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蕙蘭
為了打造好被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形容為“中心城區最寶貴的大衣料”的徐匯濱江,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徐匯區提出了一個宏大的“西岸計劃”,要打造一個全新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濱水名片“上海西岸”,目標直指“全球卓越”。
就此話題,徐匯區區長方世忠接受了《新民周刊》的專訪,細細品讀本刊與他的對話,我們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西岸計劃”乃至全市濱江貫通工作的深遠意義。
站在西岸展望,我們有理由相信,全球卓越城市的上海,將會讓你我的生活更美好。
新模式,新水岸
《新民周刊》: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黃浦江兩岸45公里濱水公共空間年底貫通,徐匯是基于怎樣的考慮,在全市率先提出了要“積極探索水岸地區城市更新的新模式”?為何是“更新”?
方世忠:城市更新主要是指對城市空間形態和功能進行可持續改善的建設活動。在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區,要實現城市功能提升、城區活力激發和人居環境改善,城市更新是必然選擇。
徐匯濱江曾經是上海近代民族工業的搖籃之一,也是建國后上海很長一段時期重要的“鐵、煤、砂、油”大工業廠區,但隨著城市布局調整和傳統產業轉移,徐匯濱江逐步淪為“鐵銹地帶”。要讓這個“鐵銹地帶”煥發新生,出路就在城市更新。
由于特殊的戰略區位以及上海市規劃控制,一直以來徐匯濱江的開發建設其實是受限制的。但在2010上海世博會前,更新的契機來了。作為世博核心配套區域,我們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加快推進濱江沿線單位搬遷騰地,先后建設完成了“七路二隧”世博配套工程,并率先建成濱江公共開放空間一期,成為世博期間欣賞黃浦江美景的標志性場所。
《新民周刊》:“新模式”的“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方世忠:徐匯濱江城市更新新模式的“新”,我覺得,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更新理念“新”。2010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以及世界各地城市發展的新智慧、新理念,給徐匯濱江更新改造帶來了新啟示、新認識。我們堅持規劃引領,積極借鑒世界先進經驗,用國際一流視野和標準來規劃濱江開發建設。我們形成了架構清晰、內容完整、品質高端的規劃體系,為濱江地區綜合開發建設和后續管理提供了全方位藍圖。
二是建設機制“新”。我們建立了市區聯手、以區為主的綜合開發機制,把徐匯濱江作為上海黃浦江兩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共同推進。在區級層面,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綜合開發建設領導小組和由區長任主任的管委會,管委會下設辦公室負責協調推進具體事項,同時組建西岸集團作為濱江開發建設主體。2016年,我們又與相鄰閔行區簽約共建“濱江合作開發區”,攜手開發兩區交界處約6.88平方公里的濱江區域,開啟浦江兩岸開發建設區區合作新模式。
三是開發模式“新”。堅持環境建設先行,收儲土地約有49%用于道路、市政建設、綠化等環境建設,搭建了濱江地區的骨干路網和公共開放空間,有效帶動了地區的人氣和活力。堅持組團式整體開發,旗艦項目西岸傳媒港創新采用“帶地下工程、帶地上方案、帶綠色建筑標準”的“三帶”土地出讓方式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的“四統一”開發模式,實現地上、地下空間和功能上的全面貫通。
《新民周刊》:上海2040總體規劃目標是建立全球卓越城市,徐匯區關于濱江也提到了“卓越”——建設上海全球城市的卓越水岸,這里有三個關鍵詞“上海”“全球城市”“卓越水岸”,您能否透露一下,這三重含義上,徐匯濱江的卓越分別體現在哪里?
方世忠:首先,從“上海”來說,上海2040城市總體規劃確定了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總體目標以及創造更具活力的創新之城、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更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之城三大愿景。徐匯濱江的發展策略是“規劃引領、文化先導、生態優先、科創主導”,突出了生態、文化、創新三大要素,努力打造公共空間最大化、立體空間最通透的生態景觀軸,工業遺存與現代藝術交相輝映的文化集聚軸,文化創意、科技創新、創新金融等功能集聚的創新發展軸,可以說與上海的三大愿景不謀而合,形成了很好的呼應。
其次,從“全球城市”來說。全球城市又稱世界級城市,指在社會、經濟、文化或政治層面直接影響全球事物的城市。上海正處于邁向卓越全球城市之路的進程中。前面講了,徐匯濱江從一開始就是以國際眼光、全球視野來推動城市更新。特別是公共開放空間的規劃設計開展國際設計方案征集,從6家國際一流事務所的方案比對遴選中產生。更新再造參考了德國漢堡港、英國金絲雀碼頭等“棕地”復興的成功經驗;產業布局順應了全球城市發展的產業規律,也結合了自身的產業優勢;文化發展提出了“西岸計劃”,力圖在國際對話層面成為輸出中國文化和海派文化的文化大平臺和新地標。
再次,從“卓越水岸”來說。縱觀全球,幾乎每一座世界級的城市都有一條著名的河流與之相伴,水岸地區是一座城市歷史積淀和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展示城市風貌與文化氣質的重要空間。目前世界上比較成功的水岸有倫敦南岸、巴黎左岸等,我們之所以提出“上海西岸”的概念,目的就是希望上海西岸未來可以和倫敦南岸、巴黎左岸等國際知名城市地區比肩。
上海西岸的文化自覺
《新民周刊》:上海西岸將會如何實現比肩甚至超越巴黎左岸,而不是簡單的復制?
方世忠:凡著名水岸,都有其同質性的一面,比如景色怡人、商業繁榮、文化濃郁。但任何一個水岸都有其獨特一面。對于上海西岸來說,中國文化和海派文化從上海西岸走向世界,成為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與世界對話的文化大平臺和文化新地標,是我們西岸的文化理念,也是西岸存在的文化價值。在打造上海西岸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不僅要有空間規劃、產業布局,更要有文化戰略、文化理想。
一是實施美術館大道戰略。已形成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西岸藝術中心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場館集群。正在建設的有星美術館、觀復寶庫(西岸館)、油罐藝術公園、西岸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預計到2020年,西岸將聚集約10座美術館,成為全球美術館集聚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二是集聚標桿性文化項目。最重要的項目有西岸傳媒港和西岸自由港。其中,西岸傳媒港的“夢中心”為旗艦項目,擁有6座核心劇院、近1萬個座位,將于2018年建成運營。西岸自由港與新加坡自由港合作,打造國內首個納入自由港全球服務體系的藝術品保稅綜合服務平臺,初步形成了集藝術創作、展示交易、倉儲物流、專業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藝術品產業鏈。
三是營造多元式文化生態。通過多元交融的文化生態,創造和引導具有文化特質的后工業時代生活方式。一方面,通過點綴布置藝術家工作室和設置藝術表演活動區,將文化要素和藝術氛圍滲透到每個角落。另一方面,按照“藝術規律、國際慣例、市場規則”,每年推出以“音樂、設計”為主題的春夏文化藝術季和以“美食、藝術”為主題的秋冬文化藝術季,集合藝術展、攝影展、食尚節等活動,提升徐匯濱江的文化集聚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四是構建國際性交流機制。每兩年舉辦一次“全球水岸對話”論壇。其中,“2016全球水岸對話”首次邀請來自紐約濱水區、倫敦南岸、舊金山灣區、波士頓港區等水岸地區的各領域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關于水岸利用、文化建設、產業發展、城市更新等方面的經驗,并建立常態化的項目合作機制。建設中的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等國際一線藝術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機制,將通過高層次國際文化交流項目、國際文化藝術活動,用專業的藝術眼光和國際化的合作方式,發現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推動中國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走向世界。
發展“有想象力”的商務商業
《新民周刊》:在濱江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徐匯區如何去利用契機打造“西岸創造”?哪些產業會是“西岸創造”新名片?
方世忠:“西岸創造”是濱江產業發展的核心概念。我們將結合徐匯濱江的空間載體優勢(新建建筑面積將達650萬平方米),與漕河涇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楓林生命科學園區等聯動,聚焦藝術、設計、時尚、信息、娛樂、傳媒等重點領域,構建文化創意、科技創新、創新金融三者互為支撐、全新的復合型產業架構。
一方面,文化創意為科技創新帶來新的動力和想象,科技創新為文化創意提供新的實現手段;另一方面,創新金融為文化創意、科技創新提供資金支持,文化創意、科技創新成果又為創新金融提供投資渠道。
《新民周刊》:新的產業形態需要新的商務業態配合。在徐匯濱江,人文、藝術、商務未來將高度結合,在徐匯濱江商務方面的定位和打造中,如何處理好這些元素,打造“國際一流的商務商貿區”,給上海帶來驚喜?
方世忠:互聯網時代,世界更加活躍、開放,商務商業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更加注重創意、創新、富有想象力,讓“8小時”內外同樣精彩。所以立體、復合、集約是當今國際一流商務商貿區的主要發展趨勢,也是徐匯濱江的重要定位所在。
首先是空間立體。比如西岸傳媒港、辦公面積42.5萬平方米、商業面積13萬平方米、文化面積2.3萬平方米,可容納約2萬人辦公。最大亮點是“二層平臺”,將打造成“第二地面”,平臺上視角獨特的江景綠化,敞開式的地下商業空間,為高端商務人群提供立體而富有活力的交流空間。又比如濱江城開中心,有1.8萬平方米的獨棟庭院辦公與20萬平方米超甲寫字樓,滿足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商務需求。
其次是業態復合。倡導健康、有品質、有品位的工作與生活方式,依托西岸傳媒港劇院劇場群、美術館大道藝術場館群,集聚環球文化、藝術、娛樂、休閑、創意等元素,布局運動時尚、品質餐飲、文化體驗、親子互動等多元復合業態,打造高端商務人群和創新創意時尚人群集聚的24小時活力宜業宜憩生態圈。
再次是管理集約。比如西岸傳媒港得益于地下空間整體開發,使地下車庫實現整體互聯互通、車位共享(共有5200個車位),同時建設了雨水收集回用系統、區域能源中心以及地下綜合管廊,實現交通、雨水、能源、管線管理的集約化。
《新民周刊》:徐匯濱江的更新升級,如何更具親和力,讓普通人更有獲得感?
方世忠:過去,市民對濱江感受度不高,主要原因是封閉,市民無法踏足。從世博會開始,徐匯濱江回歸濱水岸線的公共屬性,堅持“大開放”而不是“大開發”。我們采用了獨具特點的“上海Corniche”公共空間規劃方案,以濱江沿線龍騰大道為核心打造一條最“透氣”的浦江岸線,讓全體公眾都能享受濱水地區。
2016年,上海市委提出到2017 年底黃浦江兩岸(楊浦大橋-徐浦大橋)45 公里岸線和沿江公共空間貫通開放,徐匯段涉及貫通工程岸線8.4公里,包括8.4 公里沿江林蔭大道,5 座景觀橋梁,80 公頃公共開放空間,10 萬平方米親水平臺,3 萬平方米配套建筑,9 公里透水瀝青跑步道等。
我們將延續“上海CORNICHE”的獨特理念,凸顯沿江空間及岸線的連續性、開放性、通透性和系統性,在2017年底前全面建成開放,把“望得見江、觸得到綠、品得到歷史、享得到文化”的美麗水岸還給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