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
如果說,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重慶參與打造聯通世界的“Y”字形大通道,奠定了重慶開放發展的基礎,那么,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和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運行,則開啟了重慶開放發展的“新引擎”。
目標正在成為現實
中新(重慶)項目是中國和新加坡繼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后的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正式啟動一年多以來,雙方緊扣金融、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四大合作領域,國家部委專門出臺的創新舉措或支持意見已達47條,內陸地區聯通世界的資金、物流、信息“梗阻”正在打通。
“這些創新政策在中西部領先,有的甚至是全國唯一?!敝行拢ㄖ貞c)項目管理局局長韓寶昌介紹,如重慶開展股權投資基金人民幣對外投資業務、企業赴新加坡發債、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創新改革試點,重慶機場向新加坡開放“第五航權”,雙方合作建設海底高速通信光纜等。
韓寶昌說,中新(重慶)項目開創了“重慶+國內外”“有形+無形”的新模式,其戰略考量不只在于促進重慶的發展,還在于增強輻射力,增強體制機制的可復制性?!半p方既在重慶建設產業園區,吸納新加坡投資項目,還將開展大量無形的合作,合力打造一張以重慶為運營中心的‘互聯互通網絡。雙方的合作可以在中西部任何地方展開”。
目前,中新重慶項目實現物流和融資成本“雙降”的目標正在成為現實:
一是物流成本方面,國際多式聯運體系已現雛形,貨單、載具等制度規則已開始統一,開始實現多式聯運“硬件上的無縫連接,軟件上的規則統一”;二是融資成本方面,雙方多樣化的跨境投融資渠道已逐步建成。企業在新加坡發債或貸款已達32.2億美元,為企業節約融資成本1.52億元。
創造更大創新空間
與此同時,今年4月1日正式掛牌運營的重慶自貿試驗區,則將創造更大的制度創新空間,進一步激發重慶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接點的作用。
重慶市商務委副主任、重慶自貿試驗區辦公室主任李謙說,當前以“渝新歐”為代表的陸上國際貿易規則仍有待完善。如鐵路運單無法融資押匯、鐵路載具標準空白等?!白再Q試驗區將創造出更大的制度創新空間,正是構建陸上貿易規則的絕佳契機”。
“前兩批自貿試驗區的53條成功經驗,重慶自貿試驗區已復制了49條?!崩钪t說,其中包括負面清單、事中事后監管、一顆印章管審批、放寬外資準入門檻等,將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和要素成本,尤其是營商方面的要素成本。重慶將借此成為投資的“成本洼地”。
“目前,重慶已形成‘四區疊加格局,釋放巨大開放紅利。”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說,國家此前在重慶設立的兩江新區、自主創新示范區,以及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核心區,均與自貿試驗區的范圍大部分重合,且前三者已在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探索。
例如,重慶自貿試驗區與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的區域范圍大部分重合。后者前期的探索,如多式聯運規則、跨境投融資政策等將直接成為自貿試驗區的組成部分。其暫未實現的創新探索,則將依托自貿試驗區得以實現。
(摘自《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