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敬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根據全球金融發展態勢,在綜合分析、宏觀把握我國經濟發展歷史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的應對經濟發展結構調整陣痛期“新常態”的重大政策,對各地區各部門的經濟發展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金融服務 供給側 改革思路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調整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供給結構,矯正供需錯配和要素配置造成的扭曲與負面效應,使供需在更高水平上達到良性互動與綜合動態平衡,實現社會經濟整體上的持續、穩定、繁榮。這就要求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盤活過剩產能或資源錯配沉淀的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讓生產要素從低效率轉移到高效率領域,從低效、過剩產業轉移到適應市場新需求的產業,從而實現資源優化再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一、接地氣,深入探索西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切入點
西藏獨特的社會經濟結構,不僅有地理和自然原因,而且有其歷史和文化原因,整體而言,“當前西藏產業呈現‘三二一結構特點,農牧業生產結構較為合理,建筑業為二產龍頭,工業占比有限且以優勢礦產水泥制造和能源等為主體,鋼鐵、煤炭、電解鋁和玻璃等產業并未發展”。以2015年為例,“在全區生產總值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別為9.4%、36.7%、53.9%,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0.4個百分點”。這種結構整體上是與西藏社會的文化和自然生態的客觀要求相一致的,工業占比有限對西藏來說并非缺點。第三產業不僅體量上具有優勢,而且在勢頭上也是西藏經濟發展的領頭羊。相反,以農牧業為主的第一產業雖然其內部生產比較協調,但在市場化與社會效益增值等方面,尚未找到理想的融合渠道。
當前西藏經濟處于迫切需要探索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使三大產業互相促進,盤活西藏社會這個整體市場,就需要找準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在結構配置上的切入口,精準投入,重點培育,既要充分保持、盤活并釋放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與能量,擴大和發展其優勢,更要以優勢產業拉動和吸引相對封閉自足的第一產業,使之逐步走向市場化,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發展格局。這就要求我們找準驅動和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社會經濟良性互動和全效多贏的培育點。這個培育點必須是一個融合點和產業紐帶,既要使第三產業得到深化與拓展,又要吸引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有效結合。
二、西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點
總體而言,西藏供給側改革必須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立足西藏區情和發展階段實際,重點在調整布局結構、轉換治理模式、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開放合作等方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貫徹落實中央治藏方略,有力促進西藏穩定發展和長治久安。
事實上,西藏經濟的潛在優勢遠未得到有效開發和激活,關鍵原因,我們尚未充分發掘西藏文化對西藏經濟巨大的驅動潛力。以旅游業為例,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指出,要把西藏建設成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這是極具戰略眼光,激發西藏優勢資源潛力的重要部署。事實證明,近年來,西藏旅游業已呈井噴式發展,僅2015年,就接待國內外旅游者2072.72萬次,但這遠未開發西藏旅游應有的潛能。“西藏旅游業發展仍面臨頂級資源未能形成頂級產品,對內對外開放程度不高,全區旅游交通可進入性有待提高,內生發展動力不足,旅游接待服務水平相對滯后,城市整體旅游形象有待提升等矛盾和挑戰,這些都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遁著這一思路,我們發現,民俗文化村的打造,不僅是融合三大產業的重要紐帶,而且是催生藏民民族自信、自主參與、積極融入西藏社會經濟良性互動和跨越式發展的關鍵環節,因此,也是西藏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關鍵點。
三、開發性金融支持西藏跨越式發展的著力點
(一)創新金融扶貧的服務體系建設
開發性金融已探索設立扶貧專項貸款、專項基金對扶貧的金融產品實行創新,加大對融資途徑的擴張,根據統一的評級、守信和統借統還三大原則對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類項目進行系統的全面建設。針對西藏地區的市場空白和制度缺失的劣勢,開發性金融堅持全方位扶貧開發,系統設計、科學發展,以自治區政府為主導,統一借貸和扶貧貼息,把西藏貧困問題變輸血為造血;從開發性金融的工作思路來看,尋找扶貧開發與自主造血的結合點和創新點一直是開發性金融努力的方向,將著力點放在民俗文化村的開發上,既是精準投入、全效共贏的必然選擇,也是支持西藏社會經濟持續良性發展的關鍵環節。
(二)加強鞏固銀證合作創新模式
政府是扶貧工作的主體,開發性金融是強大的推動力量,扶貧開發公益性強、經濟效益不明顯,需借助政府的力量擴展融資來源,建立良好的“政府主導、金融支持、各方參與”扶貧開發長效機制。開發性金融充分運用和發揮銀證合作、規劃先行、融資融智、國際合作、批發銀行、全牌照銀行和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優勢,加強開發性金融宣介,圍繞“服務國家戰略、支持當地發展”的重要使命,進一步夯實銀政合作基礎,為自治區脫貧攻堅、棚戶區改造等重點項目、重點客戶提供全方位融資方案,體現開發性金融的作用和特色。加強民俗文化村的建設,不僅符合西藏社會穩定的大局意識,而且能充分發揮開發性金融的金融專業優勢,激發和引導藏民自我展現、自主發展的參與意識。
(三)開拓創新,超常規舉措推進金融扶貧
扶貧工作非常艱巨,必須要有很強的力度和決心去解決扶貧問題,開發性金融一向結合自身的優勢和資源整合,積極進行創新和金融脫貧機制改革,將金融扶貧工作納入開發性金融工作的首要核心位置。通過充分發揮總開發性金融專家和行業優勢,集中有限貸款資源支持自治區重點領域,著力培育以民俗文化村為特色的自治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開發性金融可聯合自治區及各地級市政府開展深度合作,尤其可以充分吸納和培育藏民自主參與的內生活力,將創新理念融入到融資工作中,不僅可以進一步加強風險控制,而且可以實現將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與企業投資需求有效對接,促進自治區區域協調發展。
(四)完善方法,推進機構創新,建立科學的差異化信貸政策
民俗文化村建設重點的設置,有利于開發性金融根據項目特點,在萌芽期、成長期和成熟期等不同階段,研究完善信用評級及評審辦法,盡力解決項目融資難、成本高等問題,積極配合政府政策,完善多層次貸款風險的分擔機制和補償機制。開發性金融可立足于具體項目推進地區產業發展,依照區別對待,全面扶貧這一思路,著重篩選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產業開發水平、改善基礎條件、有遠大發展潛力的民俗文化項目。在具體項目的基礎上,不斷加大項目上下游的信貸扶貧力度,進一步支持地方打造整合產業鏈,增強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