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凱
摘要:受西方近代民族主義和華夏中心主義雙重影響而產生的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在塑造中國近代歷史格局的過程中作用巨大,同時推動近代中國國家意識建構。本文以為,近代中國國家意識產生的外推力,以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傳入和列強的殖民侵略作為表現形式。作為內動力,體現為開明士紳和知識精英的宣傳,及全體國民救亡圖存集體觀念的形成。
關鍵詞:民族主義 國家意識 知識精英 民族獨立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5-0048-02
國家的歷史傳統與文化印記對國家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體現為思維指導性和歷史差異化,即國家意識以本民族的共同記憶和價值情感為基礎,并伴隨歷史發展的進程而不斷調整演變。古代中國的歷史脈絡表現為王朝更迭,遵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發展趨勢。思想基礎方面,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傳統文化強調以人為本,重視人格修養,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基本信條,“唯賢是從”“禮治天下”。
在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產生之前,受到傳統民族主義即“華尊夷卑”的華夏中心主義和“家國一體”論的影響,導致中國歷來沒有系統的國家關系的概念,更多地體現為“夏夷之辨”和“家國天下”,即天下觀替代并發揮著國家觀的功效。及至19世紀面對西方文明,以儒家文明為基石的天下觀與西歐以民族主義為基石的國家觀產生碰撞,其結果卻因天下觀缺少“主權”觀念而致使國家利益受損,清廷卻還茫然無知。直至號稱“天朝上國”的清廷在西方“堅船利炮”面前不堪一擊,傳統夷夏觀逐漸衰落,追求民族獨立和進行民族建設的民族主義才得以產生,并以此為基石產生現代意義的國家意識。
一、近代中國國家意識與民族主義
近代國家意識,根植于民族國家的歷史經驗與族群主體的集體認同,表現為國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情感認知和態度信仰。其理論支撐以自我歸屬的國內關系為基本內核,延伸為國家互動的國際關系。一般認為,現代國家意識形成的現實基礎是西歐民族國家的產生,于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興起,后伴隨1789年法國大革命迅速傳播。而現代國家意識與近代民族主義結合,進一步發展了族群偏見和自利意識,并發展出主權和疆域為基礎的“排他性”特征。由此可見,國家意識的基本特征有二:以“利己主義”為核心的國家利益原則和以領土主權為基礎的國家主權原則。而中國傳統民族主義,即華夏中心主義秉持“華尊夷卑”觀念,并以此為基礎衍生“族群”認同。顯然,中國傳統的“國家意識”即“族群”認同并不符合近代國家意識的基本特征。其一,中國古代“族群”認同以儒家文明為核心,旨在維系社會穩定和統治秩序,強調禮儀教化和倫理秩序。受此影響,國人只知宗親,對國家利益重視不足。其二,“族群”認同的形成以宗法制度為框架,其意蘊覆蓋下的“國家”概念與家族緊密相連,“天下”概念大于國家,缺乏現代主權和疆域意識。
而隨著歐洲國家殖民擴張,相應帶來先進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近代民族主義也得以迅速傳播。伴隨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朝貢體系和儒教文化圈的崩潰,在中國人民反抗殖民主義和外來侵略以及推翻專制統治的斗爭中,國人尋求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現代意義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在追求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的進程中,行為主體的群體意識不斷增強,逐步關注國家地位和利益,最終產生真正現代意義的國家意識,并對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產生強烈推動作用。
二、近代中國國家意識產生的外推力
根據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發展根據,起決定作用;外因通過內因發揮功效,加速或延緩發展。就近代中國國家意識的建構而言,深厚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自信扮演內因角色,外因則是西方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的涌入和空前加劇的民族危機。
1.西方民族主義思潮涌入
伴隨西歐國家的殖民侵略,作為其建國基礎的民族主義也得以廣泛傳播。在此期間,西方傳教士創辦教會學校,傳授西方文化。以開明士紳為代表的洋務派領袖也興辦翻譯機構,翻譯大量西方著作,并派遣赴歐赴美官員和留學生訪問學習。而在民間,知識精英創辦報紙雜志,為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傳播提供新的渠道。中西交流日益頻繁,西方民族主義思潮大量涌入,中國傳統的華夏中心主義產生松動。
2.民族危機空前加劇
受制于傳統“華尊夷卑”的觀念認知,晚清政府自詡“天朝上國”,視西洋各國為“未聞開化”的蠻夷外邦。直至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慘敗割地賠款,大國尊嚴蕩然無存。同時,“亡國滅種”的論調日益喧囂,民族危機不斷加深。再至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廷簽訂《辛丑條約》淪為殖民者的統治工具,列強爭相劃分勢力范圍,掀起刮分中國的浪潮,民族危機空前加劇。面臨主權喪失的奇恥大辱,開明士紳爭取國家主權獨立的斗爭,有力推動民族救亡運動。
三、近代中國國家意識產生的內動力
出于對民族命運的關注,而從傳統文化中尋求獨特性以開拓國民意識、保衛主權獨立和國民利益,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產生的內在力量。開明士大夫產生民族憂患意識和危機感,逐漸加深對西方文明的認識,放棄民族優越論,先后涌現“睜眼看世界”思潮、“洋務運動”思潮。而新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相信,外來民族主義是反抗帝國主義壓迫,凝聚國民民族和國家意識,建設獨立富強的現代民族國家的不二法門。
1.知識精英的宣傳
出于拯救民族危機,重塑國家權威的需要,上層知識精英從西方民族主義中汲取營養,以求抵御外侮,建設獨立富強的民族國家。西方近代民族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除卻其自發傳播,更得益于國內知識精英的宣傳。以林則徐和魏源為代表的開明士紳階層和以梁啟超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知識精英大量翻譯、著述相關理論,為民族主義傳播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其中,尤以梁啟超和孫中山的貢獻最為突出。梁的民族主義思想源于日本明治維新,強調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達到獨立之目的。孫的理論前期主張“排滿”,帶有鮮明的種族隔離和大漢族主義傾向。直至后期,才轉向“大民族”理念,確立“五族共和”為其建國基本方針。但縱觀各家理論,其基本核心均為民族獨立和統一,這些思想也成為近代中國追求國家統一與獨立的意識形態武器,體現出國家意識與民族主義之間的某種內在關聯。
2.救亡圖存的集體意識
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民族危機,以倫理教化和禮治秩序為核心的儒家文明喪失優越,儒家士人不再盲目自滿,國人普遍生出強烈的救亡圖存意識,以期挽救“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且隨列強侵略腳步的加深,民族危機日益加劇,國人逐步加深認知,開始轉變思想觀念。起初僅有少數開明士紳和知識精英引導的救亡圖存運動,從上層知識精英階層擴展到整個國民,中國人民第一次認識到作為個人歸屬的國家這一群體意識表現形式的重要性,大大增強國人對中華民族這一集體概念的歸屬認同,使得國民救亡圖存的集體意識空前增強。
四、結語
國家意識的產生形成根植于民族主義,其形式主張與民族主義的發展緊密相關。民族主義關于追求民族獨立和建設民族國家的內在訴求,客觀上加深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內在統一,使得華夏中心主義的天下觀瓦解,促使全體國民形成現代意義的國家意識,利于中華民族的整體鞏固與團結。因此,在當今以民族主義為基礎建構的民族國家體系中,如何利用民族主義的載體,運用發揮國家意識在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警惕消極民族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對國家意識的滲透影響,避免不理性的國家行為,顯得尤為重要,更值得我們思考。
參考文獻:
[1]唐文權:覺醒與迷誤: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徐迅:民族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胡滌非:近代中國政治變遷中的民族主義[D].復旦大學,2004.
[4]胡逢祥: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33-4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