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發展債券業務、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運作,是商業銀行提高盈利水平提高、優化資產結構的主要手段。自2010年以來,煙臺轄區法人機構債券業務發展迅速,截至2016年末,煙臺轄區法人機構(1家城商行和9家農商行)債券資產余額121.7億元,債券業務收入6.13億元,債券業務規模超萬億元。債券業務在法人機構資產業務中的重要性地位不斷提升,已成為最具靈活性和主動性的資產業務之一。因此,對轄區法人機構債券業務發展情況研究成為既有現實意義又十分迫切的課題。
【關鍵詞】地方法人機構 債券業務
一、煙臺市法人機構債券業務情況
(一)債券資產規模迅速增長,業務規模超萬億
調查顯示,從2011年至2016年,煙臺市法人機構債券資產余額從73.1億元增加到253.7億元,占總資產比例從5.8%增加到11.4%。截至2016年末,全市法人機構債券業務規模達10167億元,比2011年增加9068.6億元,年均增速53.1%。據調查,全市法人機構主要進行債券認購1、回購和現券買賣三大業務種類操作。其中,2016年末,全市法人機構債券認購額共計121.7億元,比2011年增加116.5億元,2011年~2016年債券認購交易額年均增速達245.7%;債券回購業務方面,2016年末,各類回購業務的累計發生額9710.5億元,比2011年增加8620.7億元,2011~2016年回購業務年均增速達55.5%;現券業務方面,2016年全市法人現券交易量335億元,比2011年增加209.1億元,2011~2016年現券業務交易量年均增速達757.3%。
(二)債券市場獲得較好盈利
近年來,頻繁的債券市場操成為地方法人機構新的利潤增長點。截至2016年12月末,煙臺市地方法人機構債券業務收入6.1億元,債券業務收入占比5.7%,債券業務利潤5.5億元。以煙臺銀行為例,截至2016年末,該行債券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為19%,而債券業務利潤則占其利潤總額的37%以上,債券業務的盈利能力得到充分體現。全市地方法人機構通過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業務,資產結構得到改善,盈利能力得到提升。此外,債券業務也為法人機構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提供了有力支撐。據了解,目前全市3家法人機構相繼推出了以債券資產為基礎資產的個人理財產品,在這個層面上債券業務與個人理財業務相得益彰。
(三)債券業務種類不斷拓展
據調查,從2011年以來,全市法人機構債券業務種類不斷拓展,由最初的一級市場債券認購,拓展到質押式(買斷式)正逆回購、現券買賣等債券交易業務。以煙臺銀行為例,2011年至2016年,該行債券資產余額從34.7億元增加到89.4億元。分種類來看,截至2016年末,該行債券認購交易,共計41.30億元,比2011年增加了41.30億元。現券交易的二級市場交易量82.8億元,,比2011年增加80.95億元,同比增長97.8%。其中買入債券46.2億元,賣出債券36.6億元,累計交易筆數113筆。回購交易方面,2016年末,該行以債券質押融資為切入點,質押券種主要以流動性及估值較高的利率債為主,如國債、政策性銀行債等,實現杠桿操作和期限錯配常態化,各類質押式回購業務的累計發生額2589億元,比2011年增加了2427.7億元,同比增長93.8%,其中質押式逆回購交易量1334.2億元,成交929筆;質押式正回購交易量1254.9億,成交374筆。2016年,該行探索拓展買斷式逆回購業務,累計發生1830筆,交易量1162億元。
二、煙臺市法人機構債券資產增長的原因分析
(一)流動性管理是地方法人債券業務發展的客觀要求
據調查,轄區法人機構資金較為充裕,為債券業務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自2011年以來,全市法人機構貸存比較低,從72%下降到60%,為債券投資業務提供了資金支持。自2011年12月以來央行連續8次降準,存款準備金率由調整前的19.5%下降至目前的12.5%,下調8個百分點,釋放的流動性約為100億左右,為法人機構開展債券業務發展創造了條件。從流動性改善來看,2016年12月末,煙臺銀行流動性比率為40.63%,比年初下降6.26個百分點;農合機構流動性比率為60.56%,比年初下降5.17個百分點。
(二)不良貸款暴露,導致放貸沖動被抑制是其內在原因
經濟下行周期,企業經營風險加劇,銀行不良貸款持續暴露,放貸沖動明顯被抑制,優質資產荒現象明顯。再加上地方法人機構面臨的客戶以中小企業和“三農”領域為主,其經營風險本來就要遠高出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導致地方法人機構成為近兩年不良風險暴露的“重災區”。2016年12月末,全市法人銀行類機構不良貸款余額104.06億元,比年初增加31.77億元,全市法人銀行機構不良貸款率1.89%,比年初增加0.21個百分點。逾期貸款余額203.90億元,比年初增加49.86億元。其中逾期90天以上貸款余額125.57億元,比年初增加55.73億元,信貸資產進一步劣變壓力較大。
(三)債券市場安全性高、收益穩定的特點是法人機構拓展業務收入的自然選擇
相較于目前貸款風險的高企,債券市場相對穩定的收益、較強的流動性成為銀行經營發展的自然選擇。銀行順周期擴張貸款規模以獲取更高利潤,逆周期收縮規模以便規避信貸風險。從下圖可以看出,地方法人債券規模與全市經濟增速呈反向波動的走勢。2016年,全市法人機構盈利能力有所下降,煙臺銀行實現凈利潤4.77億元,比去年同期僅增加0.37億元;農合機構實現凈利潤12.25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49億元。在利息存貸差逐步縮小的趨勢下,法人機構發展債券投資和債券交易業務,是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的選擇。2016年,全市法人機構債券業務收入收益6.13億元,同比增加0.85億元;債券業務利潤5.5億元,占凈利潤比例達25%。
三、存在的問題
(一)弱化實體經濟支持力度
債券資產迅速擴張,雖然獲得了較好收益,但是偏離了地方法人機構“支農、支小”的定位,影響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地方法人機構將大量資金配置到債券市場勢必會影響其信貸投放的規模。截至2016年末,全市法人機構債券投資余額184.5億元,從投向類型來看,全部投向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信貸類投資為零。從債券資產余額與貸款余額之比看,2011年和2016年的比值分別為1:10.5和1:4.5,資產結構產生“債增貸減”變化趨勢。對于煙臺市地方法人機構來說,由于目前尚無法在異地設立分支機構、進行多區域經營,所以培育當地產業發展和核心客戶則顯得尤為必要。但是目前資產結構的這種變化雖然帶來暫時盈利和規避一定信貸風險,但長期來看法人機構“脫實轉虛”影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
(二)弱化宏觀調控導向作用
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通過一系列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差別準備金率、定向降準、降息、支農支小再貸款等,旨在引導地方法人機構支持小微和涉農等實體經濟發展,但法人機構將資金向債券市場逐步傾斜的趨勢,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策效果。2016年12月末,全市城商行和農合機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659.7億元,比年初增加44.2億元,同比少增13.7億元;涉農貸款余額617.8億元,比年初增加30.69億元,同比少增5.5億元。
(三)債券業務風險管理滯后,帶來潛在風險
法人機構的債券投資業務迅速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自身資產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收益的增長。但隨著債券業務市場化的逐步推進和債券資產在銀行資產的比重不斷增大,債券投資風險不容忽視。據調查,轄區法人機構目前尚無可全面覆蓋債券投資各風險環節的制度體系,未針對債券投資業務制定操作細則。已有制度的內容亦多為各部門的職責,無量化指標,客觀上難以在部門及崗位間形成有效制衡,削弱了債券投資管理的約束力。
四、政策建議
(一)強化對地方法人機構債券投資的監管約束
監管部門目前還沒有對法人機構債券投資比例相關的監管規定,意味著地方法人機構債券投資可以放開經營,形成了比較嚴重的“抽水機”效應,不利于支持地方實體經濟發展。金融管理部門應出臺債券投資比例方面的限制,引導地方法人機構將資金運用于當地“三農”和實體經濟。
(二)政府部門切實落實政策扶持,優化支持實體經濟金融生態環境
政府部門應加快落實目前實施的“三農”、小微企業等扶持政策,將“三農”和小微企業的貸款貼息、減免稅政策落到實處,從而真正意義上引導地方法人機構信貸投向。同時要在引入涉農擔保機構、銀保合作方面分擔法人機構貸款風險,形成信貸風險多方分擔機制。
(三)商業銀行要樹立穩健營運理念,加強風險管理
一是要樹立穩健營運理念,形成一整套風險管理體系。這一系列制度應涵蓋授權機制、授信規定、前中后臺相分離,以及制度、交易、合規、審計和結算等部門之間的相互分工、制衡機制。二是要配備研發資源,加強對宏觀經濟形勢和金融政策的研究與跟蹤。建立符合市場發展和風險控制要求的人才隊伍。應積極借鑒其他機構成功經驗,組織工作人員集中進行理論、操作培訓,重點了解相關業務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規范操作流程提高業務素質。三是要加強金融科技建設。引進債券風險管理軟件,建立債券組合風險識別和衡量系統。
參考文獻
[1]債券認購交易,是指認購各類從銀行間市場發行的債券,包括國債,政策性銀行債,企業債等債券。
作者簡介:李雪(1986-),女,漢族,山東煙臺人,中級經濟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