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瑩



摘要:2005年以來國家陸續實施了以種糧直補為主的4項補貼及產糧大縣補貼,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但是隨著補貼激勵效應的逐漸降低,拋荒、兩季變一季等現象陸續出現,客觀上要求出臺進一步的糧食生產促進政策來有效改善這種狀況。通過國內糧食貿易中的虛擬水流動來計算所產生的生態補償金額,旨在以此為手段補償糧食凈調出省(區)因為發展糧食生產產生的成本,通過中央層面及糧食凈調入省(區)多方籌集的方式實現補償金的轉移支付,改善糧食凈調出省(區)農業生產基礎條件,促進糧食的穩產、增產,最終實現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
關鍵詞:糧食主產區;省際糧食貿易;虛擬水;生態補償;蒸發蒸騰量;CROPWAT 8.O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1—0467—02
虛擬水(virtual water)是英國學者Allan在1993年提出的概念,又稱“嵌入水”“外生水”,是指在生產的產品和服務中所需要的水資源數量,被稱為凝結在產品和服務中的虛擬水量。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改變了我國糧食生產的總體格局,傳統的“南糧北調”已經轉變為“北糧南調”,糧食生產越來越向主產區和核心功能區轉移。國家糧食局2011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13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為75.4%,約95%的全國增產糧食來自13個糧食主產區,13個糧食主產區中目前只有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南、安徽、江西是糧食凈調出省(區)。同時,發展糧食生產造成的自然資源損失并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及補償。本研究對象主要針對以上6個糧食凈調出省(區),重點考察由于糧食凈調出所引起的虛擬水流動及相應的生態補償金額,為開展有針對性的虛擬水國內貿易生態補償積累相應的基礎數據。
1省際糧食貿易中的虛擬水生態補償實證研究
1.3.2M值的計算 利用水價數據、Ni值數據和各糧食凈調出省(區)可調出糧食數據,代人公式(1)可得各省(區)的值。
2結果與分析
2.1省際間糧食貿易數據處理結果
目前由于缺乏我國省際間糧食調動的具體統計數據,因此只能通過大致的估算結果進行簡單替代。同樣因為不知道具體哪個糧食品種調出,特假定全部4個糧食品種的全國消費均等化(只考慮國內生產糧食情況,排除進出口糧食影響,考察糧食國內貿易情況),根據各省(區)各品種糧食(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產量情況分析,各省(區)糧食調出可以視為主要糧食品種的調出。考察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各省(區)及全國糧食數據作相應調整,具體數據見表1。
2.2模型數據計算
利用相關公式計算可得各項數值,見表2。
2.3M值的計算結果
利用表3中水價數據、Mi值和表2數據,代人公式(1)可得各省(區)的M值,具體數據見表4。
3結論
3.1生態補償額及占GDP比重存在差別
雖然同為糧食凈調出省(區),但黑龍江、吉林2省虛擬水生態補償金額占當年新增GDP比重遠遠高于其他4個省(區),可見其專注于發展糧食生產從而造成了GDP增長的凈損失。GDP增長緩慢又是引起財政困難的主要原因,因此黑龍江、吉林2省作為我國糧食生產的核心功能區,其種植糧食造成的虛擬水凈流出更應該得到補償。
3.2需要設定好生態補償金的分配比例
糧食凈調出形成的虛擬水流動生態補償金,應該按照一定比例在種糧農民和政府之間分配,這種做法不但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更加有利于促進地方政府加大投資改善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條件。至于具體比例是多少,應該由農民和政府協商解決,而且針對增產糧食情況,設置一定的超額獎勵條件。虛擬水流動生態補償金的分配,優先向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對采用新技術實現節水增量目標的單位和個人采取特殊獎勵。
3.3建立虛擬水流動生態補償金籌集制度
虛擬水流動生態補償金的籌集,不僅需要中央層面的財政補助,更需要實現糧食凈調入省(區)政府的通力合作。要深刻認識到,糧食生產是全國一盤棋,糧食凈調出省(區)發展糧食生產造成了其他產業發展滯后,而糧食凈調入省(區)利用輸入糧食騰出更多土地來發展第二、第三產業,理應貢獻自己的力量幫助糧食凈調出省(區)發展糧食生產,承擔一定比例的虛擬水流動生態補償金就是提供幫助的途徑之一。在虛擬水流動生態補償金的籌集方面,中央層面及各糧食凈調入省(區)應該明確責任,建立有效的資金籌集制度,實現補償金的及時、足額兌現,鞏固糧食凈調出省(區)的糧食生產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