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陵
【摘 要】在全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臺只有不斷挖掘自身優勢,主動整合新媒體,探索新的時代下受眾所需求的內容產品,才能突破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迎來新的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全媒體環境;社交媒體;電臺;節目創新
全媒體就是綜合利用各種形式的表達渠道,比如說文本、地圖、聲音、光、電等等,它的特點是能夠全面、立體的顯示出需要傳播的內容,它不僅包括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它同時還包括了手機和其他新媒體等通訊工具,這些表現方式幾乎滿足了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受眾對接受信息的選擇和要求,這是傳播技術劃時代的飛躍,以往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用戶能夠如此及時,如此多角度的獲取聽覺和視覺信息。
在這樣的傳播環境下,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夠不被淘汰。本文從全媒體傳播的特點,傳統的廣播節目類型的創新,以及社交媒體風格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全媒體傳播形式的特點
(一)全方位的溝通模式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的“觀眾”的概念被另外一個概念取代,那就是“用戶”。用戶們已經不滿足傳統的媒體單向傳播的手段,而是希望自己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雙向互動傳播允許用戶選擇他們最喜歡的節目,同時還可以在任何時候與傳播現場實時互動。
(二)傳播渠道的多元化
在傳統媒體中,內容生產以及選題策劃的過程過于單一,每家電臺電視臺或者報紙,都擁有自己的節目團隊。而在全媒體環境下,聽眾,觀眾也成為信息的提供者。在這個時代已不是只有專業的記者才能掌握最新的消息。每一個公民都有發布信息的渠道,這意味著更及時的信息流,以及更廣泛更開放的觀點可以共享。如今已經有一些資深的媒體人開始在自媒體平臺上制作自己的脫口秀節目了。
(三)傳播形式的多樣化
全媒體環境下,媒體的溝通渠道更加的多元化,促使媒體的傳播形式也日益多樣化。傳統媒體除了要生產制作原創節目之外,還需要通過各種編輯手段,來積極整合內容,傳播屬于自己的觀點,將其發布在新媒體上,這樣通過多媒體的傳播,最終形成最佳的傳播效果。
二、傳統電臺節目類型的創新
近年來,我國廣播電臺正在不斷研發新的節目樣式,并且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鑒與分享。這些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短小精悍的內容
時下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趨于碎片化,因此,廣播欄目的創新應該著力于通過碎片化的形式來處理一個個小切點的內容。并且以輕松愉快,具有伴隨性的節目基調來吸引聽眾,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二)依托全媒體開發時尚音樂節目
近年來,音樂頻率在各個主要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獲得很大的發展,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獲得雙豐收。比如上海文廣的“動感101”,這家電臺的成功之處就在于精準的用戶定位和優質的用戶服務。
該電臺用戶的年齡定位于15-34歲的青年受眾,在節目內容設置中,迎合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共同興趣點,拋出一個話題就能引起相當強烈的群體共振,這使得這家電臺迅速在80、90后這樣一群思維活躍的年輕用戶中傳播開來。
其中“音樂早餐”,是由兩位主持人搭檔合作的一檔早間廣播節目,主持人曉君、小暢用非常有趣的風格來打造“音樂早餐”,他們了解流行音樂趨勢,這檔節目經過多年的市場考驗,在追求時尚的用戶群體中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此外,代表了更年輕更時尚的廣播頻率,其專業的音樂活動策劃也為他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他們成功舉辦的“東方音樂頒獎典禮”以及其他活動,為這個頻率帶來近1000萬元的廣告收入。同時,這家電臺還利用活躍的年輕用戶創建“動態101”音樂會成員,這是電臺的粉絲經濟,只要成為會員,就可以享受和明星互動并參與聽友會的機會,這些舉措吸引了高忠誠度的聽眾。
三、廣播節目的創新舉措
根據最新統計,微博、微信平臺用戶已經達到6億,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社交媒體擁有自發傳播的特點,具有極高的傳播率和高參與的性質,廣播媒體需要“量身定做”微博平臺或其他能夠與用戶互動的手段。
(一)做精品節目,提高品牌效應
精品節目的回歸是今后廣播電視節目的一個發展趨勢,這是互聯網時代的要求。今天,我們收聽央廣的“中國之聲”、“經濟之聲”,能感覺到這兩個頻率沒有拉拉雜雜的拼盤式的內容拼接,沒有水詞泛濫,只有清清爽爽、利利落落的信息傳遞,因為快節奏的生活下,人們需要的是輕松有趣的娛樂伴隨,鮮活豐富的資訊服務,觀點獨到的新聞評論,以及能釋放壓力的情感撫慰。其實這些內容都是現在廣播所做的,但未來的廣播節目想要擁有更高的收聽率,只能是靠精良的包裝以及精致的內容取勝。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海陽現場秀”,這檔節目是由很多個五分鐘的內容集合成一個小時的節目,同步上傳到蜻蜓、荔枝、喜馬拉雅等應用程序,主持人幽默的語言風格,再加上聽眾熟悉的與節目主題相關的歌曲,詼諧有趣,讓聽眾不由地哈哈大笑。該節目僅僅在喜馬拉雅這個APP上就有31000名粉絲。
可以這樣說,時下傳統意義上的廣播行政區劃覆蓋已經不復存在,廣播將從媒體人主導式的線性傳播轉為聽眾主選式的倉儲式傳播。不再是我播什么你聽什么,而是你想聽什么就可以聽到什么。在浩如煙海的廣播節目中,如何讓節目被聽眾鎖定?答案只能是做精品節目。
(二)以優質的內容做支撐
從古到今,聽故事這個喜好是人們恒久不變的,而“關注人的故事”是如今受眾最買帳的節目。能不能講好故事,將成為評價節目團隊的一個重要指標。廣播媒體無法做到幾十個人的團隊來打造一個節目,但是我們可以把要服務的內容用故事的形式包裝起來,這樣,聽眾才有興趣聽下去。2013年中國第一個社交媒體的微劇比賽值得一提,浙江交通廣播電臺是這場賽事的組織者,平均每一個故事5-6分鐘,用戶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感受到一個故事給自己心靈帶來的感動與愉悅,這也是新媒體環境下廣播人的創新舉措之一。
2013年底,中國之聲官網網絡平臺推出了一個“每天為你讀詩”的計劃,詩歌的魅力是永恒的,這檔短音頻節目制作細膩,不到三分鐘時間,不僅由著名的播音員亞昆,鳳凰衛視主持人陳魯豫以及其他各個頻率的知名主持人共同為聽眾朗讀詩歌,同時也有普通的詩歌愛好者參與,“為你讀詩”收聽量平均每天超過六萬次,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應。
另一個例子是2014年杭州廣播新聞頻率(FM89)在微信平臺上推出“杭州最好的老師評價”活動,文章里有參選老師美麗的生活照和先進事跡等等,參與這次活動的用戶數量達到65518人,參加投票的人的數量也超過20000用戶。
綜上所述,今天我們所經歷的,是一個由傳統廣播媒體向未來無覆蓋邊界的媒體轉型過渡的時期,只有面對不同需要的聽眾做出精準的定位,以及真正意義上的窄播,才能讓我們被未來的受眾所接受,才可能在數以億計的全國廣播受眾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高咸勤.全媒體語境下電臺音樂節目的困境與出路——以福州電臺音樂頻道節目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4(24).
[2]李艷.全媒體傳播形態下電臺節目的創新探索[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3).
[3]曾軍輝.電視媒體與微博融合傳播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
[4]常新月.全媒體時代下《中國之聲》的媒介融合路徑研究[D].蘭州大學,2015.
[5]黃旭,宋娟.全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與反思——以鳳凰衛視《全媒體全時空》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4(13).
[6]李寶玉.從中國之聲看中國內地新聞電臺的轉型與走向[D].西北大學,2011.
[7]周琳蓉.省級音樂電臺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1.
[8]張強,侯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全媒體背景下電臺節目的創新[J].中國傳媒科技,2012(8).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