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燕,陳華燕
(廈門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福建廈門361003)
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術在極低出生體重兒中的臨床應用探究
趙曉燕,陳華燕
(廈門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福建廈門361003)
目的探究對極低出生體重兒予以經外周靜脈置管技術(PICC)的臨床研究以及護理方法。方法擇取極低出生體重兒225例,治療期間患兒接受PICC置管技術的為113例為實驗組,未接受PICC置管技術的患兒為112例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兒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實驗組患兒接受PICC技術的穿刺次數(1.3±0.2)次短于對照組(9.5±2.2)次,置管時間(12.4±5.8)d均高于對照組(2.5±1.3)d,且實驗組并發癥的發生率25例(22.12%)均低于對照組52例(46.5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ICC是較為安全的一種可靠性靜脈置管技術。與此同時,在置管期間對于患兒予以一定的護理干預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可廣泛應用于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臨床治療護理過程中。
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極低出生體重兒;臨床應用研究
極低出生體重兒指出生后體質量<1 500 g的早產兒[1]。極低出生體重兒在生理解剖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皮膚菲薄、血管細小,因病情需要經常輸注營養液等實現追趕性生長,因此,構建良好的靜脈血管管路對于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治療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PICC首選貴要靜脈,若上身肢體條件較差的患兒可以采取下肢靜脈置管的方式。下肢靜脈是人類身體中最為巨大的靜脈血管,血管直徑較為粗大,血液的流通速度較快,能夠急速降低藥物的滲透壓力并能夠確保藥物用量以及靜脈營養的充分供給[2]。本文通過對極低出生體重兒予以PICC置管后將會引發的并發癥進行研究,以及預防和護理措施等。具體分析如下。
1.1 臨床資料擇取本院新生兒科2011年11月~2015年3月收治的極低出生體重兒225例,其中男129例,女96例,體質量600~1 500 g,胎齡24~36周。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科室建立PICC穿刺以及維護團隊,所有人員均持有PICC穿刺資格證書。PICC穿刺的專用房間操作前后需進行紫外線消毒1小時。使用B-D公司生產的1.9FrPICC導管,戴口罩、帽子、穿隔離衣,始終保持穿刺以及護理過程的無菌最大化理念。由PICC小組成員每天PICC的置管、維護、上藥、沖封管、靜脈炎、堵管等并發癥的處理,評估并決定管道的留置時間。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接受外周靜脈置管技術。實驗組接受PICC置管技術。具體詳情見討論。
1.3 臨床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兒并發癥的發生率,其中包括:靜脈炎、血管堵塞、全身感染三項因子。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的發生率。實驗組患兒接受PICC技術的穿刺次數短于對照組,置管時間高于對照組,且實驗組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14.761,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病發癥發生率比較
PICC穿刺技術使用硅膠材料的導管予以穿刺,其材質非常柔軟、沒有導絲,在置管過程中對患兒血管的刺激性較小,將不會對患兒的內部血管表層組織造成影響,同時采取外周置管的穿刺方式,因血管清晰可辨,比較表淺,穿刺成功率高。極低出生體重兒在出生后不能夠接受腸道性的營養輸送方式,達到全胃腸道營養的時間較長,因此,需要借助靜脈導管的方式為患兒提供充足的營養能源[3]。雖然PICC技術的并發癥較少,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需要加強在實際置管過程中的無菌性操作方式,在導管留置期間,需要仔細觀察是否出現臨床感染等其他并發癥狀,在發現問題時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4]。由于PICC的操作是護理人員全程獨自完成的,因此,還需要加強護理人員的穿刺及維護的培訓力度等。
極低出生體重兒在接受PICC技術的同時予以一定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具體護理舉措如下:(1)置管前準備。置管前醫護人員需要向患兒家屬詳細講解關于置管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并發癥狀等,并取得患兒家屬的支持和理解,并與其家屬簽訂穿刺同意書[5]。與此同時,仔細了解患兒的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的各項指數,準確測量患兒接受置管的實際長度,經上肢靜脈行PICC置管,上肢和軀干成900,對穿刺點沿著靜脈至右鎖骨關節長度進行測量;經下肢靜脈置管,患兒穿刺側肢體水平放置,對穿刺點沿著靜脈至肚臍上方1 cm位置的長度進行測量,測量長度的準確直接影響PICC導管留置時間的長短。(2)置管中護理。將患兒仰臥位置于輻射臺上,注意患兒的保暖工作,避免因患兒體溫過低造成的血管收縮,穿刺困難。穿刺過程中注意無菌最大化,消毒整個上肢,包括穿刺側的頸部和腋下,及其胸壁。因早產兒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PICC置管皮膚消毒范圍較大,時間長,極易引起穿刺局部皮膚溫度迅速下降,刺激交感神經導致血管收縮,影響穿刺的成功率,故本科室將整瓶碘伏用水浴箱加熱至37°~38°,碘含量不會下降且殺菌效果穩定[6],加熱后的碘伏消毒減少了皮膚熱量的散失,保證了皮膚溫度,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穿刺過程中盡量使用無粉手套,避免因滑石粉進入血管造成靜脈炎發生率提高,也可采用生理鹽水沖洗無菌手套并用紗布拭干的方法,避免上述情況。當導管進入到患兒肩膀部位時,需要讓患兒的頭部轉向接受穿刺一側,下頜靠近肩膀以免導管進入頸部血管,從而導致送管困難,因此,可以適當調整置管的位置之后再進行送管,或者可以推進含量為0.9%的氯化鈉溶液與置管操作同時進行,遇到阻力不可強行推入,需要適當調整體位,使得上肢與軀體呈現垂直狀態,或者稍后再嘗試置管操作[7]。如果還是不能夠順利予以送管,需要X線予以定位,確定在鎖骨下靜脈,若患兒不易穿刺,也可留置,作為中短期靜脈治療的一個通路選擇。(3)置管后護理。需要在患兒接受置管部位放置大小為1cm2的紗布,并加之3MHP高通透6×7 cm貼膜覆蓋在其表面,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滲血情況的發生;另一方面,及時觀察患兒針刺部位的出血情況。通常情況下,需要在24小時內更換貼膜,并且在未來每周更換一次,如出現滲血、潮濕等情況應該及時進行更換。在更換過程中需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揭下薄膜,不要用手去直接接觸患兒的針刺部位,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處理原則[8]。密切觀察患兒接受穿刺的部位有無滲血以及水腫等,觸摸患兒接受穿刺部位有無硬塊和疼痛感,如伴有硬塊以及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將可以采用喜遼妥藥物涂抹或水膠體敷料應用,能夠取得顯著效果。如發生少量滲血,可以直接更換薄膜即可滲出血量較大時,需要在薄膜外使用彈力繃帶或者是在穿刺部位放置明膠海綿等方式。(4)為防止堵管的發生,輸液速度不低于3 mL/ hr,停止輸液期間,應每班用生理鹽水脈沖式沖管和正壓封管,以保證血管通暢。每日由PICC維護小組成員仔細觀察導管的實際刻度并進行記錄,查看導管是否出現打折和彎曲等現象,并評估是否需要繼續留置。如導管部分脫落出,切不可將脫落導管再次置入患兒血管當中,以防出現感染等并發癥。
綜上所述,在置管期間對患兒予以一定的護理干預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可廣泛應用于NICU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臨床治療護理過程中。
[1]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59.
[2]周景,王三南,馬月蘭,等.B超定位在新生兒臍靜脈置管術中的應用[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5,30(1):54-55.
[3]謝巧慶,何美群,司徒妙瓊,等.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術在危重癥新生兒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護理雜志,2013,12(1):69-70.
[4]陳均龍,盧慶暉,陽紅華,等.臍靜脈置管在極低或低出生體重兒的應用[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3,20(3):283-286.
[5]程曉英,盛美君,黃國蘭,等.新生兒PICC置管后真菌性敗血癥20例的早期臨床癥狀觀察及預防護理[J].護理與康復, 2014,13(12):1162-1164.
[6]陳志美,曾俊,王家玲.恒溫水浴鍋在乳腺手術皮膚消毒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5):15.
[7]雷素華,趙秀芳,馬晶晶,等.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經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的體表測量方法探討[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2013,9(5):660-662.
[8]劉寧.PICC置管術在NICU中的應用及并發癥的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2014,24(2):916-91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