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征華 曾皓 王鳳潔



摘要:以2011—2013年江西省42家農民合作社經營狀況的面板數據為基礎,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測算42家農民合作社績效,并進一步運用Tobit回歸分析法,以政府支持政策作為關鍵變量分析其對農民合作社績效的影響程度。結果表明,樣本合作社2011—2013年的靜態平均綜合經營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逐年上升,平均動態全要素生產率則為負增長,主要由技術進步負增長率導致;合作社所獲銀行貸款、專項補貼、稅收減免、培訓費用、財政補助對其綜合經營效率的影響分別為顯著為正、不顯著、顯著為正、不顯著、顯著為正,從而進一步提出相關政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綜合經營效率;支持政策;DEA-Tobit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1—0478—05
農民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作為市場經濟的新型互助性經濟組織,其基本特征、基本目標、基本原則與現代農業相一致,農民合作社必將成為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農民合作社蓬勃發展,截至2014年10月底已突破124萬家,人社農戶超過9100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35%,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1年11月,我國農業部等12個部門發布首批6 66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名錄;2012年6月,表彰600家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014年12月,認定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3 759家,及全國農民用水合作示范組織254家,共計4 013家。上述近萬家國家級示范社及各地政府評選出的省、市、縣級示范社將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由此成為政府扶持的重點。自2003年起,國家先后從各級示范社中選擇經營規模大、服務能力強、產品質量優、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組織,在信息、技術、培訓、質量標準與認證、市場營銷等方面給予具體幫助和扶持。2007年后,國家相關部委先后出臺了示范社建設、涉農項目支持、“農超對接”、“農校對接”、稅收和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支持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措施。
在支持政策已實施多年并將繼續實施的情況下,難免產生以下疑問。政府支持政策的績效如何?農民合作社的績效是否因此得到提高?如果有效果,其依據是什么?如何測定其效果?執行多年的各項政策績效是否相同?根據實踐情況,哪種政策績效較高并應保持?哪種政策績效較低尚需進一步完善?哪些政策可取消?哪些政策需要出臺?未來中國農民合作社發展的核心問題將在很大程度上轉化為尋求合作社自治與政府規制之間合理平衡的問題。本研究以2011—2013年江西省42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樣本面板數據為基礎,對農民合作社績效和支持政策進行測度,并重點研究各類支持政策與合作社績效的相關關系,以探討不同支持政策對合作社績效的影響程度,進而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建議。
1文獻回顧
國外學者較早對政府支持合作社的績效展開研究。Fer-tier等采用1972年的截面數據對美國牛奶加工合作社的績效進行考察并發現,與非合作社企業相比,合作社在技術效率、分配效率、規模效率3個方面均較差,政府的優惠待遇是合作社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力的重要原因。Hans則認為,一些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免稅、貸款、技術支持等物質激勵手段促進合作社發展,使得合作社建立和發展所必需的經濟、社會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忽視,這些合作社一開始便失去了自我生存和發展的機會。以上為國家官方主導的合作社發展計劃常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政府與合作社的關系歷來是我國學者關注的熱點。政府有必要將合作社與營利企業區別對待,對合作社的發展給予特殊支持,消除其與營利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不平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其自身具有弱質性特點,面臨著比其他產業更高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政府必須扶持農業;農戶也具有弱質性特點,必須得到政府扶持才能成為平等的市場主體。合作社提供的服務具有正外部性,排他性不強,易產生“搭便車”現象,且其兼顧社會公平,必然影響自身效率,應得到公共政策的支持。如果沒有公共政策扶持,合作社將很難自發產生,或演變為“異化”的合作社。合作社不是政府機構,不具有政府機構的作用,且不成為承擔政府某些特殊職能的實體。
學者們對政府的各類支持政策持不同看法。張曉山提出專項資金的扶持方式,導致各省爭相申請資金,地方合作社為爭取扶持而互相競爭,其結果往往事與愿違,且易帶來政出多門、部門利益等根深蒂固的老問題。國魯來認為對于合作社的經營資金不宜采取贈款,應盡可能采取貸款的方式進行支持。對于非經營性費用,包括人員的教育、培訓,以及合作社知識的普及、推廣等方面的開支,可在專款專用的前提下由財政資金以贈款方式直接支持。苑鵬充分肯定財政扶持在改善生產經營基本條件、促進新品種改良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效果,同時具有社會溢出效應,但以典型示范項目為主要扶持方式的做法不應長期進行,不能簡單地將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同于向個別合作組織提供資金扶持。
大多數國內學者贊同政府對現階段合作社進行扶持,但缺少實證研究論證現有支持政策是否促進了合作社績效的提高。此外,不同支持政策對合作社績效的影響程度也存在一定爭議。一些通過案例研究得出的結論說服力有限,合作社績效提高可能是政府支持政策因素的影響,也可能是合作社治理機制健全產生的作用,還可能是其他因素的影響。
本研究以2011—2013年江西省42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面板數據為基礎,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模型測算各農民合作社績效,并使用Tobit回歸分析驗證合作社績效與政府各類支持政策的相關性及相關程度大小。
2合作社績效測度
2.1研究方法
近年來,農民合作社績效研究逐漸成為農業經濟學專家的關注點之一。效率是反映績效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一般包括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純技術效率指經營實體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能力,包括既定投入帶來最大產出、既定產出使用最少投入;規模效率指在要素成本既定的條件下投入或產出最優配置的能力,兩者的乘積稱為綜合經營效率。鑒于目前數據包絡分析(DEA)模型廣泛使用于各種經營實體的效率測算,本研究選擇基于可變規模報酬(VRS)的BBC模型測算決策單元(DMU)靜態效率,即測算合作社的綜合經營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
2.2指標選取
使用DEA方法測算合作社綜合經營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時,應科學選擇輸入(投入)、輸出(產出)指標,從而反映研究主體評價的內容與目的,避免各指標間的強線性相關性。隨著20世紀中期以來經濟學理論的不斷發展,新古典經濟理論、內生增長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博弈論等諸多理論逐步形成合作社理論體系。本研究基于上述理論思想并參考已有研究的指標選取,在避免指標間強相關性的前提下,最終確定了3個DEA輸入指標、2個DEA輸出指標以測算樣本合作社DEA效率,各指標如下所示。
(1)固定資產總額X1。交易成本理論認為農業生產領域的資產專用性高,通過組成合作社可防止交易對手利用農民的弱勢地位進行機會主義交易,進而更好地保護農民。固定資產總額很好地代表了合作社的資本投入,因此選擇年末固定資產總額作為合作社資本投入指標。
(2)成員數量X2。Karantinis等通過構建博弈模型推導了雙寡頭買方壟斷市場中合作社成員數量的最佳規模,認為應通過各種刺激手段吸引農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成員數量反映了合作社勞動力的供給,因此選擇合作社成員數量作為合作社勞力投入指標。
(3)技術服務次數X3。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能夠不依賴外部力量而持續增長,其內生的技術進步是影響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合作社為成員提供的技術服務次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合作社的技術服務水平,因此選取合作社每年提供的技術服務次數作為合作社技術投入指標。
(4)經營收入Y1。合作社通過銷售農產品、提供農技服務等獲得的收入可反映本年度合作社的努力程度、經營成果、整體發展狀況,因此選取本年度經營收入作為合作社的一項基本產出指標。
(5)盈余返還比Y2。合作社經營、管理、服務活動獲得的凈盈余是扣除成本費用之后的盈余。與一般企業相比,《農民合作社法》特別規定了合作社應分配盈余的最低返還比例,這是合作社成果分配方面的一大特色,因此選取盈余返還比例這一相對指標作為合作社的另一項期望產出指標。
2.3數據來源
筆者所在課題組于2014年對江西省11個設區市合作社進行實地調研,發放問卷50份。剔除數據不全、邏輯混亂等無效問卷后,最終得到42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84%。本研究選取撫州市臨川區鵬鑫特種水產專業合作社、贛州市大余縣黃龍農機農民合作社、吉安市安福縣橫龍東谷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等42家合作社示范社,對其2011—2013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其行業涵蓋種植、養殖、農機服務等。
2.4績效分析
采用DEAP 2.1軟件對2011—2013年農民合作社績效進行分析,具體表現為農民合作社的綜合經營效率(CE)、純技術效率(VE)、規模效率(SE)等(表1)。為防止樣本合作社的信息數據外泄,采用阿拉伯數字1~42作為42家農民合作社的代碼。
表1包含了42家樣本合作社2011—2013年的純技術效率(VE)、規模效率(sE)、綜合經營效率(CE)。2011年、2012年、2013年的純技術效率平均值分別為0.777、O.790、O.819,DEA-VE有效的合作社比例分別為38.10%、42.86%、47.62%,均表明樣本合作社的純技術效率呈逐年遞增的態勢,整體純技術水平越來越高。與3年純技術效率相比,樣本合作社3年平均規模效率也保持較高水平,平均值分別為0.828、0.835、0.853;但DEA—sE有效的合作社比例分別為35.71%、30.95%、35.71%,表明大部分合作社尚處于規模無效的狀態。樣本合作社3年綜合經營效率一般,樣本均值分別為0.657、0.683、0.714,表明這些合作社綜合經營效率仍有30%左右的改進空間;綜合經營效率逐年提升表明,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意識到,通過優化固定資產使用和資源配置可提高合作社相對經營效率。
可見,3年中合作社的3種效率差距較大。效率高的合作社每年各類效率均達到DEA有效,如編號為1、8、11、14、15、18、22、34、38的合作社,其各年各效率DEA值均為1.000;效率低的合作社總會拉低平均水平,如編號為12、24、32的合作社。造成差距的原因有多個方面,農民合作社想得到更大更好的發展,提升經營效率是重要的充分條件之一。應適當調整不同投入的比例結構,加強對現有資源的管理利用,減少無謂浪費。只有減少投入擴大產出、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合作社的綜合經營效率才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2011年規模報酬遞增的合作社數量為2家,規模報酬遞減的合作社數量為25家,規模報酬不變的合作社數量為15家;2012年規模報酬遞增的合作社數量為5家,規模報酬遞減的合作社數量為23家,規模報酬不變的合作社數量為14家;2013年規模報酬遞增的合作社數量為2家,規模報酬遞減的合作社數量為25家,規模報酬不變的合作社數量為15家。由此可見,規模報酬遞減的樣本合作社占比最大,分別為59.5%、54.8%、59.5%,表明大部分被調查農民合作社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狀態。這些合作社在固定資產、勞力、技術投入等方面存在大量冗余,各投入之間的比例尚有待調整改進,總體經營效率有待提升。
3合作社支持政策的測度
3.1支持政策變量選擇
截至目前,我國政府對農民合作社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銀監發[2009]13號文規定:對于獲得縣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稱號或受到地方政府獎勵的農民合作社,可適當提高相應的信用資質評級檔次,在授信方式、支持額度、服務價格、辦理時限等方面給予適當優惠。對于發展層次較高、經營效益較好、輻射帶動能力較強、信用狀況良好的各類農民合作社,要給予重點支持,積極滿足必要的資金需求。在項目政策方面,農經發[2010]6號文規定:涉農項目主管部門應當積極支持有條件的有關農民合作社參與涉及項目建設,主要包括支持農業生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裝備保障能力建設、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有關財政資金項目、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作為農業項目申報條件,獲得“三品一標”認證以及品牌產品是申報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社的必備條件,并在安排農業項目、資金時得到優先扶持。在稅收政策方面,財稅[2008]81號文件對合作社的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提出了明確規定:對農民合作社銷售本社成員生產的農業產品,視同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業產品免征增值稅;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從農民合作社購進的免稅農業產品,可按13%的扣除率計算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對農民合作社向本社成員銷售的農膜、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機,免征增值稅;對農民合作社與本社成員簽訂的農業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購銷合同,免征印花稅。在培訓政策方面,農辦科[2009]50號文規定:陽光工程“農民合作社培訓項目”是2009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增實施的一項主要任務,主要培訓和提升合作社理事長各方面能力和合作社理財能手。對參加陽光工程培訓的農民,政府給予一定數量的學費補貼。在財政政策方面,近年來國家每年安排不低于2 000萬元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設資金,用于扶持農民合作社開展信息、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論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銷、技術推廣等服務。
本研究設置5個變量來測算支持政策對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分別為銀行貸款(YHDK)、專項補貼(指“三品一標”補貼和品牌補貼等)(ZXBT)、稅收減免(SSJM)、培訓費用(PX-FY)、財政補助(CZBZ)。
3.2支持政策變量分析
由樣本合作社接受5類支持政策金額區間合作社數量的綜合情況(表2)可知,3年均沒有銀行貸款、專項補貼、稅收減免、培訓費用、財政補助的合作社數量分別為9、23、10、1、2家,分別占樣本合作社數量的21.43%、54.76%、23.81%、2.37%、4.76%(合作社稅收優惠政策本應是普惠制,但有10家樣本合作社未享受到,經追蹤反饋,其原因在于會計核算不健全或涉及深加工業務及非成員銷售業務等)。大部分合作社所獲5種支持政策金額均集中在1萬至10萬元區間,數量分別為15、12、14、23、26家,所占比例分別為35.71%、28.57%、33.33%、54.76%、61.90%。10萬至20萬元區間的合作社數量較少,分別為7、3、5、4、6家。20萬至50萬元區間的合作社數量分別為10、3、10、5、4家。而3年所獲5類支持政策平均金額超過50萬元的合作社數量非常少,分別為1、1、3、9、4家,所占比例分別為2.37%、2.37%、7.14%、21.43%、9.52%。綜合來看,雖然大部分合作社均有支持政策資金收入,但資金水平不高,3年平均補助超過百萬元的合作社寥寥無幾。
由各支持政策的描述性統計(表3)可知,銀行貸款、專項補貼、稅收減免、培訓費用、財政補助的3年平均最大值分別為100.00萬、67.00萬、140.00萬、524.10萬、176.67萬元,表明培訓費用支持力度最大;各支持政策金額的最小值均為0,表明仍有合作社尚未享受過相關支持政策;合作社所獲支持政策中均值最大的為培訓費用,表明最主要的支持政策資金來源于對合作社社員培訓的支持;各支持政策金額波動較大,表明資金分配不均衡。
4支持政策與合作社績效的實證分析
4.2結果分析
利用StataSE 11.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回歸模型通過了多元共線性檢驗,不存在異方差性,且2個結果的解釋力度均較高(P=0.000;R2=0.797 5),回歸結果見表4。
分析上述5類支持政策對合作社績效的影響,可得到如下結論。(1)銀行貸款對綜合經營效率的影響顯著為正,表明合作社獲得的銀行貸款可顯著提高其績效,即貸款資金能夠幫助合作社解決部分資金問題,有利于合作社加大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領域的投入。(2)專項補貼對綜合經營效率的影響不顯著,表明目前政府給予合作社的“三品一標”補貼、品牌補貼未能顯著提高合作社績效,尚未形成合作社產品認證、品牌建設的有效推動力,或現有認證和品牌未能有效帶動合作社發展壯大。無論是政府對合作社品牌建設的有效引導,還是合作社自身對品牌支持資金的有效利用,均需要在長期積累下完成。(3)稅收優惠對綜合經營效率的影響顯著為正,但影響力度較低,表明目前政府稅收優惠政策對合作社績效提升有一定幫助。稅收減免可緩解合作社的資金壓力,稅收減免的資金可用于投入生產經營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充足資本、提升經營效率。涉農領域的稅收優惠對合作社而言覆蓋面最廣,絕大多數合作社均可享受,視為普惠制,因此影響力度不大。(4)培訓費用對綜合經營效率的影響不顯著,表明合作社對農民培訓的投入未達到預期效果,可能是由于培訓內容單調、培訓形式單一、培訓對象學習能力不強等,如果這部分資金未得到有效利用,將是對合作社有限資源的浪費。(5)財政補助對綜合經營效率的影響顯著為正,表明財政補助可在某些方面提升合作社績效,作用力度較大的原因可能是財政補助資金用到了關鍵之處,應繼續加強財政補助的資金專用性。
5研究結論與啟示
為使支持政策更加有效、資金利用更加充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加大銀行對合作社的貸款力度。貸款資金不同于其他支持資金,貸款資金不是合作社無償獲得,而須在一定時間內償還本金和利息,為合作社提供幫助的同時也構成無形的壓力,可激勵合作社提升績效。央行的數次定向降準便是加大銀行對涉農領域貸款的最有力體現。(2)轉變專項補助形式。產品認證及品牌建設并非能夠一朝一夕完成,以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為例,從合作社提出申請到最終獲批至少需要3年時間,此時再發放專項補貼難以發揮其激勵作用。專項補助可從認證后給予資金補貼轉化為認證過程中提供專項服務,可使合作社動態了解申報進程、申報被拒或中斷原因、申報要求和材料等。(3)保持稅收減免力度,對與合作社成員發生的交易事項給予免稅。同時,進一步研究并制定合作社從事加工和制造等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合作社聯社業務的涉稅問題,鼓勵合作社合理避稅,放活資金。(4)優化合作社培訓指導。培訓的質量高、效果好,才有助于提高績效。可從技術、財務、互聯網營銷、商業模式等方面豐富培訓內容;培訓形式不僅限于課堂教學,還可增加學員之間結構化研討、典型合作社的案例及現場教學;培訓對象可對合作社理事長、財務人員、技術人員等展開針對性的分類培訓。(5)完善拓展財政補助的方式。建立健全的財政資金使用事前審批、事中控制、事后監測制度,規范示范合作社財政補助資金的使用,使政府財政補助資金“專款專用”、“物盡其用”。同時,建立以獎代補制度,對于合作社品牌創建、涉農項目實施、網絡平臺建設等進行資金獎勵和政策支持,使財政補助資金做到“有的放矢”。
合作社可通過觀察其生產經營是否達到各類DEA效率前沿,以判斷各自的差距及應改進的方向。努力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規模報酬遞減狀態,通過適當優化合作社在固定資產、勞動力、技術等方面的投入結構,加強對現有資源的管理利用,減少資源的低效使用和浪費。主動策應“互聯網+”的國家行動,加大合作社在互聯網領域的投入和應用,發揮網絡營銷的無限空間。努力提升技術進步前沿,時刻保持創新意識,加強前沿信息的收集與使用,加大新技術、新設備的投入,將合作社資源有針對性地引向技術進步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