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國內多家快遞物流企業開始試用快遞“隱私面單” ,看不到姓名、看不全聯系方式。在取快遞時核對收件人信息,發現姓名處變成了“笑臉”符號,聯系方式的中間數字是“*”號。這種只有符號、沒有真名的快遞單被稱為“隱私面單” ,隱匿了個人信息,防止信息的線下泄露,有效控制了信息買賣的一個來源。(4月1日人民網)
@推手:我們得益于這個時代,因為互聯網技術讓信息不再稀缺;也要警惕這個時代,因為技術有其短板,信息存在“后門”。在大量電商交易的背后,是物流公司和快遞小哥把千里之外的產品送到家門口,而首要的是需在不同平臺上提交個人信息。
@臺前幕后:寄快遞,填寫收、寄入信息,是詳還是略?處理包裹,快遞單要不要先揭下來再撕碎?生活在互聯網消費時代的人們,除了享受到了便捷,還要與這些細枝末節的事較勁。畢竟,不管是填寫信息還是銷鱗肖息,都關乎個人的隱私和安全,不可大意,
@再見亦是緣:快遞在路上,信息安全更要在路上。如何保護好私人信息,是必須回答而且要答好的叫苴技術題,也是權利題。畢竟,個人隱私權、信息權不僅不容侵犯,也在某種程度匕是信息社會健康運轉的基石。
@子丑寅卯:“隱私快遞單”的出現,的確能降低快遞運輸、投遞以及廢棄包裝處理過程中的信息泄露風險,相比之前的“信息裸奔”是明顯進步,但重災區不消除,“隱私快遞單”注定也只是杯水車薪。
鋪好信息時代的消費之路
從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到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再到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等新興領域,借由技術進步和網絡普及,信息消費正不斷拓展著自身的內涵與外延,據統計,2016年中國信息消費規模達3.9萬億元,對GDP增長直接貢獻0.26個百分點,并有望在2020年達到6萬億元的規模。(4月6日人民網)
@石頭剪刀布: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數字經濟、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游費等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信息消費的異軍突起,是技術發展的規律使然,體現了時代的進步。
@好日子:人們的消費理念不斷更新,并朝著個性化、發展性、享受型消費遷移,互動、分享、自主的無邊界交易特征日趨明顯,信息消費逐漸打破以往制約消費的時間約束和空間限制,為激發更多消費需求創造了現實條件。
@路人乙:當前我國信息消費的水平和結構,還停留在“重娛樂性,輕生產性”的階段:網絡信息安全問題頻發,個人隱私保護薄弱;數據公開手口利用程度不足,新型服務培育空間狹窄…這些問題還待破解。
@左手拉右手:信息肖費的前景惹人遐想,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卻是必須邁過去的溝坎,去年,新浪微盤、360云盤等網絡云存儲商宣布停止服務,一時引起輿論熱議。網盤關停現象,固然有知識產權方面的因素,卻也從一個側面引入思考。
為見義勇為者提供法律保障
見義勇為者的“后英雄時代”,將有法律保障,今年4月工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出臺《河南省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并向全社會公示,噬條例)規定,非因法定事由,企業不得辭退或者解雇見義勇為人員。其立法初衷,是為免除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4月工日《北京青年報》)
點評:見義勇為體現的是好公民,創新敬業體現的是好員工,看起來各行其道,其實具有精神同構性。大道相通,好公民和好員工,具有邏輯一致性。
我們常常看到,一個社會上的好公民,在單位也往往是一個好員工,很少看到好公民和好員工的人格分裂。換而言之,員工在見義勇為上表現出來的公民素質,同樣是企業的精神財富,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
正是從這一角度上講,“不得隨意辭退見義勇為者”是種雙贏,對社會和用人單位,善待見義勇為永遠都不吃虧。
信用卡莖額罰信不能任性
央視《今日說法》主持人李曉東,近日將中國建設銀行告上法庭。李曉東用建行龍卡信用卡消費18000余元,但有69元未還清,然而10天之后竟然產生了300余元的利息,后得知,建行收---取信用卡逾期利息的方式是以當月賬單的總額來計算,而不是以未清還部分的金額計算,據了解,該案在北京市西城區法院開庭審理。(4月5日《法治周末》)
點評:所謂信用卡全額罰息,主要指持卡人未全部償還賬單欠款時,應該按照賬單全額為基準計算罰息。如賬單為兩萬元,即便到期后僅差工分錢未還清,也應按照兩萬元為基準計算罰息。
中國有句俗話是“欠債還錢”,我們也可以引申一下,欠多少債還多少錢,同樣,欠多少債,也才能罰多少息。
雖然市場交易法則講究契約自由和誠實信用,簽訂了協議的持卡人就該按協議約定承擔違約責任,但市場經濟更追求公平正義,處于壟斷地位的銀行,制訂全額罰息這一過分加重持卡人責任的霸王條款,就該被制止。
“掛呈”也是醫改的關鍵一步
近日,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醫改頻頻出招——取消藥品加成和掛號費、診療費,設立醫事服務費;推進分級診療、服務價格等同步配套改革;優先向家庭醫生與簽約居民開放號源…其中和百姓就醫體驗最直接相關的改革,就是“掛號”。(4月工日《光明日報》)
點評:方便快捷的掛號看病,是緩解百姓“看病難”的第一步。國家先后推出了多項惠民政策,從必須到窗口掛號發展到網絡或者電話預約掛號,從各個醫療機構“單兵作戰”到構建成醫聯體,方便患者上下轉診。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在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中,如何采取各種措施增進人民健康福祉,還需要抓好頂層設計,盡快建立一個合理的就醫體系。
而有序就醫、按需掛號,則是這個合理就醫體系的最直觀的展現,是讓群眾有獲得感的關鍵一步。
分享經濟在“分享”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新的經濟現象進入人們的生活,“分享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熱詞。預計未來5年分享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市場規模占GDP比重侍超過10%。(4月6日《光明日報》)
點評:分享經濟雖然發展勢頭迅猛,但呈現的并不全是美好。僅在共享單車領域,就出現了隨意停放共享單車影響交通,破壞二維碼使人無法開鎖,把車上鎖據為己有,把車的零件拆卸下來賣錢等不文明現象。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共享單車的“遭遇”表明,無論是與現行法律法規的沖突,還是相關監管規則存在空白,抑或公眾文明素質的滯后,都表明分享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規則盡快跟上。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道德經濟,完善法治是他律,道德建設是自律,只有他律與自律相結合,一個行業才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