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周培全是九龍坡區民安華福社區黨委書記。從他的辦公室里望出去,正好能看見一片林立的居民樓。
2017年4月6日下午,春日陽光鋪滿了辦公室的地面。透過落地窗,一轉頭就能看到暖陽下悠悠散步的老人,背著書包放學的小孩。
這是一個入住居民超過4萬人的公租房小區。眼前溫馨宜居的景象,是周培全和同事們持續努力的成果。
這幾年,公租房小區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市拔地而起,惠及群眾超過90萬。隨著大量人口入住,公租房小區的諸多問題也在不斷顯現。
為了讓公租房真正成為“百姓家”,重慶已在這條路上探索了五年。
管理之惑
——入駐社區的每個單位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系統,大家各自行事、力量分散,無法形成治理社區的合力,僅憑社區“兩委”,很難將這些單位湊在一起。
對公租房了解不多的人,很難想象管理一個公租房小區的難度。
周培全最初就是如此。
2012年,時任華巖鎮半山二村黨委書記的周培全接到通知,出任民安華福社區黨委書記。
對這個經驗豐富、頭腦靈光的社區干部來說,“公租房”還是一個新詞。
周培全曾在網上查閱公租房社區治理的相關內容,結果發現,當時公租房在全國也是一個新鮮事物。
“公租房小區究竟該如何管理,能不能管理好?”周培全心里沒底。
幾乎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周培全頂著壓力上任了。
2012年8月,重慶異常炎熱,民安華福小區配套設施還沒到位,連一間像樣的辦公室也騰不出來。在施工單位還未撤走的活動板房內,社區黨委和居委會組建了。
同時,民安華福小區也迎來了第一批居民。隨著辦理接房的居民接踵而至,板房內擁擠不堪,熱得像個烤箱。
后來,社區工作人員被迫把辦公場地轉移到地下車庫。
克服了種種困難,第一批居民總算成功入住。但誰也沒想到,更大的困難還在后面。
“入住民安華福小區的41561人里,僅8人戶籍在華巖鎮。轄區在短時間內涌入大量人口,加之人口結構多元化、流動頻繁、利益訴求復雜、管理主體多元等,讓社區治理困難重重。”華巖鎮副鎮長楊正群說。
周培全很快就深有體會。
居民入住后,社區工作人員開始挨家挨戶采集信息。有的居民不耐煩,質問工作人員:“你們到底要采集多少次?”
原來,除了社區,房管中心、物業和警務室,都去采集過相同的信息。
那時,入駐民安華福社區的單位多,分屬不同的行業部門,管理內容雖有交叉,卻沒有形成信息共享的體系,更沒有形成治理社區的合力。
2012年夏天,楊正群和周培全帶領十幾名同事,像開疆拓土的戰士一般,成功在民安華福扎下根。但沒過多久,大家就被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困難絆住了腳。
大黨委之橋
——社區治理離不開黨建引領,既要積極推進規范化、制度化的社區治理模式,更要進一步推進基層黨建,要讓其扎根群眾、扎根社區,形成一股強有力的力量,帶動社區治理的穩固發展。
楊正群分管社區治理,也是民安華福社區籌備小組組長。
憑借多年的社區治理經驗,楊正群和周培全很快意識到:管理公租房小區的關鍵,是要將參與治理的各個單位凝聚起來。
對此,楊正群曾向九龍坡區政府反映,希望在政府主導下,能有一個部門將民安華福轄區內的各單位統一起來。
與此同時,隨著多個公租房小區投入使用,重慶市公共租賃房管理局也逐漸發現了許多共性問題。
作為全國公租房體量最大的區域,重慶解決公租房社區治理難題,已經迫在眉睫。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公租房是一個新型社區的典型樣本,它的治理,具有非常大的探索意義。”市公租房管理局局長郭唐勇說。
經過多次研究,市委組織部與市公租房管理局達成一致:只有緊緊抓住黨建這個龍頭,才能統領各方形成合力,推動公租房社區治理體系建設,不斷提高社區治理能力。
2013年3月,市委組織部、市國土房管局、市公租房管理局下發通知,要求各公租房小區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全覆蓋的黨組織體系,設立社區大黨委,將進駐社區的各個單位納入大黨委,其黨組織負責人兼任大黨委委員;同時要求符合條件的駐社區單位要全部建立黨組織。
2014年9月,民安華福社區大黨委成立,楊正群兼任大黨委書記。房管中心、物業、華福小學等四家單位黨組織在第一時間加入到社區大黨委中。
“社區大黨委主要起組織核心和統攬協調的作用,橫向是把社區里的各個單位聚集到一起,形成黨在基層發揮作用的戰斗堡壘;縱向是發揮各個單位的優勢,讓管理服務工作進家入戶,延伸到基層末梢。”郭唐勇說。
在隨后的大黨委聯席會上,華福小學校長牟春濤將困擾學校許久的安全問題提了出來。
“學校大門外就是主干道,學生放學后,總是一窩蜂地往馬路上跑,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牟春濤說。
華福小學原本想在這里安裝人行護欄,但此處屬于市政設施,學校不能隨便修建。
聽完牟春濤的介紹,各成員單位都表示“應該修建人行護欄”。
很快,社區大黨委出面推動協調市政部門。一個月后,約160米的灰色護欄修了起來。
后來,民安華福社區“兩委”看到人行護欄效果不錯,又在小區周圍的人行便道上安裝了護欄。
在民安華福,凡是入駐社區的單位黨組織,都會加入到社區大黨委中,社區大黨委也從最初的“1+4”發展到現在的“1+N”。
按照“1+N”黨建格局,民安華福每月定期召開大黨委共建單位聯席會,共商共議社區大事、共同解決社區難題、共同跟進問題的落實情況,形成了“事情共商、資源共享、文明共創、難題共解、活動共辦”的工作格局。
服務群眾
——把聯系服務群眾作為公租房社區黨組織的基本職責,大力開展服務型社區黨組織創建,建立文明和諧社區。
2015年春天,民安華福小區居民周川國和妻子雙雙失業。
失業后,周川國和妻子找工作找了三個月,也沒找到合適的。
正當周川國感到無路可走時,社區工作人員找上門來了。
那天傍晚,周川國一家剛吃過晚飯,門外就響起了“咚咚”的敲門聲。開門一看,社區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常規入戶走訪。
“最近工作順心嗎?在這里住得開不開心?”工作人員關切地問。
“我們夫妻兩個都失業了,已經三個月沒有收入了。”周川國說。
“那你有什么技能嗎?”
“我以前一直在廠里搞機械維修。”
“社區這邊有許多培訓,家電維修你應該也能做,要不你先來參加培訓,學一門好找工作的技能?”
在社區工作人員指點下,周川國按時參加了幾次家電維修技能培訓,上手很快。
同時,周川國還來到民安華福就業創業輔導站,在就業創業服務超市里填寫了個人信息。
“希望能在這里找到滿意的工作。”周川國說。
周川國的期待不無道理。就業創業輔導站是社區“安心創業黨支部”針對當地居民就業創業難題而進行的創新探索,集合了100多家用工單位,為失業人員累計提供就業崗位200多個。
而“安心創業”,僅是社區大黨委服務群眾的載體之一。在社區大黨委統攬下,民安華福小區相繼建立了“貼心辦事”“安心創業”“熱心公益”“知心鄰里”“開心文娛”的“五心”支部,有針對性地為群眾提供服務。
很快,周川國不僅找到了工作,后來還成功創業,開了一家家電維修店。為回饋社區的幫助,他還主動加入社區志愿者隊伍,免費為小區獨居老人和困難家庭維修電器。
百花齊放
——經過五年的探索,重慶公租房社區黨建已積累了一定經驗。各公租房社區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2016年下半年,大渡口區釣魚嘴半島逸景公租房集中接房兩次,一萬多人聚集于此。
和大量居民一同到來的,還有臨街擺攤的商販。
眼看占道經營規模越來越大,半島逸景黨支部書記兼社區居委會主任龍成莉心生擔憂。
那時,半島逸景社區大黨委尚未成立,僅靠社區居委會,根本無法解決亂擺攤的問題。
參照民安華福社區大黨委針對亂擺攤問題的治理經驗,龍成莉有了初步的解決路徑——她找到八橋鎮政府,領著鎮領導來到現場,希望能由鎮政府出面,協調各單位合力解決這個問題。
對此,八橋鎮組織相關單位召開專題工作會,研究出方案:劃定一塊區域讓商販擺攤,同時組織力量加強現場管理。
有了先行者鋪路,重慶公租房小區的發展,有了更多可供借鑒的經驗。
2017年3月底,半島逸景社區大黨委成立。至此,主城區已入住的14個公租房小區,均建立了社區大黨委,并成立了趣緣、業緣和樓棟各類黨組織143個。同時,入住小區通過開展尋找流動黨員、評議身邊黨員、發現優秀黨員、幫扶困難黨員“四個黨員”活動,已將5914名流動黨員納入有效管理。
在各方積極推動下,通過標準化建設和項目化管理,重慶公租房走出了一條在社區大黨委統攬下的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之路,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康莊美地開展社區網格化管理和重點人群“色別標識”,點對點為居民辦實事;康居西城建立“流動黨員紅巖志愿服務站”;民心佳園推動實施“幸福來敲門”關愛獨居老人項目,兩江名居實施“五潤家園·和合名居”家文化建設……
幾年下來,重慶公租房先后榮獲“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等國家和市級榮譽59項。
通過將新型城市社區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重慶找到了破解公租房社區治理難題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