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當所有紅利終結的時候,原來的成長發展路徑、資源配置能力、生存方式和人對自我的認知,都需要重新反思和檢討。延用過去的“成功之道”,可能沒法走得很遠。
舊紅利的喪失
我們今天面向未來,處在空前的產業變革迭代期。跟我們的前輩相比,中國的產業現狀發生了一些大的變化,1978年改革到今天,有四個非常熟悉的中國經濟發展紅利已經逐漸喪失掉了。
1.全球化
從1945年二戰打完以后,人類就在想能不能以后不打仗了,能不能用經濟的方式消除貧困的懸殊?為此,除了在政治上成立聯合國以外,還建立了很多經濟組織,比如IMF、WTO和世界銀行。
也就是從那時起,工業文明進入全球化時代。中國是這一輪全球化中最大的獲益國。
但是這兩年我們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數據顯示,全球貿易流動量在2008-2016年的9年中增長幅度是零,幾乎沒有任何增長。而且過去兩三年里我們看到各個國家的民族主義情緒、極右情緒、種族情緒開始抬升。
2.中國制造
中國的改革開放始于1978年,明年就是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40年里,中國奇跡基本上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制造業的奇跡,二是信息化革命帶來的奇跡。中國制造的奇跡依托于兩個優勢。
一是成本和規模優勢。
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環境成本、稅收成本,都是占優勢的。而在規模上,我們營造了一個又一個全球最大的產業工廠,從牛仔褲,到鞋子,到汽車,中國的汽車產銷量在2009年超過美國。
二是互聯網優勢。
今天的中國是全世界談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最好的地方。互聯網模式的崛起建立在人口紅利上,中國大量的人口成為互聯網用戶。一直到今天,中國互聯網人口的平均年齡比美國年輕10歲,在互聯網的意義上,我們是更年輕、更感性的國家。
但是今天我們看到所謂“中國制造”的紅利已經結束了,因為“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已逐漸喪失。我們在廣東地區看到大量的工廠外遷,要么遷移到東南亞,要么遷移到中國的西部和內蒙古等地。
3.互聯網
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整合的平臺、流量和人口紅利,是第三大紅利。
我認為中國所有的產業中最沒有泡沫的,大概就是互聯網。2014年我在廣東跟廣東省共青團一起參加活動,共青團告訴我一個數據:2014年廣東省的大學畢業生創業,90%在送外賣。2014年正是中國O2O最熱烈的時候,大學畢業生,無論是英語專業、化學專業,還是物理專業,出來創業都是送外賣。
但我認為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創新,在今天沒有機會了。互聯網變成了所有行業的基礎設施,創業會越來越依賴于內容和技術等領域的創新。
4.非均衡戰略
過去很長時間里,我們國家實行東南沿海優先發展戰略,但是今天中國的東南沿海,無論從城市化規模、產業還是消費來看,都已經飽和,大量的產業向西部、北部轉移。2016年房價上漲最快的不是北上廣深,房價漲幅第一名是合肥,第二名是鄭州,第三名是武漢,第四名是廈門,第五名是深圳。中國資源投入向西部和北部地區聚集已經成為一個新的國家級戰略。
以上四個紅利讓中國走到今天,由全球第八大經濟體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面向未來,當所有紅利終結的時候,原來的成長發展路徑、資源配置能力、生存方式和人對自我的認知,我們都需要重新反思和檢討。延用過去的“成功之道”,可能沒法走得很遠。
新紅利時代
面向未來,我們還是會看到客觀發展的基礎性紅利。這些紅利的實現需要每一個人重新認識我們跟商業、金錢、消費者、時間這四個方面的關系。我把這些新紅利概括如下:
1.新中產紅利
中國面向未來一個非常大的空間是新的中產階級的崛起。
中國長期以來是面向廣大的無產階層的,中國的制造能力、消費模型都是面向無產階層完成的。但是最近這幾年,特別是2015年以來,中央政府提出“供給側改革”的“十三五”規劃戰略以后,中產階級的崛起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從今年算起,再過13年,就是2030年了,到了這一年中國會發生幾個很重要的事情:
一是中國會替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這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二是中國70年代人集體進入60歲,中國社會將進一步老齡化。
三是伴隨著城市人口達到9.4億左右,中國將出現大概3億到3.5億的中產階級。這個數字是什么概念?它是美國人口的總和,它還相當于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韓國等六國人口的總和。
什么叫做中產階級?中產階級會認為自己是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同時認為自己所有的財富來自于職務性收入和理財性收入。他對資產的理解會遠遠高于前面那一代勞動者出身的創業者,他的時間分配同樣區隔為職務性時間和非職務性時間,就跟他的財產分配是一樣的。
中產階級崛起的時候,這個國家的文化消費、奢侈品消費,跟生活質量、審美有關的消費將大幅度提高,它會徹底改變中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
2.新工匠紅利
我認為互聯網的紅利到今天徹底吃完以后,產業力量將重新回到制造端。做空調、做服裝,做任何產業的人都曾經被互聯網沖擊,信息流徹底被屏蔽,我們不得不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和流量分發跟消費者重建關系。
但是當今天互聯網成為基礎設施,當幾乎所有互聯網工具免費化以后,能力回到制造者手上,而這批制造者區別于三十年前靠成本和規模優勢競爭的制造者。
近兩年我去了很多制造業企業,也開過千人級制造業轉型大課。我在實體產業中的觀察,有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會。我認為面向未來新的中國制造將不屬于那些大型企業,而屬于那些中小型企業。
大企業的能力將被瓦解掉,而那些具有工業設計能力、產品定義能力、人格化能力的中小企業會成為中國未來產業轉型最主要的能量,我們把他們叫做“新工匠”。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總理第二次提出要在中國推動新工匠建設,這部分人非常年輕。
比如,我看到一個景德鎮女孩把《天工開物》說的景德鎮瓷器72道工藝,精簡為32道;一個做漆器的小伙子,打破中國漆器六千年傳承的深褐色定律,創造出年輕人喜歡的“馬卡龍”色漆器。
這部分人會成為未來中國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最重要的驅動力,他們擁有新的審美,擁有新的工藝,用新的連接方式實現匠人和消費者之間的連接。
3.新技術紅利
1980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預言人類將告別工業革命的第二次浪潮。進入以信息化革命為主的第三次浪潮。在這本書中他提出大數據,提出跨國公司,提出人從8小時寫字間里走出來,成為自由的知識人。
1980年到2017年,隨著互聯網紅利的結束,實際上意味著托夫勒所說的第三次浪潮在人類歷史上的徹底終結。信息化對產業進步和全球貿易的推動在今天徹底結束了,當人類繼續往前走的時候,就需要新能量的供給。
所謂第四次浪潮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虛擬現實、基因革命、新能源、新材料。這些東西跟所有行業有關,跟汽車、跟服裝,甚至跟床墊都有很大的關系。
所有的產業變革都不再是信息不對稱的變革,而是重新回到產品本身。包括我這樣的寫作者,如果不進步,我們的寫作能力很可能被會寫新聞稿的智能機器人代替,甚至寫作本身都會被代替。
4.新居住紅利
今天中國仍然處在城市化進程中,到2030年,中國有9.4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國的城市化率才剛剛超過70%,我們的城市化率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在不斷增長,人口繼續向大中型城市聚集。但同時人口又會以散點的方式向中心城市周邊的城鎮和小鎮散布。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出現,中國的50后、60后、70后人口會向更適合居住的中國南部地區進行候鳥式居住。
這些變化會造成面向未來的城市化,就是每一個城市的投資價值和居住價值會呈現幾何級增長。就像我們今天在美國、中國臺灣、日本看到的一樣,東京的房價非常貴,東京以外的房價以幾何級的方式往下跌。
中國超級城市的規模會越來越大,5萬人左右的小城鎮、產業園區會得到極大的發展,新的居住空間、特色小鎮、養老產業未來會成為中國創業的新空間。
2017年中國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個人通過破壞、透支的方式獲得發展的可能性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