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祖春+丁敬雯
2016年11月,省委書記李強在中共江蘇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三次黨代會所做《聚力創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報告,成為指導江蘇“十三五”發展的綱領性文件。2016年12月底,江蘇出臺了落實措施——《關于聚焦富民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33條”)。本文聚焦富民重大焦點問題,從深層次分析居民收入薄弱環節和潛力所在,并對“33條”提出補充建議。
一、江蘇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水平協調化的問題
“富民”既可以是窄口徑增加居民的收入,也可以是寬口徑讓老百姓過上美好生活,即“七個更”。江蘇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無論是從總量看還是從近些年的增長速度看,都位于全國前列。但江蘇的問題是:與較高的人均GDP相比,江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得偏低,正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所言“現在我省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夠相稱”。江蘇居民還不夠富裕的根本原因在于GDP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比值過低。江蘇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2013—2015年分別為33.2%、33.2%、33.6%,三年間保持微弱的增長。但從全國來說,2015年全國平均水平為43.9%,浙江為45.8%,廣東為41.3%,江蘇明顯比重過低。以2015年為例,江蘇人均GDP為87995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539元,分別位列全國第四、第五位,而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之比為33.6%,則居全國倒數第二位,僅高于內蒙古的31%。與浙江有較大差距,詳見表1。同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達省份,二者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也反映了兩地的富裕程度。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比值過低,一直是外界詬病江蘇經濟發展成果的一個重要說詞。
GDP收入法中的勞動者報酬占比較低。富民問題的表現是增加居民收入(財富),也就是常說“百姓富”的問題,其實質是全社會資源的再配置。從國民經濟實現的收入形態來看,GDP=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居民收入水平主要對應勞動者報酬(包含個體工商戶的業務收入)。政府的財政收入則包括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余的一部分(包括國有企業的上交利潤、國有股分紅、合資聯營企業分配利潤、企業所得稅等)。企業收入則對應營業盈余的主體部分。固定資產折舊則是保證企業正常運轉和持續發展所支付的剛性支出。2000—2015年的數據顯示,2000年、2001年為勞動者報酬占比最高峰,達到45.8%;2007年為37.2%,為最低谷值;2011—2015年間,從41.8%平穩爬升至44.4%。2015年浙江的勞動者報酬占比為48%,廣東為49.1%,均高于江蘇,西方發達國家這一比重通常高于50%。
江蘇居民收入質量低有著深層次原因。江蘇居民收入質量低,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稱,主要與經濟結構、民營經濟發展深度及城市化進程三大因素有關。
江蘇外向型經濟、資本密集型工業經濟主導發展。該特征是造成江蘇GDP水平高、居民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外向型經濟,尤其是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料加工貿易,原料、市場兩頭在外,能做大GDP規模,但技術、市場的外溢性很小,我們只是掙了加工費這一塊,在整個價值鏈中占比很小,外向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淪為“打工經濟”。資本密集型工業經濟,需要就業人員有限,勞動者報酬在企業價值中的占比也低。江蘇大型、資本密集型工業經濟規模較大,由于存在“燈下黑”效應,對民營經濟的促進拉動作用也有限。
民營經濟發展深度有待于進一步加深。2011—2015年,江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猛。2015年實現增加值47398.7億元,占GDP比重達67.6%,其中私營個體經濟占GDP比重為43.4%。2015年末全省工商部門登記的私營企業達182.2萬戶,當年新增39.4萬戶,注冊資本72965.4億元,比上年增長30.7%;私營企業平均注冊資本規模由2011年的302萬元增長至2015年的400萬元。與浙江民營經濟相比較,江蘇存在兩個方面的差距:一是私營及個體經濟就業人數在總勞動力的占比差距,2015年江蘇從業人員數2791.1萬人,占比60.95%,浙江分別為2417.6萬人、64.76%;二是平均私營企業就業人數規模差異,浙江高于江蘇,分別為13.1人/企業、11.5人/企業。在規模以上私有企業數與經營業績、人均工資收入方面,江蘇高于浙江。
江蘇個體戶總戶數從2011年的330.4萬增長至2015年的387.2萬戶。五年來,總數規模變化不大,但年度變化卻非常大。以2015年為例,年底較2014年凈增15.9萬戶,當年新增63.7萬戶,也就是說當年凈消亡47.8萬戶,幾乎占當年末總戶數的1/8。關于個體戶高凈消亡率有必要做進一步深入研究。
城市化進程相對滯后。城市化進程反映了一國或一個地區的發達程度,城市化率越高說明城市的承載率越高,經濟越發達,人民越富裕,反之則說明城市承載率較低,就業機會少,人民不太富裕。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城鎮化率為66.5%,高于同期全國水平的56.1%。無論是根據城市發展的三階段論還是六階段論,江蘇目前已經進入成熟的城市化社會,進入高度發展階段。問題是,2015年的城鎮人口統計中,江蘇城市、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分別為41.2%、25.3%。江蘇鎮規模通常不大,人口絕大多數不超過十萬人,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以及現代化水平方面與一般的城市有很大差距,這些鎮的承載能力低,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少,居民收入提高的途徑少,難以與真正的城市相提并論。
二、提高江蘇中低收入人群的人均收入水平問題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在于不斷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人均收入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建成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小康社會。分析好江蘇中低收入人群的結構特征,有利于找到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招”、“好招”,補足全省發展的“短板”。
工資性收入是城鄉中低收入人群的最主要收入來源。此處的中低收入人群涵蓋全省調查戶中的中低收入戶和低收入戶兩組戶別。按收入來源重要性來分,城鎮組居民家庭收入依次來源于工資性收入、轉移凈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對應的農村組則來自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轉移凈收入、財產凈收入,這也體現了后者有土地經營的生產特征。具體分類情況,詳見表2。可見,工資性收入是城鄉中低收入人群的最主要收入來源,不同的是城鎮對工資性收入依賴程度更強,超過63%,農村組則超過了44%。由此可以看出,增加工資性收入應成為中低收入群體的第一渠道,增加經營性凈收入是農村組的第二渠道,主要是來自二、三產業經營收入。轉移凈收入,對城鎮組而言,主要是養老金或離退休金、報銷醫療費;農村組則是外出從業人員寄回帶回收入及報銷醫療費??傮w而言,轉移性凈收入增長受政府政策制約性大。財產凈收入,主要來自利息凈收入、紅利收入,城鎮居民來源大部分是自有住房的折算凈租金,符合國際慣例,但城鎮居民沒有實在的獲得感。
城鄉中低收入人群主要分布在私營經濟單位。作為轉型經濟體的一個重要特征,我國存在私營與非私營“二元”工資結構。私有經濟單位的從業人員主要是由市場及國家政策決定,而非私有經濟單位的工資主要由國家政策決定。2015年江蘇年度統計調查結果顯示,江蘇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6196元,而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3689元。前者在幾乎所有細分行業都高于后者,在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兩者之比為2.86:1,差距最大。
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部集中在蘇北和蘇中地區?!笆濉睍r期,江蘇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部集中在蘇北和蘇中地區。省扶貧機構的信息顯示,以2015年農民人均收入6000元為標準,全省農村低收入人口總量共為2767764人,全部集中在蘇北、蘇中地區。其中,蘇北五市有2603618人,占總量的94.1%;蘇中三市有164146人,占總量的5.9%;省重點幫扶的蘇北地區12個縣(區)共有6000元以下農村低收入人口1439895人,占全省總數的52.0%,占蘇北地區總數的55.3%。
三、人口結構正在成為制約未來居民收入增長的大問題
中國經濟之所以保持長期的高速增長態勢,有一種觀點認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紅利所致,即年輕化的勞動力結構。江蘇是全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省份,截至2015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648.29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1.36%。江蘇的勞動適齡人口比重較全國平均水平加速下滑,老齡化加快發展,“十三五”時期勞動力結構短缺更為突出,必然對江蘇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而且老齡化的加快發展,必然拖累江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加重了未富先老的局面。
人力資本質量的提高要靠教育,有數據分析表明,教育數量是影響收入的重要變量,接受教育的數量越多,收入越高,它對收入的影響僅次于工作經驗。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雖然連年擴招,但整體質量還不高,而且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普及明顯滯后,都影響了人力資本質量的提高。未富先老和人力資本質量不高的事實,對江蘇未來的經濟發展構成了一定的挑戰。就江蘇的人力資本質量來說,根據統計局2015年11月1日零時的抽樣數據,江蘇全省人口受教育程度情況,大學及以上教育人口數量占全省6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16.4%,高中教育人口數量比重為18.1%,初中及以下教育人口數量比重為65.5%,接近2/3,江蘇人力資本質量還處于較低的水平。
四、完善富民政策的建議
“33條”主要舉措包括大力推進創業富民、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加快促進農村居民增收致富、實施重點群體激勵政策、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惠民水平等五個重要方面的內容。以優化創業環境、創業激勵、稅收優惠、金融貸款、財政激勵(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政府產業投資(引導)基金、薪酬激勵、資金管理、股權激勵、產業政策、土地政策等手段為具體抓手。本研究的補充建議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促進江蘇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水平協調發展舉措。要把聚焦富民作為抓發展促改革的工作導向,把富民增收與推動“雙創”、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調整優化收入分配政策更好結合起來,激發全社會增收致富動力活力。近期內,政府應著眼于增加生產性努力和增加分配性努力并重;中長期,戰略上主要應該著眼于增加生產性努力。
短期內可通過壓縮政府收入“口袋”來引致居民收入“口袋”擴張。居民收入、政府收入與企業收入三者是GDP的有機構成部分,居民收入規模擴張途徑有兩條:一是在GDP中占比不變的情況,通過做大GDP這一“蛋糕”規模,實現百姓富規模增長,這是一種“相對不變”的增長;二是擴大居民收入在GDP中占比水平,即便GDP規模不增長,也能實現居民收入規模增長,這是一種“相對變化”的增長。從國家政府政策導向來看,傾向于第二條路徑。在國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緩慢推進的大背景下,江蘇可通過壓縮政府行政開支,尤其是減少政府低效支出與浪費,節省財力用于解決民生問題,尤其是醫療、教育、公共服務問題,讓民眾的錢包不在以上重大開支方面癟下去,當然不是簡單福利分配,而是各級政府以公共財政直接支持普惠民生。以上是側重政府短期分配性努力,在GDP規模增速下降情況下,可有效引致居民收入“口袋”擴張,但受壓縮財力規模極限限制,此舉措不具有可持續性。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通過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改革,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端化,加快經濟結構升級。重點扶持《“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和《“互聯網+”江蘇行動計劃》確定的重點產業領域和技術環節。通過“一中心、一基地”建設,實現制造業攀升產業鏈中高端,提升產業盈利能力,形成價值鏈中高端的優勢產業集群,做大可分配“蛋糕”(是質的提升,而不僅是量的擴張)。支持有市場需求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企業)發展,解決就業問題。依托于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大力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與實體經濟相適應的虛擬經濟。積極擴大開放領域,提高吸收外資的水平,提升外資經濟的發展層次,讓江蘇企業積極“走出去”。
以“雙創”為抓手,促民營經濟大發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是江蘇發展的長期戰略,核心是企業家精神的培養。聚焦富民,必須全方位聚焦民營經濟,實現民有、民營、民享,藏富于民。把鼓勵創業擴大就業作為富民增收的主要抓手,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力實施“全民創業工程”,多元化培育創業主體,積極開展就業促進行動,實現創業與就業并舉,多管齊下增加百姓收入。
穩步提升城市化水平。根據《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2014—2020年)》持續推動江蘇城市化進程,針對城市和鄉鎮采取不同的建設策略。增強沿江的大城市群一體化進程及產業發展的輻射能級,增大蘇中、蘇北中型城市密度,重點發展新沂、沭陽、阜寧、興化等中型城市。對于有條件轉移到城市的農村人口,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包括教育、醫療衛生計生服務、社會保障體系和住房保障等,享受與城市市民一樣的待遇,有序推進市民化。加強中心鎮的建設,加快產業發展,積極開發適合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崗位,拓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空間;完善中心鎮的基礎設施,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高鄉鎮的承載能力,加大對農民的吸引力。
讓農民富起來,首先要減少農民,城鎮化可以創造農民非農就業的機會。積極引導農民非農就業,加強對其職業培訓,提高其人力資本水平;鼓勵農民創業,利用市場機會,提高其收入;引導農民進城,通過參與城市復雜的勞動分工提高收入;鼓勵有條件的農民跟隨子女進城,更深入地參與家庭內部分工,提高整個微觀家庭的效率,從而提高家庭人均收入。
提高江蘇中低收入人群人均收入的舉措。突出低收入群體中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的富民增收問題,落實和不斷創新激發該群體活力舉措,突出抓好增加該人群就業機會,規范私營經濟單位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加大重點片區集中幫扶力度,加快農村低收入人口脫貧步伐。
增加城鄉中低收入人群就業機會。工資性收入是城鄉中低收入人群的最主要收入來源。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增加城鄉中低收入人群就業機會。完善平臺經濟、分享經濟等新經濟形態的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等制度,規范勞動合同簽訂,明確各自權責利關系。開展失業、分流職工再就業幫扶行動,采取重新就業、內部退養、內部分流、轉崗就業和托底安置等渠道,妥善安置分流職工,落實對吸納分流職工的企業的相關稅費獎勵措施。增加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就業機會與渠道,通過參加工作增收脫困。
規范私營經濟單位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私營經濟單位職工工資水平低,不僅是企業經濟效益的問題,還與企業缺乏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有關。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大力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探索區域性、行業性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發布行業性最低工資指導標準,指導企業形成以一線職工為重點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保證一線職工工資增幅不低于本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幅。暢通欠薪舉報投訴渠道,建立企業欠薪報告制度,對企業欠薪失信行為記入各地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并實施聯動懲戒。
加大重點片區集中幫扶力度。對貧困相對集中的重點區域實施整體幫扶,是江蘇扶貧開發機制的重大創新?!笆濉睍r期,江蘇確定實行整體幫扶的六大重點片區,將支持片區農村飲水安全、高標準農田、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建設,同時培育片區特色優勢產業,實現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工程,促進貧困勞動力創業和培訓就業,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脫貧等工程。健全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機制,“十三五”期間省級財政安排扶貧資金不低于60億元。
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升人力資本質量。做好未來5—10年全省勞動力及老齡化人口規劃工作。編制好年度社會保障預算及三年社會保障滾動計劃,統籌好公共預算支持社會保障預算財力配置,按計劃進度及時劃轉部分省屬國有企業和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依規實現社會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由于近一兩年內要實現社會保障資金由省統籌提升至全國統籌,這里存在人均水平及總體規模與全國接續問題,江蘇需要有合理、公眾的接續預案準備。
由于老齡化的加速發展,江蘇的人力資本存量逐漸減少,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都需要依靠提高人力資本質量來實現。對個人來講,人力資本質量的提高,也是提高收入走向富裕的最佳路徑。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資本質量。要通過大力宣傳和普及“終身教育”的理念,以更新知識觀念,適應隨技術進步而快速發展的時代。在全省范圍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加強職業教育,整合大學、企業、科研機構等教育和培訓資源,由政府提供補貼,全面提供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提高廣大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為未來江蘇經濟的高端化和高水平發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支撐。制定地方政策,補貼就業培訓,引導就業方向,呼應本省產業結構升級,幫助民眾通過升級的就業獲取更高收入。
(駱祖春: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丁敬雯: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