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
據《果樹學報》2017年第1期《1-MCP和殼聚糖復合處理提高嵊州桃形李采后保鮮效果》(作者莫億偉等)報道,嵊州桃形李成熟于夏季高溫季節,果實采后極易失水軟化,并且易于腐爛難以保鮮,為探討1-甲基環丙烯(1-MCP)、殼聚糖涂膜及1-MCP和殼聚糖復合處理對其保鮮效果的影響。采收成熟的果實于當天直接運回,從中選取大小一致、沒有病蟲害的果實作為試材,分別以不同濃度的1-MCP、殼聚糖及1-MCP結合殼聚糖復合處理,并以浸泡蒸餾水處理的果實為對照,分別裝入塑料保鮮袋,在室溫貯藏后的不同時間內觀察果肉細胞結構的完整性,測定果實品質參數。結果顯示,與對照相比,經不同濃度1-MCP或殼聚糖分別處理后,結果發現,以6.0μL·L-11-MCP處理6.和1.0%殼聚糖單獨處理后果實腐爛率最低;同時,與單獨1-MCP或殼聚糖處理的果實相比,6.0μL·L-1的1-MCP和1.0%殼聚糖復合處理對桃形李采后保鮮的效果更為明顯,復合處理更能提高貯藏過程中果實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過氧化氫酶(CAT)活性,降低果實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及氧化傷害,降低果實貯藏過程中的失重率,提高果實硬度,維持果肉細胞結構完整性和維持果實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維生素C的含量,也達到降低果實腐爛率,延長貯藏時間的效果。
結果表明,6.0μL·L-1的1-MCP和1.0%聚糖殼復合處理顯著提高桃形李采后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氧化傷害,提高果實硬度和品質,從而延長保鮮時間和提高保鮮效果。(高 敏/摘錄)
據《Scientia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ttp://dx.doi.org/10.1016/j.scienta.2016.11.051),來自智利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負載量對油橄欖來年產量及果實含油量的影響。研究人員于2012/2013生長季對高負載量和低負載量油橄欖樹果實生長最后階段進行油積累調查。研究人員于采收期對果肉油濃度及含量、果肉/種子比、負載量和油產量等果實特性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負載量對上述果實特性產生很大的影響。無論是高負載量或低負載量的樹,連續兩年的平均產量保持不變,表明即使在減產后,油橄欖來年的產量潛力仍然樂觀。這種產量潛力與每公斤的果實最大油產量有關。當一年中負載量超過最佳產量時,單位果實的最大油產量減少。
(周 洲/摘譯)
據《Scientia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ttp://dx.doi.org/10.1016/j.scienta.2016.11.034),來自伊朗馬什哈德菲爾多西大學的 Sakine. Bag.eri等人研究了油橄欖多胺 (Pas)、腐胺(Put)和亞精胺(Spd)對油橄欖單性結實(小果)和著果的影響。本研究中的因子試驗完全隨機分布,每個處理3次重復。研究人員于盛花期(FB)和盛花期兩周后(2WAFB)分別對油橄欖枝噴灑2.5、5mM·L-1腐胺和1.25、2.5mM·L-1亞精胺,統計正常果實和單性結實小果數量,并于施用多胺后至果實成熟期檢測果皮和種子內源多胺含量。
結果表明,盛花期施用腐胺能有效減少單性結實小果百分率、增加正常果實百分率。5mM·L-1腐胺和2.5mM·L-1亞精胺處理組果實果皮中腐胺含量最高。5mM·L-1腐胺處理組種子中多胺含量最高,2.5mM·L-1亞精胺處理組種子中亞精胺含量最高。 (周 洲/摘譯)
據《果樹學報》2017年第1期《3個檸檬品種在云南干熱河谷區的光合特性及結果性能分析》(作者劉紅明等)報道,為檸檬的科學栽培和選(引)種,以云南干熱河谷區引種栽培的“云檸1號”“費米耐勞”和“弗米萊諾S1”3個檸檬品種為研究對象,測定比較光合相關參數(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胞間CO2濃度、氣孔導度)變化,測定比較葉綠素含量、生物量、田間單株產量以及果實內含物含量。
結果如下:(1)3個檸檬品種凈光合速率(Pn)日變化均為雙峰型,主峰出現在10:00,次峰出現在16:00左右,有明顯光合“午休”現象。云檸1號、費米耐勞和弗米萊諾S1最大凈光合速率依次為10.11、9.27、8.11μmol·m-2·s-1。(2)費米耐勞和弗米萊諾S1蒸騰速率(Tr)日變化呈單峰型,云檸1號呈雙峰型。Tr最大值排序為費米耐勞>弗米萊諾S1>云檸1號。(3)相關性分析表明,云檸1號、費米耐勞和弗米萊諾S1凈光合速率均與蒸騰速率、氣孔導度呈極顯著正相關,與胞間CO2濃度呈極顯著負相關。(4)田間測產表明,云檸1號和費米耐勞單株產量和平均每.m2產量分別與弗米萊諾S1相比,差異均顯著,單株產量和每.m2產量排序依次為云檸1號>費米耐勞>弗米萊諾S1。(5)3個檸檬品種間在果實品質上差異較小,皮厚、果肉質量、果汁質量差異不顯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互間差異顯著,依次為:云檸1號>費米耐勞>弗米萊諾S1。結果表明,3個檸檬品種間光合日變化趨勢相同,各光合參數存在差異,云檸1號光合性能與田間結果性狀表現較佳,具有在云南干熱河谷區大面積推廣種植的潛力。
(高 敏/摘錄)
據《Scientia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ttp://dx.doi.org/10.1016/j.scienta.2016.11.046),來自泰國先皇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研究了采前水楊酸(SA)處理對短期貯藏Taaptimjaan蓮霧理化性質的影響。研究人員于采前24小時在果實上分別噴灑0、0.5和1.0mM的SA,并將果實在(13±1)°C條件下貯藏9天。
結果表明,與對照和1.0mMSA處理的果實相比,采前0.5mMSA處理有效維持了果實外觀品質。水楊酸處理對果實貯藏期間色澤、總花青素含量、TSS(可溶性固形物)、TA (可滴定酸)和鮮重損失沒有影響,但推遲了軟化。SA處理增強了果實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總酚和總黃酮含量。0.5mMSA顯著增強了過氧化氫酶(CAT)、過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總的來說,采前0.5mM水楊酸處理能保持蓮霧貯藏期間的理化特性。
(周 洲/摘譯)
據《北方園藝》2016年第24期《紅樹莓果實成熟期葉片早衰與礦質元素含量的關系》(作者劉海鵬等)報道,為探索紅樹莓果實成熟期影響葉片早衰的因素,制定相應的調控措施,以雙季紅樹莓“海爾特茲”為試材,采取田間隨機取樣法,對比研究了不同時期葉片中主要礦質元素的含量變化。
結果表明,果實成熟初期、盛期和末期,正常和早衰植株上部葉片的全氮(N)含量分別為22.85、21.74、20.47 mg·g-1和 21.43、19.26、17.35mg·g-1,差異顯著;正常和早衰植株中部葉片在果實成熟初期、盛期,全氮(N)含量分別為24.50、23.32mg·g-1和20.71、19.12mg·g-1,差異顯著。果實成熟初期、盛期和末期,正常和早衰植株上部葉片全磷 (P)含量分別為1.20、1.13、1.13mg·g-1和1.05、1.01、0.96mg·g-1,差異顯著。果實成熟初期和盛期,正常和早衰植株上部葉片全鎂 (Mg)含量分別為9.38、10.01mg·g-1和8.26、7.90mg·g-1,差異顯著;正常和早衰植株中部葉片果實成熟盛期、末期,全Mg含量分別為10.02、11.54mg·g-1和8.20、8.91mg·g-1,差異顯著;正常和早衰植株下部葉片在果實成熟初期和盛期,全Mg含量分別為10.41、11.06mg·g-1和9.11、9.30mg·g-1,差異顯著。果實成熟初期和盛期,正常和早衰植株上部葉片全鐵(Fe)含量分別為558.41、1198.22μg·g-1和314.94、454.09μg·g-1,差異顯著;正常和早衰下部葉片在果實成熟初期、盛期和末期,全Fe含量分別為1343.82、1561.57、2011.20μg·g-1和 909.03、1139.30、
1559.66μg·g-1,差異極顯著。
(高 敏/摘錄)
據《Scientia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ttp://dx.doi.org/10.1016/j.scienta.2016.11.046),來自馬拉耶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鉀誘導葡萄抗凍性的原因。作物養分可以有效抵抗冰凍損傷,因此,可以通過增加芽的含氮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的儲藏提高葡萄抗凍性。研究人員研究了葉面噴施硫酸鉀 (PS;K2SO4;0、1、2、3%)對蘇丹娜葡萄果實理化性質和葉片礦質元素含量的影響。此外,為進一步闡明葉片噴施硫酸鉀對抗凍性和一些相關形態生理指標的影響,研究人員分為4個時期采樣:通過電解質泄露和芽褐變生物分析進行人工冷凍處理后的11月、1月、3月和4月。2013年和2014年夏天,研究人員分別于著果期、漿果豌豆大時、轉色期和成熟期將硫酸鉀噴灑于位于馬拉耶爾葡萄研究站的16年生葡萄植株上,試驗隨機分布。
結果表明,葉片噴施硫酸鉀顯著影響產量、果穗重量、漿果單果質量和一些果實品質參數,如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pH值和酚類化合物含量等。葉片噴施硫酸鉀顯著改變了葉片N、K、P、Mg、Zn和Fe含量。營養處理也對4個采樣階段葡萄藤的抗凍性產生顯著影響。1月份采樣樣品中,3%硫酸鉀處理的葡萄藤的抗凍性最強(LT50=-25.97 ℃), 對照的抗凍性最差 (LT50=-20.16℃)。此外,噴施硫酸鉀尤其是濃度為3%后,脫落酸、總酚、可溶性糖和多胺濃度增加。噴施鉀提高了膜穩定性,降低了電解質泄露。本研究發現,鉀改善抗凍性(降低電解質泄露)與內源脫落酸含量變化有關,內源脫落酸是一種應激激素,隨后其他代謝物含量發生變化,如可溶性糖、多胺和酚酸積累等。 (周 洲/摘譯)
據 《北方園藝》2016年第23期 《GA3+CPPU結合疏果處理對 “夏黑”葡萄果實品質的影響》(作者于詠等)報道,以5年生“夏黑”葡萄為試材,研究了赤霉素 (GA3)20mg·L-1+不同濃度氯吡脲(CPPU)1.0、3.0、5.0mg·L-1處理與單穗不同留果量(50、65、80粒)處理對“夏黑”葡萄果實品質(葡萄果穗及果粒性狀、產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總酸含量、總酚、單寧、總花色素含量)以及感官評價的影響。
結果表明:連續2次對果穗浸蘸GA320mg· L-1+CPPU3.0mg·L-1,單穗留果量為65粒和80粒時均較對照顯著使果粒增大、總酸含量降低,總花色素含量升高,同時果形指數未發生顯著變化,而單穗留果量為65粒時果實可溶性固形物顯著高于對照、單穗留果量為80粒時與對照沒有顯著差異;GA320mg·L-1+CPPU3.0mg·L-1連續2次浸蘸果穗、每穗留果65粒,果實感官評價得分最高、口感最好。表明GA320mg·L-1+CPPU 3.0mg·L-1連續2次浸蘸果穗+單穗留果65粒的處理綜合效果最好,而其他處理在不同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高 敏/摘錄)
據 《北方園藝》2016年第23期 《葉果比對“北紅”葡萄花色苷積累的影響》(作者孟鑫等)報道,為提高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的果實品質,以“北紅”釀酒葡萄為試材,試驗設置 T1(6片葉,100粒漿果)、T2(3片葉,100粒漿果)、T3(12片葉,50粒漿果)、T4(12片葉,25粒漿果)處理,對照(12片葉,100粒漿果)。在葡萄果實轉色前進行葉果比處理,研究了不同的處理對葡萄果實中花色苷積累和果實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對照相比,提高葉果比,明顯提高了葡萄果實中可溶性總糖、花色苷、單寧和總酚的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T3(12片葉,50粒漿果)和T4(12片葉,25粒漿果)果實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羥基化酶 (C4H)、4-香豆酸CoA連接酶(4CL)的活性在花后60~75d顯著高于對照。
結果表明,在轉色前提高葉果比,可調節果實中糖分含量及花色苷合成相關酶活性,從而影響北紅葡萄果實中花色苷含量,最終提高果實的品質。
(高 敏/摘錄)
據《中國農業科學》2017年第3期《“早酥”和 “南果梨”16個部位多酚物質組成及含量分析》(作者張小雙等)報道,為揭示梨品種不同器官或組織內多酚物質組成及含量,以期找到提取多酚物質的最佳部位,為梨多酚物質的利用提供依據。以“早酥”梨和“南果梨”為試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其16個部位多酚物質的組成和含量。以熊果苷、沒食子酸、原兒茶酸、新綠原酸、原花青素 B1、DL-兒茶素、綠原酸、隱綠原酸、咖啡酸、原花青素 B2、丁香酸、表兒茶素、原花青素C1、洋蘚素、β-香豆酸、槲皮素-阿拉伯-葡糖苷、反式阿魏酸、蘆丁、槲皮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3-葡糖苷、木犀草-7-O-葡糖苷、異綠原酸B、莰菲醇-3-O-蕓香糖苷、槲皮素-阿拉伯糖苷、異綠原酸A、水仙苷、異鼠李素-3-O-半乳糖苷、異鼠李素-3-O-葡糖苷、根皮苷、白藜蘆醇、肉桂酸、二水槲皮素、根皮素、芹菜素和山奈黃酮醇等35種多酚化合物標準品,對早酥梨和南果梨16個部位進行多酚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結果顯示,早酥梨共檢測到23種多酚物質,包括簡單酚類2種,苯甲烯類1種,咖啡酰奎寧酸類5種,黃烷醇類5種,黃酮醇類9種和二氫查爾酮類1種;南果梨共檢測到21種多酚物質,包括簡單酚類2種,酚酸類1種,苯甲烯類1種,咖啡酰奎寧酸類4種,黃烷醇類4種和黃酮醇類9種。早酥梨16個部位以幼嫩葉片多酚含量最高,為93.82mg·g-1,果肉多酚含量最低,為0.63mg·g-1;熊果苷和綠原酸為各部位所共有,除果肉外,其他部位含量最高的多酚均是熊果苷,為0.08~64.86mg·g-1;所檢測到的6大類多酚中,每類含量最高的依次為熊果苷、丁香酸、綠原酸、表兒茶素、木犀草-7-O-葡糖苷和根皮苷,分別為403.5、0.04、79.83、16.16、9.07和0.13mg·g-1;成熟葉柄所測酚種類最多為14種,木質部所測酚種類最少為3種。南果梨16個部位以幼嫩葉片多酚含量最高,為104.04mg·g-1,種子含量最低,為2.66mg·g-1;熊果苷和綠原酸為各部位共有,除果肉和果心外,其他部位含量最高的多酚均為熊果苷,為0.87~51.75mg·g-1;所檢測到的6大類多酚中,每類含量最高的依次為熊果苷、原兒茶酸、表兒茶素、丁香酸、綠原酸、表兒茶素和木犀草-7-O-葡糖苷,分別為357.29、0.01、0.08、122.15、12.89和4.87mg·g-1;成熟葉柄和果皮所測酚種類最多,為13種;果心所測酚種類最少,為3種。早酥梨和南果梨多酚含量最高的部位均為幼嫩葉片,果皮所測酚比果肉所測酚的組成及含量更豐富,花柄所測酚含量高于花,韌皮部所測酚種類和含量均高于木質部。結果表明,早酥和南果梨所測酚中熊果苷和綠原酸為16個部位共有,且熊果苷是總含量最高的多酚;除根皮苷和原兒茶酸外,其他所測酚種類相同,幼嫩葉片多酚物質組成及含量均較豐富,可作為多酚提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
(高 敏/摘錄)
據《中國農學通報》2017年第1期《新型活性鈣肥對蘋果品質及產量的影響效果研究》(作者胡雪芳等)報道,為研究新型生物鈣肥——殼寡酸鈣對蘋果生長、品質及產量的影響,以12年樹齡的紅富士系“長富2號”為試材,以市售腐殖酸和糖醇鈣為對照肥料,做以下處理:(1)噴施殼寡酸鈣,鈣含量33.3g/L,氨基酸含量100g/L,400倍液(簡稱供試肥料A)。(2)噴施腐殖酸鈣,鈣含量≥35g/L,腐殖酸含量25g/L,黃腐酸含量20g/L,400倍溶液 (簡稱同類肥料B)。(3)噴施糖醇鈣,鈣含量≥32g/L,糖醇含量100g/L,400倍溶液(簡稱同類肥料C)。(4)噴施等量清水作為對照,進行殼寡酸鈣產品對蘋果生長品質及產量的影響效果研究。
試驗結果表明,噴施液肥殼寡酸鈣后蘋果樹生長優勢明顯,春梢長度、葉片厚度、單枝花芽分化數量、直徑75mm蘋果質量,較各種對照均有增幅;蘋果噴施殼寡酸鈣較對照每公頃增產 5676kg,增產率達 14.31%,處理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F=184.511),將各處理間差異進一步進行LSD多重比較,結果表明殼寡酸鈣對蘋果的增產效果達顯著水平。 (高 敏/摘錄)
據《Scientia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ttp://dx.doi.org/10.1016/j.scienta.2016.10.014),來自比利時盧浮宮天主教大學的MurielQuinet等人報道了歐洲梨果園中促進授粉的新工具。授粉對于歐洲梨的產量至關重要。改進花粉轉移的創新方法涉及在蜂巢入口處使用花粉分配器。基于其商業應用性,研究人員將Nas.i梨(沙梨)花粉放置于給歐洲梨授粉的大黃蜂蜂房中的花粉分配器中。研究目標包括:調查Nas.i花粉是否適合做歐洲梨的授粉品種;評估大黃蜂蜂巢中的花粉分配器的效率。為檢測兩個品種的親和性,研究人員將 Nas.i花粉用于給兩個歐洲梨品種Conférence和 DoyennéduComice進行人工授粉,研究人員于蜂巢出口處研究Nas.i花粉對大黃蜂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Nas.i花粉適合給這兩個歐洲梨授粉。與Nas.i花粉相比,Doyenné duComice授粉的Conférence梨果實較大,前者為(53±1.5)mm,后者為 (60±1.1)mm,而Doyenné duComice果實大小不受花粉來源影響。蜂巢入口花粉沉積太多不會對大黃蜂的行為造成影響。即便花粉沉積24小時后,昆蟲的花粉攜帶量降低53%,所有離開蜂巢的昆蟲都能攜帶花粉。
研究結果表明,Nas.i花粉可以放置于花粉分配器中,給Conférence和DoyennéduComice歐洲梨授粉,但花粉分配器至少每天填充一次。
(周 洲/摘譯)
據《中國農學通報》2017年第1期《不同無花果品種耐鹽性與生理生化特征研究》(作者尤超等)報道,為分析不同無花果的耐鹽特性,為后續的耐鹽品種選育研究奠定基礎,以“布蘭瑞克”“波姬紅”“綠抗1號”“金傲芬”及“美利亞”等5個無花果品種為供試材料,采用0.2%、0.4%和0.6%鹽溶液(依次標記為T1、T2和T3)對布蘭瑞克品種無花果預處理,以蒸餾水為對照,分別在脅迫0、7、14、21、28、35d后取樣并測定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細胞膜透性、過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過氧化氫酶活性等,研究不同程度鹽脅迫對植株生理指標變化趨勢影響。
結果表明,0.2%鹽脅迫下各指標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0.4%鹽脅迫中后期開始有一定影響,而0.6%鹽脅迫初期時相關指標便有極顯著差異,表明該鹽環境為植株能夠承受的極限。在此基礎上,以宿遷地區引種的布蘭瑞克、波姬紅、綠抗1號、金傲芬及美利亞等5個無花果品種扦插苗為試材,分析0.6%鹽脅迫下植株生理變化,研究不同品種的耐鹽特性。結果表明,不同品種無花果鹽脅迫表現差異性較大,黃肉品種金傲芬耐鹽特性優于美利亞;紅肉品種布蘭瑞克耐鹽性強于波姬紅,綠抗1號高于布蘭瑞克;紅肉品種耐鹽性整體上強于黃肉品種。

(高 敏/摘錄)
“科技動態·試驗”欄目責任編輯:董朝菊、王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