個子彈頭的爆炸威力達到500千噸TNT當量。與目前列裝的“白楊”-M固體導彈1.32噸戰斗載荷相比,“薩爾馬特”導彈投送能力具有更明顯的優勢。由于可搭載更多的分彈頭,“薩爾馬特”導彈具備更強的突防能力。俄軍方稱,該導彈“能突破任何反導系統,甚至能夠應對使用常規彈頭的美國‘全球快速打擊系統”。
重點發展戰略核武器,同時保持戰術核武器的數量和質量優勢。如果說戰略核武器在俄羅斯核武器家族中占據著“大王”地位,那么戰術核武器則在其中充當著“小王”的角色。俄羅斯戰術核武器由國防部第12總局負責管理。俄羅斯政府不提供關于非戰略核武器的具體數量信息,但據西方權威機構估計,俄羅斯目前擁有大約2000枚非戰略核武器,主要配屬海軍、空軍和防空部隊。
俄羅斯共為其海軍非戰略投送平臺配備了大約760枚核彈頭,這些核彈頭可裝載于各式巡航導彈、反潛導彈、防空導彈、魚雷和深水炸彈上。俄海軍非戰略核武器的現代化工作主要圍繞下一代“亞森”級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北德文斯克”號展開。首艇于2015年服役,將裝備新型遠程核巡航導彈。此外,海軍還正在對“塞拉”級多用途攻擊型潛艇、“奧斯卡”-Ⅱ級核潛艇和“阿庫拉”級核潛艇進行升級。
俄羅斯為戰術空軍配備了大約570枚核導彈和炸彈,分別由圖-22M3中型轟炸機、蘇-24M和蘇-34戰斗轟炸機攜帶。這3種轟炸機均可攜帶核重力炸彈,圖-22M3還能攜帶AS-4空對地導彈。俄羅斯正在對圖-22M3和蘇-24M轟炸機進行現代化升級。但蘇-24M最終將被蘇-34所替代,俄軍計劃在2020年部署120架蘇-34戰斗機。俄羅斯防空反導系統有多少枚彈頭或者攔截彈具有核打擊能力尚無法確定,但是俄官方聲稱仍然保留了蘇聯解體時的40%。據西方專家綜合評估,俄防空反導系統大約配備了480枚核彈頭。
俄陸軍正在用“伊斯坎德爾”-M近程彈道導彈替換“圓點”導彈,該導彈可搭載戰術核彈頭和常規彈頭。“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可攜帶2枚導彈,射程480千米。1個“伊斯坎德爾”-M導彈旅編配12部導彈發射車。俄西部軍區和南部軍區有3個戰術導彈旅列裝了“伊斯坎德爾”-M導彈。一旦需要,每個戰術導彈旅可配備12~18枚戰術核彈頭。如果加上空軍前置部署的轟炸機部隊,有事時處于戰備狀態的俄軍戰術核彈頭將達到數百顆規模。
英國皇家國際戰略研究所指出,冷戰后美國從歐洲大幅削減戰術核武器的結果是,當俄羅斯發動在烏克蘭進行的那種混合戰爭時,美國實施靈活反應戰略的能力大幅下降。雖然美國在歐洲部署有約200枚戰術核武器,另有約560枚保管于美國本土。但事實上,目前俄羅斯戰術核武器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投送平臺方面均處于優勢地位。
運用靈活,核武器是“懾戰”“止戰”的王牌
在作戰運用上,俄羅斯把戰術核武器作為制衡美國和北約的一張王牌,這張王牌在適當時機總會出現。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后,俄外長拉夫羅夫在2014年底稱,克里米亞不是無核區,即使俄羅斯在該地區部署核武器,也沒有法律上的問題。2015年1月,俄羅斯國防部第12總局在克里米亞設立分局,此舉與拉夫羅夫的發言相呼應,使克里米亞可能部署戰術核武器問題立刻受到關注。第12總局局長瑟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開設分局是為核動力潛艇進泊港口做準備,沒有計劃部署核武器”。盡管如此,俄羅斯向克里米亞部署的圖-22M3轟炸機還是引發了西方的擔憂。令人揣摩不定的俄羅斯戰術核武器對西方無疑具有隱形威懾作用。
核威懾戰略以“懾戰”“止戰”為基本目標和核心,突出核武器實戰運用的積極性、堅決性與可信性。俄羅斯一向把核武器作為遏制核戰爭和防止外敵大規模入侵的重要手段。2014年版俄羅斯《軍事學說》明確指出:“核武器是防止出現核軍事沖突、使用常規武器的軍事沖突(大規模戰爭、地區性戰爭)的重要因素”。這表明,俄羅斯核武器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懾戰”,利用核武器懾止戰爭的范疇既包括核戰爭,也包括常規大規模戰爭。
俄羅斯認為核武器的另外一個重要功能是“止戰”。俄新版《軍事學說》描述了俄羅斯可以動用核武器的情況,即“俄聯邦在自身或者盟友遭到核武器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進攻時,以及在遭到常規武器侵略、國家處于危亡關頭時,保留使用核武器還擊的權利”。這表明俄羅斯核武器使用戰略至少包含三層含義。一是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權利。《軍事學說》沒有對敵我雙方誰先使用核武器進行明確限定,表達了可以使用核武器先發制人的深層含義。俄羅斯在1993年出臺的《俄羅斯軍事學說基本原則》中正式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諾。新版《軍事學說》繼承了1993年版和2010年版《軍事學說》中關于可以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基本內涵,體現了俄羅斯核武器運用戰略的積極性。二是俄羅斯使用核武器反擊的情況既包括敵方使用核武器進攻的情況,也包括敵方使用常規武器侵略、國家處于危亡關頭。這表明俄核武器既可用于核戰爭,也可用于常規戰爭。三是使用核武器保護的對象既包括俄羅斯也包括盟友,明確了俄羅斯對獨聯體盟國具有核保護義務,其目的是維持前蘇聯統一的戰略防御空間,從而保護俄羅斯傳統的戰略利益。
綜上所述,防御性仍然是俄羅斯核戰略的基本特點,與冷戰時期蘇聯開展核軍備競賽、爭霸世界的核戰略相比有了質的差別。從強調核報復轉向核遏制,從強調核進攻轉向核防守。可以說,防御性是目前俄羅斯核威懾戰略的最突出特點。但是,這種防御性并非消極防御,俄羅斯核威懾戰略突出核武器實戰運用的積極性、堅決性與可信性,與俄軍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思想一脈相承。這種堅決性和可信性在國家軍事戰略文件—《軍事學說》中有完整的表述和明確的體現。此外,在面臨西方戰略擠壓時,俄羅斯經常舉行戰略核力量軍事演習,向外界展示其核武器的高水平戰備程度,其目的是強調俄羅斯核武器的有效性,核武器實戰運用的堅決性與可信性。
核戰役強調首戰必勝,主要作戰樣式為核力量戰略性戰役。在核力量使用方式上,俄軍強調根據具體情況靈活確定迎擊(先發核打擊)、回擊-迎擊或回擊(單純核反擊)等方式。在接到敵人即將對俄領土實施核突擊的戰略預警信息后,根據總統的指示,俄戰略力量即可對敵實施密集、持續的核打擊。在暴發常規戰爭時,一旦確定國家處于危亡關頭,俄軍將通過對敵最重要的戰略目標實施單獨或集群式先發核打擊,確保敵人在對俄最有利的條件下停止軍事行動。
“核力量戰略性戰役”是目前俄軍核力量運用的主要作戰樣式。該戰役由俄軍最高統帥負責總體指揮,總參謀部負責直接指揮,按照統一的決心意圖實施。戰役的目的是以核止戰、遏制侵略或者以核協防盟國。該戰役具有全球性,可以覆蓋俄羅斯所有或者多個空中-太空戰略方向,可實施洲際打擊,一般持續3~5晝夜或者更長的時間。在戰略目標選擇上,俄核力量運用將敵方重要的核、工業和民用設施作為優先打擊目標。戰役進程包括首次突擊和后續突擊。俄軍十分重視首次密集突擊,強調實施攻防一體化作戰,利用導彈武器優勢和空間技術優勢,確保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初期制勝。其中,首次突擊又包括戰略核力量首次大規模核突擊和戰區戰略性軍團的首批大規模核突擊。首次突擊由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現有兵器實施。而后續核突擊是在判明形勢、評估核打擊效果、恢復核力量戰斗力的基礎上,根據最高統帥部的命令實施。俄核力量戰略性戰役屬于聯合戰役范疇,其參戰力量主要包括各軍兵種的戰略核力量、非戰略核力量以及航天部隊等力量。戰役行動一般也分為3種,即戰略核力量的核突擊及戰斗行動,裝備非戰略核武器的各軍種兵團和部隊的核突擊及戰斗行動,航天部隊的行動等。
責任編輯:彭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