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天下》/許紀霖
清末民初,也就是中國的現代轉型發(fā)生之初,中國在“認同”問題上,產生了共同體和個人兩個層面的危機,分別表現為政治秩序危機和精神秩序危機。一百年來,中國知識界對“中國”的想象并非鐵板一塊,它隨著運動、思潮在變化,它在歐風美雨的家族天下之間搖擺掙扎,國家機器本身,也在不斷調整,以獲求統治的正當性,而知識分子和國家機器對于“中國”的理解,也左右著我們普通人對國家、對個人的認同。本書的意圖,就是在思想史中,探尋中國近現代國家認同所受到的沖擊和轉變。作者從傳統的“天下觀念”遭受現代性沖擊人手,討論了儒家、晚清立憲派與革命派、晚清的地方認同和個人認同、五四的“世界主義”、文明與富強之間的競爭、民族主義等等中國近現代思想革命中的嘗試。最終,作者設計出“新天下主義”的認同模式,用來解決國家認同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珍物:中國文藝百人物語》/《生活月刊編著》
多年以后審視摩挲舊物對我來說,往往意味著自己與人生某些部分的和解與釋然。一李宗盛。《心經》未了,橫軸留白,仿佛印證“諸法空相”。那是母親給我們的最后教誨。——林懷民。什么是你心目中的“珍物”?這是一百個人心目中的答案,也是一個時代的文藝圖景。譚盾、林懷民、黃永松、王澍、金宇澄、阮義忠、楊麗萍……一百個人關于“珍物”的答案,生命中獨一無二的印記,“華語音樂教父”李宗盛作序力薦,全彩印,百余張珍物特寫,真實呈現光影細節(jié)。在充斥著“消費”與“丟棄”的當下,重拾“惜物惜情”的美好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