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劍+沈海晨
在當今新媒體蓬勃發展時代,如何讓“非虛構文學”進一步弘揚檢察精神、凸顯公平正義價值、推動檢察文學產生精品力作?
2017年 4月11日,由上海市檢察官文聯與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檢察院聯合主辦,在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檢察院舉行了一場主題為“非虛構文學”懇談會, 邀請了滬上知名作家朱大建、管新生、劉迪等與會。
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朱慶華出席,并在現場談及近日熱播的《人民的名義》詮釋了檢察官形象,也是非虛構文學的一種表現。由上海市檢察官文聯文學協會常務副會長、作家曹小航主持本次懇談會。
懇談會上,三位嘉賓就“非虛構文學”進行暢談,現場氣氛輕松,文學氣味濃郁。嘉賓分別是來自《新民晚報》原副總編輯、《上海紀實》電子刊主編朱大建;上海楊浦區作家協會副主席、有“上海工人小說家”之稱的管新生老師,現為《楊樹浦文藝》常務副主編;著有《飛機場》的知名作家劉迪女士。三位老師各自講述小說、報告文學、紀實文學的寫作經歷,就非虛構文學的構成要素、如何利用文學手段來挖掘真人真事的社會性和人性,讓文學和法學有機結合,廣泛傳播依法治國的正能量等問題,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徐匯檢察的文學愛好者分別朗讀了劉迪《秋之水》選段和管新生《工人新村》選段。在各區院檢察干警的積極參與下,全市檢察系統50多位文學愛好者參加了本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