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潤峰
對于已到中年的人來說,要懂得生命和生活的意義,就需要體驗自己的內心。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這句話來自瑞士心理學家榮格1913年的著作《精神分析理論》。榮格在書中提到,人在不同的年齡段經歷不一樣,遇到的心理問題也不同。總的來說,人的一生有4個心理發展階段。童年期(從出生到青春期),這個時候的孩子還主要依賴成人,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但不完整;青年期(青春期到40歲),這是“心靈誕生”的時期,人們在事業、婚姻、生活種種選擇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使自己與外部現實世界保持一致,形成穩定人格;中年期(40歲到老年期),中年人看似事業有成、家庭穩固,但內心暗藏矛盾和危機;老年期,這時的老人和兒童很像,喜歡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追憶往事、思考人生,懼怕死亡。
4個階段中,榮格最關注中年期。他發現,許多中年人雖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扎下根基、取得成就,但他們感到人生失去意義,心靈變得空虛而出現“中年心理危機”。榮格認為,這是中年人在獲得外部目標后出現了“心靈真空”,要填補這個空洞,就需要新的人生價值,其關鍵在于把心理能量從外部轉向內部,體驗自己的內心,尋找、挖掘新的生命和生活意義。
體察內心,首先要承認自己外部的變化。體力的衰退、青春的消逝、理想的黯淡,這些可能是人到中年必然經歷的,太過在意逝去之物會讓人深陷失落感和無助感。擁抱這些改變,明白“這就是人生必然”,內心才會釋懷,才能開始思考“除去外在,我還有什么”的問題。內心的豐富直接影響自我價值和意義感。榮格認為,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冥想和沉思,重新認真審視內在的自己,個性、喜好、人際等,發現真正的自我;另一方面,通過文化活動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閱讀、行走、學習新知識、結交新朋友……心理豐富的人不會在生活上停滯不前,而前進的人就能順利化解中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