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暉+郝入錦
摘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本文立足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探討將積極心理學研究成果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徑,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實效性。
關鍵詞:積極心理 積極情緒 人格特質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5-0119-02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改革,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雙一流”大學的重要環節,也是立德樹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思想保證。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17年3月12日,新任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記者會上回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親和力不夠、針對性不強,主要可能是配方比較陳舊,工藝比較粗糙,包裝不那么時尚。”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改革已勢在必行。
而近十幾年來積極心理學的應時而生和蓬勃發展為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改革提供了一個最佳的切入點。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指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特點是致力于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潛能和社會發展,使人類獲得更多的幸福感。積極心理學打破了傳統心理學的桎梏,將研究重點從病態人轉移到了普通人和優秀人如何更好地發展和更幸福地生活。這一出發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致力于將大學生培養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一代公民的目標相契合,因此,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之下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現實價值。
一、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從臨床心理學正式出現到如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傳統心理學關注預防和治療人類的心理疾患。而關注人類“美德”“潛能”“優勢品格”的積極心理學則是對傳統心理學的逆轉,這種研究范式的轉向得益于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后現代建構主義心理學所提供的深厚的理論資源。當下國際種族宗教和經濟利益沖突愈演愈烈的情況下,人們對人性和經濟發展產生困惑。經濟條件越來越好的情況下,為什么大多數普通民眾對生活的滿意度下降,幸福感沒有隨著經濟增長而增長。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挖掘人本身所固有的積極因素,關注其本身的積極方面,致力于建樹美好心靈和優勢品格,以獲得積極的生活。
迄今為止,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
(一)積極情緒
積極情緒作為積極心理學的重要方面,其主張研究內容是個體曾經的幸福、當下的幸福與將來的幸福。對待這三個不同的階段,個體有不同的情緒表現形式,例如對于曾經的幸福,個體的表現形式多為滿足、平靜等;對于當下的幸福,個體的表現形式多為愉悅、熱情等;對于將來的幸福,個體的表現形式多為樂觀、信心等。
對于積極情緒的分類,弗雷德里克森在《積極情緒的力量》一書中,將積極情緒結構化為10種情緒,分別為:消遣、感激、寧靜、興趣、希望、自豪、喜悅、激勵、敬佩和愛。“擴展—建構理論”中提到,積極情緒不僅可以消解個體的消極情緒,從健康層面來看,積極情緒無論對個體的心理健康還是生理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從工作或生活的角度著眼,積極情緒也會為個體建立良性的社會聯系。
(二)積極的人格特質
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中,積極的人格特質也越來越多地引起了研究者們的興趣。塞利格曼在他的著作《真實的幸福》一書中提到了24種優勢,也就是積極的人格特質,包括:創造力、好奇心、開放性思維、好學、洞察力勇敢、毅力、正直、熱情、愛與被愛的能力、善良、社交能力、合作、公平、領導力、寬恕、謙遜、謹慎、自我調節、感激、希望、幽默、信仰。有學者認為,積極的人格特質當中有兩個獨立存在的維度,第一個是正性的利己特征。這是站在自我的角度,體味獨立生活、獨立接受挑戰的意義;另外一種為與他人的積極關系。這是站在社會與他人的角度,強調個體與個體間的互動效應。
在已有的24種積極人格特質當中引發較多關注的是自我決定論樂觀。自我決定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基礎上的,關于經驗選擇的潛能。研究表明,具有樂觀人格特質的個體,經常擁有良好的心態、更強的心理彈性,因而更具有可塑性和成功的可能性。
(三)積極的組織系統
積極心理學同樣十分關注社會文化環境對心理健康的各種影響。積極的組織系統包括積極的小系統和積極的大系統。積極的小系統,包括關系良好的社區、效能感強的學校、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和諧的家庭等;對積極的大系統理解更為宏觀,它包括個體的責任感、道德感、效能感等。
不同的環境對個體生活滿意度的判斷感覺差別很大。因此,我們應建立和諧的社會組織系統,在良性的系統中,個體會得到良性的發展。
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從現實情況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效果著實有待提高。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自身來講,其內容、形式、方法都應跟隨新時代的潮流,不斷自我改進和自我豐富。注重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利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借鑒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證研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地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有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從過去的革命戰爭年代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直至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教育者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需要發揮積極情緒的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這就決定了在新形勢下,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三、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
(一)融合積極心理學理念,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觀念的發展
如果要有強大先進的教育,就必須有科學的教育理念。將積極心理學理念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樹立積極的教育理念,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觀念的發展。
第一,樹立積極的學生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注重其功能性,更應關注學生內心世界的和諧發展。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教育者為主體,忽視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以簡單的理論灌輸、說教、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影響了大學生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阻礙了學生的自我認知與自我教育。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學生觀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指導學生進行主觀創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讓其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作為教育者,應該秉承積極的學生觀,在教育實踐中發掘學生的閃光點和積極品質,將其優勢進行重點培養,讓學生在深刻理解生活積極意義的同時,正確認識自己,揚長避短,創造價值,享受生活。
第二,樹立積極的預防觀。受當前所處的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問題不斷涌現,對于這些問題的出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采取相應對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便是預防,其主要是通過教育、批評、制定相關制度甚至是懲罰等手段,針對學生產生的心理障礙和問題進行“治療”。這種預防,只是暫時抑制了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問題,但這些心理障礙和問題并不能被根治,甚至留下潛在的心理隱患。而積極心理學倡導讓學生為自己設防。通過“塑造自己的優秀品質和潛能”,來替代傳統的“改正缺點”為主的方式,有效預防心理障礙的產生。研究表明,個體在極度絕望、痛苦以及孤立無援的時候,依然有一種能夠決定他們人生態度的積極品質和力量。這些平時不自知的積極品質,便是預防的最好要素。教育者應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樹立積極的預防觀,增強學生心理彈性,致力于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
(二)融合積極心理學內容,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科學化
積極心理學提倡每個人都有其適合自身發展的優勢,人人都具有可塑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融合積極心理學內容,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科學化發展。
第一,培養積極的認知方式。研究表明,個體感到痛苦的源泉取決于人們對事情的看法和評價。個體的認知方式從來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不是特定的。“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件客觀的事物用不同的眼光和偏好去看待,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個體的觀念積極,那么他的人生多半是積極的。因此,擁有積極的認知方式,才能壯大個體的心靈。樂觀與希望都是積極的認知方式。
積極心理學家塞里格曼將“樂觀”定義為“將事物進行積極歸因的一種傾向”。積極心理學中所倡導的樂觀主要目的是讓個體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不否認客觀存在,從根本上將個體的心態進行積極的轉變。
希望和樂觀在本質上存在密切的聯系。毋庸置疑,“希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備因素。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希望教育。
第二,培養積極體驗。結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大學生的需求,具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積極品質進行培養。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研究表明,當個體沉浸在自己的愛好當中時,才容易產生心理體驗。其次,要著重對學生的利他主義情感進行培養。在個體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會產生自豪、喜悅、激勵、愛等情緒。最后,要加強對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培養。令其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將自己的曾經、現在和將來。
(三)融合積極心理學方法,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
第一,建立積極思維教學模式。課前,通過言語的暗示和渲染帶領學生自我激勵,令師生一同進入到積極的氛圍當中;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案例和理論進行闡述和討論;課程結束前,引領學生積極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回顧,并留下適應師生互動的話題,易于下次課進行交流和討論。積極的課堂始終要貫穿這種積極思維教學模式。從正面開發和挖掘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品質,促進他們自我激勵,幫助他們產生樂觀心理。
第二,建立積極的組織系統。首先,營造積極的家庭環境。家庭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積極家庭環境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其次,完善校園環境。校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主要基地,校園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校園文化環境無一不滲透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積極的校園環境有益于培育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再次,凈化社會環境。社會是我們無法脫離的處所,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進行。積極的社會環境會為學生帶來積極的生活體驗,凈化社會環境,要從各方面著手實踐。最后,完善“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系統化教育方式。以學校為核心,以網絡為平臺,以社區為依托,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宗利,曹華,劉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J].教育現代化,2017(12).
[2]Martin E.P.Seligman.真實的幸福[M].洪蘭譯.北京:萬卷出版社,2010.
[3]Barbara Fredrickson.積極情緒的力量[M].王珺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