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雨晗+余夢婕
【摘要】湖北長江經濟帶在發展過程中的經濟一體化趨勢已經逐步顯現出來,但在區域內部仍然存在產業基礎差異,產業發展不平衡、整體競爭優勢不強等問題。本文在對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后,從中發現了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并最終提出了推動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相關對策。
【關鍵詞】湖北長江經濟帶 產業發展
一、湖北長江經濟帶概況
湖北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全長1061公里,其中長江干流湖北沿線包括武漢、黃石、宜昌、荊州、鄂州、黃岡、咸寧、恩施等8個市州的48個縣市,國土面積54,168.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9.1%,湖北長江經濟帶在湖北省的經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舉足輕重。2009年7月14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的決定》,象征著湖北省拉開了長江經濟帶新一期的開放序幕。
二、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帶發展的基礎條件
(一)具備優越的發展條件
一是地理位置和水路交通優勢顯著。湖北長江經濟帶與北邊的河南,南面的江西,東面的安徽,西部的四川接壤,是中國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鐵路貫穿東西南北,公路四通八達,在水運方面,擁有武漢、宜昌、黃石三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二是資源豐富,以礦產和水利最為聞名。礦產資源排在全國前列的有石灰石、石膏、磷礦等十多種,且湖北宜昌是世界最大的水電基地。三是人才濟濟,科研實力雄厚。湖北長江經帶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眾多,人才資源豐富。
(二)有堅實的產業基礎
湖北長江經濟帶由于發展歷史悠久,產業的經濟發展基礎較好,長期是湖北省優先發展地區。2016年的生產總值、地方的預算收入分別占全省的65.5%和61.7%,在湖北省的總體發展格局中地位突出。同時,多年的重點建設使得沿江城市在產業結構、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方面上具有明顯的互補和分工特性,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基礎雄厚的產業體系。
(三)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
湖北沿江城市客運、貨運能力的提高以及郵政、電信、金融服務業的提升,主要得益于這幾年公路、鐵路網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國家政策的支持,從而保障了沿江城市產業的優化升級。
(四)具有良好的政策優勢
一方面國家中部崛起的政策給湖北省創造了良好的大環境,另一方面湖北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了許多推動沿江城市發展的政策為湖北長江經濟帶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帶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統一的發展規劃和協調機制
一個地區的科學發展規劃對該地區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制約湖北長江經濟帶穩健發展的首要問題是產業規劃的滯后性。全省既缺乏專項規劃引導產業發展又缺乏統一的發展規劃統籌經濟帶總體發展。湖北長江經濟帶一體化格局被產業規劃混亂、盲目區域開發、產業結構趨同所打破,與此同時,沿江地區的合理化分工受到嚴重影響,最終造成重復建設、過度競爭、社會經濟資源浪費等問題。
(二)沿江城市的經濟發展不均衡
武漢與其他沿江城市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湖北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首要因素。一是經濟的總體產量發展不平衡。武漢作為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長期以來是重點發展地區,2016年的GDP總量5345.87億元,占全省GDP總量的37.87%,而其他6個主要沿江城市的GDP總量只占全省GDP總量的32.55%,相比于武漢的經濟總量,每個城市的經濟總量與武漢都相差甚遠。二是產業結構發展不合理,武漢的發展格局以第三產業為主,其他沿江城市大多處于以第二產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且第一產業的比重仍普遍偏高,黃岡最高竟占到31.74%。
(三)沿江城市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產業協調發展在城市建設中至關重要,“一、二、三”產業須齊頭并進,但湖北長江經濟帶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現狀制約著其發展。一是第三產業以餐飲、零售服務等低規格行業為主,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發展速度慢等問題突出,從產業中獲得的附加值也相對較少。第二是第三產業各行各業發展不均衡,其中物流業獨大,新型第三產業發展程度不高。三是第三產業內部勞動力素質較低,缺少技術化、市場化的專業性人才,從而制約了第三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協調發展。
(四)缺乏競爭力突出的支柱產業和品牌產品
缺乏支柱產業和品牌產品強有力的支持,制約著湖北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雖然省政府大力支持湖北長江經濟帶優化升級,促進了冶金、電子等支柱產業的發展,但具有優勢的支柱產業和品牌產品不足,缺乏完整的產業鏈條且產業聚集度不高,湖北長江經濟帶的整體優勢未能發揮充分。
四、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帶發展對策
湖北長江經濟帶要開創產業優化新局面,達成全面協調發展新目標,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充分利用沿江地區資源、政策、科學和技術優勢,推動湖北長江經濟帶全面快速升級。
(一)整體規劃、分段開發
整體統籌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的開發要結合經濟、社會尤其是自然及其承載力多方面考慮。優先發展武漢-黃石段、宜昌-荊州段兩個資源豐富,基礎較好的區域開發并推進其他區域的協調發展。武漢-黃石段的武漢綜合性的服務功能區需重點開發,扶持高新技術多附加值的大中小產業。宜昌-荊州段堅持以現有產業為基礎,遵循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原則,打造農產品深加工基地。
(二)發揮武漢中心城市的帶動頭作用
充分發揮武漢的帶頭作用。第一,主導發展高新科技產業,打造石油、鋼鐵、電子信息和汽車四大支柱產業,重點培育食品、醫藥、煙草等重點項目。以武漢為金融中心,注重銀行、證券、信托等金融機構的協調發展,加強金融創新和投資經濟建設,打造區域貨幣和票據市場一體化格局。第三,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國家新制定了八縱八橫的規劃,交通的一體化,促使人才向湖北省內的長江經濟帶沿線分流成為可能,他們能夠將豐富的管理經驗和高精尖的技術帶到省內其他地區,促進當地產業的升級改造。
(三)堅持以“水”興帶,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充分利用沿江的地理優勢,優先發展涉水產業。抓住時機發展汽車、船舶、化工等先進制造產業,以沿江重點城市為基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充分利用“黃金水道”的優勢,促進運輸業和沿江產業協調發展,促進現代產業體系的形成。
(四)突出發展沿江地區高新技術產業
充分發揮湖北科學、教育大省的優勢。大力發展電子、新能源、環保等新興產業把高新技術推上新的發展點,大量引進全國高新技術人才,以武漢為生物產業基地,打造湖北長江經濟帶優勢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加強科研并注重實際應用的轉化。
(指導老師:劉習平)
參考文獻
[1]程梅.湖北長江經濟帶建設的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熱點透視,2016,8.
[2]徐長樂,徐廷廷,孟越男.長江經濟帶產業分工合作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5,10.
[3]黃慶華,周志波,劉晗.長江經濟帶產業結構演變及政策取向[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6.
[4]劉盛.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帶發展研究[J]物流工程于管理,2010,1.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生態承載力的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布局優化調整研究”(編號:16Q205)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