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小倩
讓“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經常,還有一層更深的含義:針對不同層級不同領域不同行業明確工作要求,體現具體化、精準化、差異化。越是特殊的領域,越是要講究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2016年3月,原市第三人民醫院和原市中山醫院合并,成立了重慶市人民醫院。醫院成立初期的黨建工作,特別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推進,充滿特殊性。
首先,醫院工學矛盾突出,醫生護士工作“三班倒”,很難集中學習;其次,市人民醫院急需整合獨立的三個院區,統一思想,消除隔閡。在這樣特殊的時期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考驗著市人民醫院黨委的智慧和魄力。
黨務業務相融合,破解工學矛盾
重慶市人民醫院有員工近3000人,其中黨員近1000人,黨支部共21個,也就是說,黨員大概占了三分之一。這21個黨支部如同一個個節點,彼此聯結,交織成一張無形的網。
2016年12月30日,重慶市人民醫院召開第一次黨代會,選舉產生了中共重慶市人民醫院第一屆委員會和中共重慶市人民醫院第一屆紀律檢查委員會,并通過了醫院第一個五年發展規劃。
借著黨代會的東風,醫院黨建工作乘勢而上:進一步加強黨支部建設,調整設置黨支部,以嚴格標準選好配強黨支部書記,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提供組織保障。
但問題也接踵而至。醫院的工學矛盾尤為突出,一方面要選擇德才兼備、有號召力的黨支部書記,另一方面還得不耽擱日常工作。
為了選好配強黨支部書記,黨委辦公室花了數月時間,在醫院內外開展調研。最終,黨委辦公室提出建議,讓職能部門和業務部門混搭。不同于以往職能部門、業務部門分開設置黨支部,這樣一來,按照“處(科)室相對獨立,職能緊密聯系臨床”的原則,促進黨務與業務工作有機結合。另外,黨支部書記一般由中層干部兼任,以增強黨支部書記在黨員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經過大膽創新,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得到了有力的彰顯,避免了“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流于形式,讓黨建中有業務,業務中有黨建。
除了解決工學矛盾,市人民醫院黨委還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與公益活動相結合。比如,醫院健康管理(體檢)中心黨支部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時,常常走向院外,去企業宣講健康知識,給老百姓做免費體檢。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基礎在學,關鍵在做。這樣,將公益活動貫穿于“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既發揮了服務型黨組織的作用,又讓老百姓加深了對市人民醫院的認知。
打造黨建公號,構建學習陣地
《神劇〈人民的名義〉也會犯下這些錯誤?》《就是吃糠咽菜,山水莊園也不能進!》《沙書記,大風廠的封條真不是您說拆就能拆!》
近日,市人民醫院黨辦編輯組從當下最火的現象級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發現黨建知識的亮點,即刻在醫院的微信公眾號推出“侃劇”欄目,連發數篇原創稿件。
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其中一些稿件還被全國知名黨建大號轉發。這對于一家才成立一年多的公立醫院和一個運營僅半年的黨建公眾號來說,非常不容易。
仔細一想,這又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醫院黨委辦公室看來,一是市人民醫院剛剛成立,急需一個自我發聲的平臺;二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內容比較嚴肅,要創新傳播方式;三是醫療行業需要正能量,更需要話語權。
從一開始,黨委辦公室便成立了編輯組,像專業的新媒體隊伍一樣,來運營“重慶市人民醫院黨建”微信公眾號。
如何給公眾號漲粉?編輯組思來想去,想出妙計:號召全院的黨員自發把微信公眾號推廣到自己的社交媒體上,舉辦黨支部吸粉大賽。短短兩個月時間,微信號后臺粉絲量暴漲。然而,吸粉容易留粉難,增粉更是難上加難。唯有認真打磨好精品內容,才能獲得粉絲的青睞。
醫院不缺正能量,不缺故事,缺的是及時跟蹤和宣傳。編輯組一旦發現新聞線索,便跟蹤報道,層層遞進、深入,讓熱度持續升溫,引導主流媒體關注。比如,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一位5歲男童耳朵被塞進了彈珠,醫生巧妙將其取出。經過編輯采寫、轉發,主流媒體跟蹤報道,話題進一步發酵,許多網友為醫生的足智多謀點贊。
影響力也是策劃出來的。今年“三八”婦女節,編輯組就策劃了“門診部送鮮花”活動。主流媒體與自媒體聯合出動,讓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現在,市人民醫院的黨建公眾號不僅成為醫院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陣地,還成為對外宣傳醫院形象的利器。
增強身份意識,改善就醫體驗
以病人為中心,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是醫院成立以來,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同樣也是衛生系統結合實際,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最重要的內容。
這事該從何處破局,醫院黨委一直在思考。經過黨委班子反復分析論證,一套具體的方案出臺:從就醫的主要環節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比如,引進中國工程院韓德民院士擔任市耳鼻咽喉科醫院名譽院長、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業首席科學家;在醫療資源緊張的重點科室和環節開展分時預約、排隊叫號;在門診大廳增設患者自助一體機;建立就醫服務中心……
經過摸索,效果是有了,但不明顯,因為方案著眼于立馬改變的具體環節,并沒從根本上讓患者有所觸動。
“感覺沒抓到要害。”在黨委會上,班子成員再一次陷入沉思。
“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增強黨員的身份意識。”看著胸前的黨徽,黨委書記劉毅突然想到。
“就從加強醫務工作者的黨員身份意識入手。”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楊慶軍提議。
于是,黨委辦公室立即著手梳理醫院典型的黨員醫務工作者,以點促面,加強教育。
其實,市人民醫院并不缺典型。比如,為50多位貧困的心臟瓣膜患者爭取到慈善救助的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陳灝,參與H7N9禽流感病患救治的呼吸內科主任沈慶。他們都是共產黨員,同時也是業務能手,并且在患者中擁有良好的口碑。
經過前期大量的梳理和挖掘,黨委辦公室把這些醫者仁心的故事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有機結合,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從黨員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拓展,不斷增強黨員的身份意識。
正是這些身邊典型的不斷感召,使得重慶市人民醫院成立一年就實現了對巫溪等貧困縣縣級醫院的“一對一”幫扶,并在心血管病防治、癌癥早診早治等國家重點領域及實施重大疾病救治等多個惠民措施上,實現了患者滿意度、社會知名度的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