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佩先
【摘 要】農業科學技術傳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全國各地電臺電視臺等媒體開辦了眾多的農業科技傳播類節目,為農業科技發展和涉農政策傳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農業科技傳播與其他對象類節目也有不同之處,如不注意研究這些問題,就會對傳播效果產生負面影響。本文以從業者的角度闡述了一名專業主持人做好農業科普類節目的方法,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技傳播;廣播節目;主持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2004年至2016年,我國連續十三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三農”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重中之重”的地位。農業科學技術傳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全國各地電臺電視臺開辦了眾多的農業科技傳播類節目,筆者有幸成為其中一份子,主持農業科普類節目十二年之久,現結合過往經歷,談談如何做好廣播農業科普類節目的主持工作,以供同行參考。
一、主持人的基本素質
廣播農業科普類節目主持人應該具備主持人的基本素質。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素質、業務能力素質和精神層面素質等方面。思想政治素質是一個社會人的思想根基,也是新聞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主持人是代表媒體說話,也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因此,主持人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
業務素質是一名主持人從事本職工作應該具備的技能和素養,它是塑造主持人形象的基礎。包括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較好的臨場應變能力等。這些也是一名合格主持人所應具備的基本業務素質。
精神層面素質,主要指的是主持人作為社會人的屬性,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只有三觀正確的人才可能做好媒體宣傳工作。只有熱愛生活、熱愛廣播事業,才能用心而不是敷衍地履行工作職責,對事業執著的追求,更有助于主持人樹立良好的形象。
二、農業科普類節目特征
農業科普類節目是廣播電視對象類節目中的一個特殊的類型,其具有以下特征。
(一)內容相對枯燥
農業科普類節目對象性極強,為了達到傳播效果,難免出現大量專業知識和專業詞匯,非專業人員或非此領域的人員通常不會關注。舉個例子,大宗作物中的水稻、小麥等的病蟲害名稱和藥劑有效成分,如稻曲病、條紋葉枯病等,這些是農業科普類節目中不可回避或省略的專業詞匯。
(二)特定的受眾群體
農業科普類節目的受眾主要是一線農民、農場主、農業技術人員和其他涉農專業人員,而其中以農民聽眾為主體。農民聽眾的整體文化水平參差不齊,以中老年聽眾為主。
(三)注重實用技術
這類節目的受眾群體決定了農業科普傳播要實打實的進行技術推廣,比如種植、養殖技術等,不能泛泛而談。
(四)節目講究時效性
農業科普類節目的時效性與普通新聞節目的時效性不完全相同。通常情況下,農業生產是有條不紊進行的,但是農業生產和外界環境的關系緊密,光照、溫度、濕度等,比如水稻育種時就要密切關注天氣情況,水稻種子下種后的第二天最好是晴天,否則出芽率會降低,甚至育苗失敗。水稻、小麥等多種病害與降水密切相關,比如水稻和小麥抽穗揚花期間如遇降水,則必須在降雨前幾小時就要把對路藥劑施下去,否則就會出現病蟲害,導致減產。
(五)更好的服務態度
對象類節目是專門針對特定群體開辦的節目,節目要把黨的政策宣傳解讀到位,同時帶給受眾特定的知識和信息。涉農聽眾的特殊性要求節目能俯下身走進農民的生產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辦出農民聽眾需要的節目,才能達到應有的宣傳效果。
三、農業科普類節目對主持人的要求
農業科普類節目主持人應具備一名主持人的基本素質,還應具有涉農領域的基本知識儲備和素質,否則就難以勝任農業科普類節目的主持工作。這里往往會出現誤區,認為只要對農業知識有部分了解,主持人的播音主持業務工作可以淡化甚至削弱;或者認為主持這類節目的主持人只要播音主持業務過硬,對農業基本知識缺乏了解也可以勝任主持,這些認識都是有失偏頗的。
農業科普類節目面向“三農”領域,定向播出并具有針對性。節目面對的人群天南地北,生活方式迥然,因此,以普通話為基本語言的播音主持顯得尤為重要。
舉例來說,南方地區對水稻種植比較熟悉,而對旱作物的小麥種植不是很了解。安徽從實施小麥高產攻關項目以來,本來在北方地區種植的小麥逐漸擴種至南方地區,這打破了傳統的種植習慣。南方地區的聽眾對于小麥的種植缺乏了解,這就要對種植這一作物的相關知識加以學習。這里涉及不少專業術語,比如分蘗、高中低筋等,如果表述不清楚南方地區的聽眾就會聽不明白。所以一名合格的農業科普類節目主持人就必須在吐字發聲等基本功上下功夫。
(一)語言要通俗易懂、簡單明了
現在農業生產一線人員文化程度總體不高,所以我們的語言應該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甚至有意重復以便于他們作記錄和加深印象。同時,要采用拉家常的播報方式向他們傳遞信息,拉近同聽眾的距離,增強公信力。比如,農藥產品根據相關規范,標示使用方法用的單位是“公頃”。對于普通農民來說,對這個概念不熟悉,主持人就要介紹科學規范的使用方法,還要結合實際告訴聽眾每畝田具體使用多少克或多少毫升,讓不識字的聽眾也能聽明白。 (二)做“三農”問題的專家
熟悉“三農”,不能紙上談兵。這是做好農業科普類宣傳所應該具備的專業素質,這里包含的內容相當廣泛,比如農民的語言文化、生活方式、農業發展、涉農政策、農業技術等等。
有人曾天真的認為背些農業技術的條條框框就可以照本宣科,這是對“三農”缺乏最起碼的敬重。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其內里是錯綜復雜和有機統一的,不是循規蹈矩的知識堆砌。所以,此類節目主持人要深入“三農”一線,去感受生活,去參加勞動,去實際操作,要俯下身深入農民生活中去向他們學習,而不是聽幾位專家講座、看幾本農業科普書籍就能解決的。
幾年前政府部門提出秸稈禁燒,還重點推介了某家秸稈回收公司,說是為農民解難。不少“專家”和政府部門部分人士在媒體上對此唱贊歌。作為農業類節目主持人的筆者對此并不樂觀。首先,一家公司沒有能力收購某個縣所產生的大量秸稈,更不用說全省了。價格每斤0.1元,連運費都不夠,農民朋友在搶抓播種的情況下會把秸稈送去銷售嗎?顯然不可能。其二,在讓秸稈還田或者快速腐熟秸稈的配套技術研發出來之前,秸稈禁燒只能是“某一時禁燒”,而非長久之計。在此情況下,筆者在節目中請來了省農委農機部門官員和專家來探討這個問題,讓他們了解農民的心聲和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這期節目促使相關部門制定了政策,規定收割機下田必須配套秸稈粉碎機械。這個問題的提出,來自于主持人對于農業生產實際情況的熟悉。而提出的解決辦法,更是主持人對“三農”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體現。
(三)良好的臨場應變和駕馭能力
農業是一門大的學科,牽涉的范圍廣,問題跨度大,農民聽眾好不容易找到機會同專家或者主持人交流,會一股腦兒的把想到的問題盡可能多的提出來,囿于文化程度,他們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問題看法都可能讓主持人不好把控節目,這對主持人的臨場應變能力和駕馭節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應有鮮明的主持風格
幽默風趣、沉穩輕快等風格都能為節目增色許多。農業知識本身比較專業,對象性強,聽時間長了容易給人沉悶和枯燥的感覺,所以主持人要輕松駕馭節目,簡潔明快地帶領聽眾在愉快和不知不覺中學到技能、獲得信息。
(五)用真誠的態度對待聽眾
這并不是說其他主持人不需要真誠,而是農業科普節目主持人在這方面應該做得更好。主持人不是演員,不需要去表演,而是要有發自內心的真誠態度和對聽眾的“愛”。只有這樣,聽眾才能信服,才能把冷冰冰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傳播變成熱乎乎的有用信息,農民才能夠接受,農業科技傳播的效果才能更好。
主持人和聽眾是平等的。如果主持人高高在上,說話拿腔拿調,農民聽眾和主持人的距離就越來越遠;或者嗲里嗲氣,不好好說話,這也是農民聽眾大多不喜歡的。凡此種種是達不到好的傳播效果的。所以,以真誠的態度、真心為農民服務,才能贏得聽眾的信任。
還有,要了解和利用廣播媒體的特質。廣播媒體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聲音稍縱即逝。所以對于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聽眾,我們需要用真誠的態度,方能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應該說,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農業科普類節目的主持人,所應具備的素質遠不止以上幾個方面,還有待于我們不斷總結。■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