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芳
2017年兩會再次強調“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許多媒體也紛紛刊出不少有關振興“實體經濟”的時評、新聞。近期一篇《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新實體經濟正在迅速崛起》報道,再次激起探討“何為實體經濟”的千層浪。筆者認為,“實體經濟”一詞在理論上和實務中有較大區別,應該并可以從理論源頭尋找“何為實體經濟”。
金融業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嗎
目前,人們關注實體經濟的重要表現之一,是對金融業批評,批評的焦點是過度金融化導致實體經濟衰弱。那么非金融部門是否就組成了實體經濟呢?這個問題需追溯到貨幣是“中性”還是“非中性”。
19世紀后半葉到20世紀初,人們通常認為貨幣是中性的,即貨幣僅對商品價格產生影響。這種觀點一直維系到凱恩斯理論的出現。凱恩斯是最早同時涉及貨幣與商品兩個市場的經濟學家。他認為投資作為影響有效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投資量是由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決定。其中,資本邊際效率由商品市場決定,即:每一筆現實投資(如機器設備、廠房等資本品)預期可以得到的利潤率;利息率則由儲蓄(資本供給,通常是指扣除現金之外的貨幣)和投資(資本需求,即上文中的現實投資)共同決定。當資本邊際效率與利息率相當時,經濟處于均衡;當資本邊際效率低于利息率時,人們更愿意持有現金,不愿意進行資本供給,反之,人們愿意放棄現金持有(理論上稱“流動性偏好”)進行資本供給。凱恩斯還認為,貨幣供給是可以調節的,即通過貨幣供給調節利息率,從而改變投資量。例如,增加貨幣供給,就可以增加資本供給,從而降低利息率,刺激投資。正是在這樣的經濟思想下,人們認為貨幣不僅影響商品價格,而且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后,在戈德思密斯、麥金農、肖、默頓等經濟學家提出的金融結構、金融深化、金融功能等理論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等在內的金融業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成為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梢姡鞣浇洕鷮W理論中,金融應當是經濟活動必不可少的一分子,也應該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
政府部門提及的“實體經濟”
2007年次貸危機后,美聯儲頻繁使用“實體經濟”一詞,并使其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關心的話題。如,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以后,美聯儲宣稱“金融市場動蕩沒有損及實體經濟”,同年9月,美聯儲改變立場大幅降息的聲明中仍然表示“為防止市場動蕩損及實體經濟”。根據次貸危機的成因及危害,有學者分析認為美聯儲的實體經濟是去除房地產和金融業之外的部分。另外,有學者還認為美聯儲所謂的實體經濟還要去除核心能源部分,因為,美聯儲所謂的“實體經濟健康”往往與能源價格走勢相反。
同樣,中國政府及相關部門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也高度關注實體經濟,頻繁出現在中央領導人國際會議上的講話、政府工作報告、兩會提案中。如2008年時任國家總理溫家寶在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明確提出“應當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在2012年全國兩會提交了《關于強本固基維護實體經濟堅實基礎的提案》。梳理發現,這次關注實體經濟的切入點竟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民間資本逃離等問題。如辜勝阻在提交《關于強本固基維護實體經濟堅實基礎的提案》前,對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中小企業進行了實地調研。調研發現,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用工荒和成本高的嚴重生存困境,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大量做實體經濟的企業從實業平臺取得的融資流向非實體經濟領域;大量民間資本游離實體經濟,變成炒資產的“游資”和“熱錢”;企業家實業精神衰退,呈現出“賺快錢”的浮躁心態,等。事實上,中小企業所在行業通常不是國家要害部門或尖端領域,但又與一國市場穩定運行密切相關??梢?,政府部門提及的實體經濟的外延較廣,涵蓋了基礎性的、與民生相關的領域。正如2017年李克強在“兩會”期間表示,實體經濟不是僅僅包含制造業,而是涵蓋著一、二、三產業。
總之,經濟理論同經濟實踐對實體經濟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但通過經濟理論可以更好地理解經濟實踐中的實體經濟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