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俠
【摘 要】互聯網時代,網絡的沖擊使報紙的新聞傳播功能有所減弱。如何把晚報周刊辦得有聲有色,首先編輯心里要時刻裝著讀者,把握讀者的興趣和愛好。其次,題材選取要地域化,思想情趣多樣化,視角文風多元化,把周刊辦得大眾一些,接地氣一些。
【關鍵詞】周刊;讀者;地域化
記得有人這樣比喻:記者好比是一個飯店的采買,每天跑遍各個角落,把最鮮活的原材料購買回來;編輯則好比是飯店的廚師,把采買回來的素材經過精心加工、去粗存精后,加以油鹽醬醋烹制出一道道適合各類讀者口味的文化大餐。
作為潁州晚報《嗨阜陽》周刊的編輯,如何更好地服務讀者,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開辟新思維,在相親欄目上做文章
社會上一些婚介不規范操作、婚托騙婚事件屢屢發生,怎樣才能讓眾多單身男女放心脫單,《嗨阜陽》周刊在2000年開辦相親欄目“約會吧”信息平臺,常年發布個人征婚信息,筆者作為該版編輯,就要對每一位報名嘉賓有深入了解,容不得一絲馬虎。既保證每個嘉賓的真實性,也充分掌握相親嘉賓的需求。
在平時的接待工作中,筆者一般會先確定一位男性或女性為相親對象,然后從龐大的報名資料庫中,篩選多個條件相配的對象,通過多輪溝通,組織男女一對一約會相親。還有重點的和他們進行適時交流,以了解進展。這種量身定做的個人化服務,使得“約會吧”欄目相當火爆。
另外,為了解決單身男女在尋找配偶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該版陸續推出了“王姐戀愛堂”對他們進行指導和心理疏導,也讓讀者對這個欄目有一定的了解,達到真心實意地為百姓服務的目的。
二、貼近生活,讓更多的好鄰居傳播正能量
鄰居和親戚哪個更重要?兩者似乎并沒有什么可比性:親戚是家庭關系的延伸,是一條無法擰斷的繩子;鄰居是共用一個小區出入口、一扇防盜門、一條樓梯,搬家了,彼此間的聯系可能也就不復存在。
怎么打破這種局面,作為媒體責無旁貸,所以從去年至今,《嗨阜陽》推出了“好鄰居”系列報道,來講述鄰里間的感人故事。如:“要搬家了,街坊四鄰舍不得趙芳杰” ,講述了62歲大媽趙芳杰和周圍鄰居們的生活點點滴滴。平日里,退休的趙芳杰閑不住,社區里出了新文件、新通知,她總是不遺余力地宣傳;鄰居有急事來不及接孩子放學,他們拜托趙芳杰去接……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互幫互助,“好鄰居”、“好友鄰”結識的方式也“與時俱進”。他們可能以前素不相識,后來通過小區的QQ群、微信“邂逅”,再發展到線下真實生活中成為志同道合的鄰居,之后他們一起相約去參加活動。如去年8月21日的“指鍵上的‘熟人”,海亮御府的業主們建群的初衷是討論小區事務,卻意外地增進了業主之間的親密度。文章見報后,引起不少讀者反饋,認為海亮御府的業主們的交流方式值得在各個小區推廣,因為小區QQ群的建立,不僅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還讓他們找到幼時大雜院的感覺。
其實,好鄰居不單單是住在一起,他還有其他的名字,例如閨蜜、隊友、山友、票友、藏友、文友、博友、詩友、琴友、墨友、網友、牌友、球友、驢友……在版面上,他們的名字一一出現,讓更多的好鄰居傳播正能量。
三、“味在眼前”,美食走進大街小巷
語言詼諧、優美,力求打造輕松、休閑、活潑的飲食風格,能給讀者“味在眼前”的感覺。
目前,阜陽已匯集了全國各地的美食餐飲小吃等,相應的規模大小不一的酒店也遍布大街小巷,如何讓讀者在有限的版面上了解到更多的美味,我們選擇每期以一個主題為線索,將分散的美食集合起來推薦給讀者。或以面系為線索,如“一碗格拉條里,有阜陽人的性格”——重點推出的是各家格拉條店不同風味;或以小吃為主,如“百變饃饃君,咋變都好吃”——重點推出阜陽頗具特色的小店;或以菜系為主,如“這些鹵菜好吃得想哭”——把街巷的小吃攤點一網打盡……,每期專題都精心策劃、組稿,靈活安排。
美食強調親民,就必須增強與讀者的互動。自美食版開辦以來,“吃貨”們踴躍提供線索,我們也聯合商家進行禮品回贈,還推出了“你吃飯,我買單”活動,既拉近了報紙與群眾的距離,也讓群眾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了解了我們的報紙,增強了對報紙的依賴度。
四、淡墨阜陽,為讀者“泡一壺好茶”
當下城鎮化的進程中,沒有幾座老城不在舊貌換新顏之中。阜陽在彈指一揮的三十年間,南關、東關、西關物換星移。目前,阜城之根之源的“老北關”動遷在即,不知牽動阜城多少“老門老戶”男女老少的思古思鄉情懷。如果說墨分五色,人有七情,那么,從小在北關喝泉河甜水,走青石條街長大,正值壯年的本土書畫家儲洪剛,則比他人更多了一份“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之感,更多了一種強烈的留住老北關,留住阜陽人文歷史的沖動、激情和韌性。一幅幅“北關印象”、“淡墨阜陽”配合文字,一一刊登在報紙上。
例如2013年11月20日的“再探清貢院”報道,它不僅讓讀者知道,阜陽有座建于乾隆年間,用于選拔人才的貢院,貢院曾是阜陽歷史上文化中心,也是舊時代各時期阜陽高等學府所在地,可謂是阜陽古代文脈之源、人才聚集之地。這說明那時的阜陽人就懂得“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這樣重教育的好傳統,應給現代阜陽人以深刻啟示。
五、全民拍客,讓鏡頭走進生活各個角落
近幾年,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手機拍攝功能趨近于專業相機。加之微博、微信等即時性社交網絡平臺的出現,手持具有拍攝功能手機的人,都成了拍客。可以說,幾乎每個人都有機會在社交平臺上展示自己的攝影“大作”,全民攝影的時代隨之到來。
客觀地說,這些發表在微博、微信上的攝影作品,很多屬于自娛自樂型的拍攝,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構圖講究、意境優美、內涵豐富的優秀作品。正是看到了拍客們想展示自我的這種需求,拍客圈版應運而生。
在潁州晚報拍客圈版上發表的作品,既有反映社會民生和市井百態的“民生鏡像”,也有直面城市不文明現象的“帶刺圖文”;既有反映各個系統、各條戰線職工風采的“紀實攝影”,也有展示個人雅趣的“精致小品”;既有拍攝花鳥魚蟲的“逍遙之作”,也有聚焦人文歷史的“內涵力作”;當然,也不乏拍客們游山玩水過程中拍攝的“風景大片”……凡此種種,綜合起來也是蔚為大觀,組成了一幅幅定格精彩生活的畫卷。
六、主動策劃,在“勤”字上做文章
研究讀者才能了解讀者,貼近讀者才能贏得讀者。
深呼吸版塊是民生版的補充,一些新聞熱點和重要事件,在新聞版已經進行報道之后,在這里則可以在廣度、深度和多角度上進一步挖掘。如在每年的二月份,正值藝考高峰,推出“藝考,獨木橋上的圓舞曲”,請知名教師介紹應考知識,過來人點評給出合理化建議。
跟著熱點做策劃,不僅能開拓新聞視點,還能加強新聞熱點的傳播效果。2014 年7月17日晚,珀斯中國電影節在西澳州立圖書館開幕,放映了8部中國經典影片,《鋼的琴》便是其中之一。電影講述了一位買不起鋼琴的下崗父親為實現女兒的音樂夢想,通過工友的幫助用鋼鐵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聯系現實,我們阜陽也有他們的影子,他們在企業改制大潮中下崗了,但他們沒有被失業打倒,用雙手為自己打開了另一扇門,他們把下崗作為新起點,重生的起點……稿件“《鋼的琴》演奏的樂章”,勾起不少人的共鳴,勾起不少人的回憶。
河南衛視《梨園春》,唱響海內外,阜陽的戲曲有哪些?稿件“戲語文重拾那些經典韻味”本著真實還原阜陽戲曲背后的感人故事,以及嗨子戲、清音戲、潁上花鼓燈等。
每逢節假日,傳統策劃少不了。臨近新年,推出“歡歡喜喜過大年”,從找年味、憶春晚、算算帳三個方面來回顧一年的生活細節;三八婦女節,“那一抹大辮子的風情”講述那個時代剪不掉的回憶……
總之,周刊版面要貼近生活,就要求我們打破一成不變的編輯格局,跟上生活變化的新節奏,傳遞生活的新信息,只有這樣做,才能把我們的版面辦得入情入理,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作者:潁州晚報周刊編輯)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