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是一個經濟單位中會計信息的收集者、加工者、報告者,負責把復雜的經濟事務按照既定的規則,加工成信息需要者能夠理解的形式。會計的服務對象包括經濟單位的負責人,國家稅務機關,經濟單位的其他利益相關者。那么,要想獲取服務對象的信任,會計就必須具備堅實的基礎,牢記自己的職責,堅守中立的立場。
【關鍵詞】會計基礎 中立性 會計職責
中國經濟已經快速發展了將近20年。專門為經濟發展進行服務的會計行業,無論從業人數還是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會計作為一門專業,被社會的認可度和信任度已經降到近幾十年的最低水平,甚至很多人都認為會計只是一幫聰明人在玩弄數字。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大多數會計從業人員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忘記了會計的基礎和會計的職責,以及為了實現這種職責應當保持什么立場。
一、會計的基礎、職責和立場
(一)會計的基礎是法律規章和可靠憑證
會計是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依靠真實可靠的憑證,根據特有的規則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的一項工作。法律規章體現的是一個社會的最低共識,依靠這個共識復雜的經濟活動才能正常進行,可靠憑證是一切業務的起點,我們依靠各種不同的憑證才能完成復雜的經濟交易。
那么,想要保證會計的權威性和真實性,會計工作必須嚴格在法律的框架下活動。對會計憑證進行認真審核,保證每一個會計憑證都真實有效,這是會計工作能夠存在和被人信任的基礎。
(二)會計的職責是監督和反映經濟活動
目前,會計成為所有企事業單位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主要是由會計監督和反映經濟活動的這一職責所決定的。會計的日常主要業務是處理會計信息,但是,會計不是為了處理信息而處理信息,這些信息是為利益相關者服務的。通過對各種不同會計信息的及時披露以及根據規定把信息傳達給不同層級的決策者,保證經濟活動按照利益相關者的需要正常運行。
會計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管理功能,根據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使得不合理的信息能夠及時發現,幫助信息使用者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改變自己的決策。
(三)會計的立場是保持中立
會計作為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除了依照法規獲取勞動報酬外,在企業中并沒有其他的特殊利益。會計作為信息的集中者和加工者,不得按照自己的喜好搜集或者加工信息,更不能利用專業知識為他人謀取不當利益,而應該按照法律的規定,實事求是地反映信息。作為會計,只有保證立場的中立,才能獲取不同立場的利益相關者的信任,進而讓這個職業有存在的意義和該有的尊嚴。
二、對會計基礎、職責和立場的忽略所造成的問題
(一)公允價值計量的廣泛引入造成對會計憑證的忽視
公允價值和會計的基礎存在一定的沖突,因為公允價值是依靠公開的市場交易產生的,這里面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市場的選擇。有很多市場,不同市場的價格不同,應該以誰為準;第二,過去市場交易的價格與將來市場交易的價格并沒有必然的聯系,這個交易價格的客觀性也并未得到保證。而且,在通貨膨脹期間,由于物價的上漲,交易價格的上升只是自然而然的現象,公允價值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二)減值會計的過分使用,導致對法律法規的違背
減值跡象并沒有什么客觀的標準,存在大量似是而非的結論,會計法要求會計以真實發生的業務作為計量的標準,而減值會計主要的依據僅是猜想。
減值會計存在著減值的轉回,雖然根據減值會計自身的理論可以說通,但是,這一現象對會計的嚴肅性和中立性造成嚴重的損害,更會使人們產生會計只是在做數字游戲的印象。事實上,確實存在一部分企業利用減值的計提和轉回,進行利潤操縱。
(三)金融創新故意模糊會計基礎的作用
金融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金融業在會計核算時,對法律事實和會計憑證嚴重忽視。由于銀行部分準備金制度的出現,貨幣出現了雙重所有權,在特定的時間里既屬于儲戶又屬于銀行,加之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金融杠桿的加入不僅嚴重模糊了資產的價值,而且模糊了一筆資產中究竟有多少屬于資產使用者。
會計的中立性告訴我們,資產必須分清楚歸誰所有,負債必須分清楚由誰承擔,而復雜的金融創新,卻嚴重模糊了這一點。銀行通過各種途徑,繞過自身會計核算的監管,不在自身的資產負債表上顯示自己做過的事情,嚴重損害了會計的中立性,使得會計無法實施監督和反映職能。
三、重視會計的中立性,確保會計職能的發揮
(一)嚴格限制公允價值的適應范圍
雖然公允價值和會計基礎存在嚴重的沖突,但是,由于一些特殊的情況,公允價值不能被完全放棄。譬如,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導致資產的賬面價值嚴重背離實際價值,這種情況下的公允價值最可靠。
雖然不可完全被放棄,但是,我們應該嚴格限制公允價值的使用范圍,不應當將其作為一個普遍適用的規則加以推廣,只有以法律和憑證為主的價值衡量準則才是普遍適用的。會計基礎必須真實可靠,能夠被驗證,會計的反映和監督職能才能有效實施。
(二)對資產減值條件加以限制,必須遵循法律并且依據可靠憑證
引入資產減值會計的核算方法本身是合理的,因為資產減值在經濟活動中的確存在,但是如果過分謹慎,把可能性的損失都計入資產減值中去,就違背了會計核算的客觀公正的立場。
會計核算應當建立在法律事實和真實可靠的憑證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想象或者推算的損失之上。資產減值損失只有在真實發生時才能作為當期損益列入利潤表,不得提前或者推后確認損失。
(三)會計應當全程介入金融活動,保證所有經濟活動都在核算范圍之內
會計的職能是中立地監督和反映經濟活動,只要是經濟活動,沒有例外選項。金融活動也是一項經濟活動,涉及資金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轉移,參與的各方根據法律的規定獲取應得的利益。會計在反映和監督金融活動時,應當及時準確地反映這些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轉移過程,根據金融行業的特點,盡可能消除資產的重復計算和對負債的不實披露。
參考文獻
[1]高淑敏.會計信息的謹慎性和中立性之爭[D].內蒙古大學,2015.
[2]劉妍,張復生.論我國會計的中立性[J].黑龍江金融,2014,(05):52-55.
作者簡介:曹海龍,男,漢族,陜西乾縣人,助教,碩士研究生,商洛學院,研究方向:經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