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石燁冰
【摘要】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國擴大了高等教育培養規模,隨著培養規模的擴大,大學生就業呈現出較大壓力,因此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需要根據學生的類型和學習特征對其進行分類教育,使學生能夠較好地通過大學教育實現自身能力的提高,最終實現合理的就業或深造。
【關鍵詞】學習特征 學習認知 大學生就業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學會基金項目“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與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GJXH2013-213)。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002-02
1.引言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熱點社會問題。伴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增長,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開始顯現,與大學生就業困難相對應的是很多行業存在著大量的崗位缺口,因此如何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培養,以使其更加適應社會的崗位需求成為一個重要問題。由于不同高校的學生培養目標和生源不同,產生了不同的培養方式,對于應用型本科學校,如何培養應用型學生是一個重要課題。通過分析,可以根據在校學生不同的學習和專業背景,不同的思維特征、學習目標與學習能力,對其進行分類,在分類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群體類別進行有針對性地系統培養,以使不同的學生發揮其自身的優勢,通過大學期間的培養,順利走上與其特征相匹配的就業崗位,或者進行進一步深造。在培養時,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模式來實現分類培養。
2.應用型本科學生認知模式分類分析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應用型本科學校規模的擴張對于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起了很大作用,應用型本科指以應用為辦學定位,而不是以科研為辦學定位的本科院校,現階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錄取院校。應用型本科學校主要不是以科學研究為導向,而是以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為導向,因此在學科方向、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方面,都區別于傳統的研究性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也要求根據學生的特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應用能力的培養。
從學習和思維的平均水平看,相對于研究型重點大學,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入性差一些,但是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比較強。經過對長期教學經驗的總結,以及和學生的交流,根據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和最終的學習結果,從認知能力的角度出發,可以把應用型本科班級中的學生大體分為四種類型,它們分別是被動認知型學生、意識認知型學生、聯想認知型學生和主動認知型學生。
通過成績和學習情況的分析,在應用型本科學校中,從四種類型的人數分布看,呈現出一種菱形結構,被動和主動認知型人數少,意識和聯想型認知學生人數多。其中,意識認知型學生比例最高,主動認知型比例最低。
這四類不同認知類型的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區別較大。被動認知型學生的主要特征是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完全被推動著進行被動的知識學習,僅僅學習最基本的理論,只依賴課堂學習,并且課堂學習不認真,課下基本沒有復習和預習行為,作業不認真,甚至抄襲,課程學習目標僅以考試及格為目的,考試成績不理想,會出現掛科的情況,并且經過一段時間,所學習的知識基本都遺忘,這類學生在學生中約占比例很低。第二類學生為意識型認知學生,這類學生在課堂中所占比例最多,能達到班級學生的一半以上,這類學生的特點是沒有非常明確的長期目標,學習的主要目標是完成老師提出的課業要求,能夠通過課程學習掌握相關知識,為專業技能的形成和日后工作打下基礎,這類學生能掌握理論知識并簡單加以應用,能夠一定程度上分析一些現實問題,有一定的能動性,能夠按照要求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學業要求,考試都能夠順利通過,但知識掌握得不深入,不能夠靈活運用,僅停留在一般性理論層面,理解不夠深入,應用能力不強,并且隨著時間延續,對部分所學知識會出現淡忘。第三類學生為聯想認知型學生,這類學生有相對明確的學習目標,不是僅僅以把理論學懂為目標,學習具有一定的系統性,把大學期間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應用看作自己完成長期目標的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這類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比較積極,不僅僅能完成老師布置的相關任務,而且還會花一些時間去學習和了解和課程理論相關的知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運用理論分析經濟和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這類學生學習的靈活性比較強,追求理論的實用性,嘗試利用理論分析現實問題。最后一類為自主認知型學生,這類學生具有比較明確的長期目標,不僅僅是長期的學習目標,包括一定的學習規劃和長遠人生規劃,他們學習比較認真刻苦,而且會閱讀大量相關的理論書籍,能夠把所學的知識在可能的情況下付諸實踐,能夠在有機會的時候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參與到學校或者社會組織的各種活動或者比賽中去,具有較強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這類學生從學習目標上看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直接參加工作作為未來的發展目標,這類學生更注重知識的實踐性,還有一類把繼續讀研或者出國深造作為學習目標,這類學生更注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主動認知型學生在應用型本科學校中所占人數也較少。
從學習目標和規劃的長期性和系統性,以及學校效果來看,從被動認知型、意識認知型、聯想認知型到主動認知型,呈現為一個逐步上升的狀態。并且通過實踐教學發現,意識認知型學生在班級學習和實踐中表現認真,但不活躍,被動認知型學生往往會有意識地通過翹課或者坐在后排,有意疏離學習過程,聯想認知型和主動認知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表現比較活躍積極,而且主動認知型學生還會經常尋找和老師交流,以及更多的課外學習機會。
3.不同認知類型的培養模式分析
不同的學習目標和規劃決定了學生在學習時的認知模式,比自主型認知的學生往往具有比較確定的學習目標和較長遠的人生規劃,此類學生不論是繼續深造型的還是以就業為導向型的,都具有很強的自主意識,而意識認知型的學生也恰恰是因為對未來目標的不確定性而導致了當前的學習狀態。同樣,不同認知模式的學生也適合不同學習目標和未來就業方向,所以在進行培養時也要具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