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對《當代黨員》很陌生,只聞其名,未見其“刊”。
2014年,在《重慶日報》掛職學習期間,一位資深記者對我說:“經常看看《當代黨員》,里面的稿子寫得很好,多看多學,一定對提高業務水平有幫助?!?/p>
這是我對《當代黨員》的第一印象,高、大、上。
后來,待我翻看其中內容后,便立即萌生了好感,但也產生了“代溝”?!懂敶h員》稿子質量很高,半路出家成為區縣報記者的我,自知業務不精,只能景仰、崇拜、學習,從未奢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功投稿。
這樣的想法一直持續到2015年7月1日。
在黨的生日這天,我與《當代黨員》一位編輯老師成了QQ好友,并接到一個任務:采寫一篇關于武隆大扶貧格局探索的通訊,3000字左右,稿件以講故事為主,用故事串起經驗做法。
思路明確、要求很細,《當代黨員》很貼心、細致。但我心里卻沒有底,我能寫好嗎?
丑媳婦總要見公婆。7月8日,我按時交稿完成了任務。
第一次與《當代黨員》打交道,就這樣以喜憂參半的結尾收場。喜的是,我投稿成功;憂的是,刊發出來的稿子《大扶貧格局的武隆圖譜》,如一面鏡子,照出了自己的差距。
俗話說,勤能補拙。在后來的工作中,我主動拉近自己與《當代黨員》的距離。每次辦公室發來的《當代黨員》,我都認真看、仔細學,并且把每本雜志都收藏起來。每當寫稿“卡殼”時,我就翻出《當代黨員》看看,找點靈感。
2016年的7月1日,又一個黨的生日,我再次“偶遇”《當代黨員》一位編輯老師,并成了QQ好友和微信朋友。在隨后的2017年1月,又接到了這位編輯老師提出的一個關于黨建扶貧的采訪“指令”,要求是一如既往的主題明確、思路清晰。
然而,當時的我心里卻沒有底,圍繞哪些方面進行采訪?如何才能體現主題?口頭雖然答應,但內心卻是茫然的。
采訪之后,我沒有立馬動筆,而是反復翻看《當代黨員》類似的稿件,認真學習揣摩。
一周后,稿件上交,得到了這樣的回復:“這一看就是熟悉《當代黨員》的人寫的,完全符合《當代黨員》的風格?!?/p>
2017年2月,《武?。骸氨啤背鰜淼拿撠毬贰房l了。拿到刊物后,一種成就感和獲得感油然而生。
我深知,是《當代黨員》帶領我成長,督促我進步??l的稿子背后,離不開《當代黨員》編輯亦師亦友的引導和支持。
好東西是要分享的。還在2017年春節放假時,我就把自己從2015年以來收藏的每一期《當代黨員》全部奉獻給了幾位新記者,建議他們認真學習、揣摩《當代黨員》的寫法,并收藏其中的范文。
而今,記者部辦公室的學習園地中,《當代黨員》已成為大家的搶手貨,每當工作中碰到需要采訪黨建、人物等題材的稿件,大家都會翻翻《當代黨員》,認真學習揣摩,然后再下筆。
我相信,我與《當代黨員》的美好緣分將相伴自己終生,不離不棄。
(重慶武隆報社 王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