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宇奇



摘要:通過對江蘇省蘇州市現有的78個現代農業園區的調查,簡述了蘇州市農業園區發展的區域分布、類型、基礎設施情況、生產經營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從農民的角度產生的社會效益,探討農民收入與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之間的關系,得出農民收入是影響新農保參保的關鍵因素的結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農業園區的發展也能推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實施,也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催化劑。
關鍵詞:江蘇省蘇州市;農業園區;新農保;農民純收入;城鄉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32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1—0471—03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逐步由傳統型向現代集約型過渡,作為現代集約型農業示范窗口的農業園區應運而生。現代農業園區的出現,讓農業新技術推廣、農業科技與農村經濟緊密結合找到了一條有效的途徑,它不僅推動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還帶動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民收入的增長提供了有力保障。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尤其是進入“十二五”以來,蘇州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政策文件。本研究以蘇州市78個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調查對象,對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進行了分析,研究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對蘇州當地農民的積極影響,以期為現代農業園區在全國推廣找到有力的支撐。
1蘇州市農業園區的發展現狀
1.1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區域分布
就園區占地面積而言,蘇州市現有34個萬畝園區(占43.6%)、44個千畝園區(占56.4%),共78個(表1)。
從園區區位上看,位于吳江區的農業園區數量最多(22個),亦即約1/3園區位于吳江區;常熟市、昆山市農業園區數量大致相同,分別有13、14個,各占18%左右;太倉市和張個港市農業園區數量分別有9、8個,各占10%左右;吳中區和相城區城鎮化進程相對更快一些,農業園區數量最少,分別有6、5個(表1)。
1.2蘇州現代農業園區類型
從批準部門、投入主體、產業數量、園區功能、主導產業等不同方面來看,蘇州的農業園區有著不同的類型。
從園區的批準部門上看,蘇州的農業園區有國家級農業園區(即由國家科技部、國家農業部等國家級部門批準建立)、省級農業園區(即由省科技廳、省農委等省級部門批準建立)和市、鎮級農業園區(即由蘇州市委市政府、區政府、鎮政府等部門批準建立)。蘇州市擁有的國家級及省級農業園區的數量相對較少,而大部分的農業園區都是蘇州地方政府批準建立的。
從投入主體上看,蘇州市農業園區的投資主體有政府、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民和多方合作幾種形式(圖1)。純粹依靠政府投資建立的有24個(占31%),由企業投資建立的園區有5個(占6%),由專業合作社建立的有7個(占9%),由農民建立的有3個(占4%),剩下的39個農業園區(占50%)都是由多方聯合建立起來的,而在多方聯合形式中,園區投資由政府參與的園區有23個(占多方合作比例的59%)。
從園區的功能上看,園區只具有1種功能的有32個(占41%),其中81%為生產型園區、13%為展示示范型園區、6%為休閑觀光型園區;而剩下的46個農業園區(占59%)都兼具多種功能,具有生產、展示示范和休閑觀光功能的園區的占50%,具有生產和展示示范功能的占33%,具有生產和觀光功能的占17%。大部分園區的功能并不是單一的,而這些園區盡管兼具多種功能,但生產功能卻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具體情況見圖2。
1.3蘇州現代農業園區基礎設施情況
1.3.1基礎設施投資 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園區的總投資中包含了園區自籌投資、企業投入和政府投入。有少部分農業園區的基礎設施是僅靠自籌、企業投入或政府投入,但大多數的農業園區的基礎設施是由園區自籌、企業和政府多方面共同投資建設的。農業園區的基礎設施累計投資的平均水平為11 042萬元,資金自籌的平均水平為4407萬元,企業投入的平均水平為6 623萬元,政府投入的平均水平為8 316萬元(表2)。在基礎設施的投資中未自籌比重達49.3%;沒有企業投入的占比67.1%;沒有政府投入的占比27.4%。
園區的基礎設施在累計投資方面:1 000萬元及以下的有9個,占比12.33%;在1 001萬~5 000萬元之間的有35個,占比47.95%;在5 001萬~10 000萬元之間的有12個,占比16.44%;在10 001萬~20 000萬元之間的有5個,占比6.85%;在20 001萬~50 000萬元之間的有7個,占比9.59%;在50 001萬~100 000萬元之間的有5個,占比6.85%(表3)。
園區基礎設施的累計投資額度在1 001萬~5 000萬元之間的居多,在5 000萬元以下的比重為60.28%;自籌投資額在5 000萬元以下的占比75.68%;企業投入在5 000萬元以下的占比66.67%;政府投入在5 000萬元以下的占比58.49%。在基礎設施投資總額中,政府的投資比重相對較高。
1.3.2信息化程度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與農業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不斷地引進了信息化技術,這也大大提高了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益,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在我國,信息化是傳統農業過渡到現代農業的重要建設內容和創新領域,是農業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國現代農業園區普遍應用信息技術等現代高新技術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信息技術的應用對農業園區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管理體制和經營方式等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推動園區優勢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方面的作用舉足輕重,農產品由粗放型變為集約型,從而形成規模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實現了現代農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迄今為止,蘇州市的現代農業園區都在不同程度上引進和開發了多種農業信息化項目;但是,從整體而言,蘇州現代農業園區整體的信息化程度偏低,有52個農業園區還沒有建立相關的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系統,園區對農業信息化的內涵認識不夠、經費投入不足、信息技術人才缺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信息化能力的形成。其中有部分園區的信息化程度還是相當先進的,例如御庭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智慧農業公共應用服務平臺實現了農產品的全程可逆溯源,從源頭上保證了產品質量安全;智慧農業田間二維碼的應用實現了產品的可追溯性;手機端APP應用及監控軟件的開發,可實現消費者手機、iPAD網上下訂單購買蔬菜。
1.4蘇州現代農業園區生產經營情況
2012年,園區總產值的平均水平為16 773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的平均水平為9 072萬元;園區的銷售收入平均為13 688萬元,其中農業銷售收入的平均水平為9 479萬元;年利潤總額平均為2 592萬元(表4)。
從表4來看,蘇州地區各個園區的標準差數值都非常大,這說明蘇州地區農業園區發展的個體差異很大。而從平均水平來看,農業總產值占園區總產值的比重為54.1%,農業銷售收入占園區銷售收入的69.3%。
從園區的產值來看,總產值在1000萬元及以下的園區占17.91%,總產值在5 000萬元及以下的園區占65.63%,而總產值在50 000萬元以上的園區僅占7.81%(表5)。
從農業總產值來看,農業總產值在1 000萬元及以下的園區占18.75%,農業總產值在5 000萬元及以下的園區占70.31%,而總產值在50 000萬元以上的園區僅占3.13%(表5)。
從園區的銷售收入來看,銷售收入在1 000萬元及以下的園區占17.19%,銷售收入在5 000萬元及以下的園區占65.63%,銷售收入在50 000萬元以上的園區僅占4.69%(表5)。
從園區的農業銷售收入來看,農業銷售收入在1 000萬元及以下的園區占21.88%,農業銷售收入在5 000萬元及以下的園區占71.88%,農業銷售收入在50 000萬元以上的園區僅占4.69%(表5)。
以上種種數據說明,園區的發展純粹依靠農產品的種植和銷售,即便是實行品牌戰略也不可能實現足夠的利潤;所以必須多種產業相結合,或者是拉長農業產業鏈,讓銷售不僅僅局限在初級農產品方面。
2農業園區的發展對農民的影響
2.1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從園區內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來看,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萬元及以下的園區僅占園區總數的17.95%,在1萬~2萬元之間的園區占19.23%,在2萬~3萬元之間的園區占57.69%,在3萬~4萬元之間的園區占3.85%,在4萬元以上的園區占1.28%。數據顯示,園區內農民的人均收人大多在2萬~3萬元之間,只有少數園區內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在4萬元以上。
2.2對農民就業的影響
從園區帶動勞動力的就業人數來看,帶動勞動力就業人數在100人及以下的占園區總數的25.64%,帶動勞動力就業人數在101~500人之間的占園區總數的33.33%,帶動勞動力就業人數在501~1 000人之間的占園區總數的11.54%,帶動勞動力就業人數在1001~2 000人之間的占園區總數的11.54%,帶動勞動力就業人數在2 001~5 000人之間的占園區總數的7.69%,帶動勞動力就業人數在5001~10 000人之間的占園區總數的2.56%,帶動勞動力就業人數在1萬人以上的占園區總數的7.69%。數據顯示:園區帶動勞動力就業人數大部分在100~2 000人之間,也有一部分大規模的園區帶動勞動力就業人數在1萬人以上。
2.3對農民養老的影響
蘇州市農業園區的發展大大地推動了農民收入的增長。2013年中國農民的人均純收入8 896元,人均純收入的中位數為7 90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收入組人均純收入僅為2 583元;2014年中國農民的人均純收入9 89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2%。而蘇州地區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為21578元,在全國20個重點城市中排名榜首。
2009年9月1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新農保”)。新農保的最大特點就是籌資方式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財政補貼相結合,其實質就是以“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同時國家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大部分地區的農民在參保新農保的時候并沒有得到國家的補助或集體的補貼,新農保的資金其實主要就是來源于個人繳費。就目前而言,我國的農民收入在整個社會階層來說,他們還屬于低收入群體;所以很多農民的收入主要用于生產和生活方面,他們根本就沒有多余的錢來參加新農保。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水平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參保能力,同時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也是影響農民參保意愿的一項重要指標。也就是說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他們的支付能力也就越強,新農保的參保意愿也就越強烈,反之則越弱。
蘇州市農業園區的發展讓農民的收入大幅提高,這也大大提高了農民新農保的參保率。截至2009年年底,蘇州地區農村居民參加新農保人數達52.42萬人,參保覆蓋率達99%,有23.91萬人享受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蘇州地區在新農保實施過程中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2009年4月起蘇州市全面實施《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就業和社會保障實施意見》,實行普惠城鄉居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截至2012年年底蘇州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覆蓋率均達到99%以上,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率在99%以上,居民養老保險、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為99%以上,按月享受養老待遇覆蓋率為100%,城鄉養老保險和居民醫療保險實現“雙并軌”。
3結論
農業園區的發展不僅大大可以提高了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也加快了新農保推進的步伐,同時也能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蘇州市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蘇州農村經濟的發展,而蘇州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也遠遠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突顯蘇州地方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蘇州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有效保護“四個百萬畝”,進一步提升蘇州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決定》,蘇州市農業園區的發展與規劃有力地推進了蘇州市“四個百萬畝”的建設,同時也為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