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成為了社會的熱點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與個人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也關系到我國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運用內容分析法對相關媒體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新聞報道進行統計分析。有利于了解當前大學生就業的趨勢、特征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內容分析法;新聞報道
0引言
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了19萬,被戲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一邊是創下歷史新高的畢業生規模,一邊則是計劃招聘崗位數的下降——根據對近500家用人單位的統計,2013年崗位數同比平均降幅約為15%,嚴峻的就業形勢像霧霾,成為人們無奈卻又無法回避的話題。
本文將運用內容分析法對相關媒體在2013年關于大學生就業的新聞報道從消息來源、報道體裁、報道篇幅及版面等內容進行統計,從而分析在“最難就業季”中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發展趨勢、特征及所存在的問題。
1研究過程
1.1研究對象選擇
《中國青年報》以青年群體為主要關注對象,選取該媒體對“最難就業季”中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新聞報道作為研究對象比一般媒體更具有代表性及權威性。6月、7月作為傳統的畢業季,同樣也是大學畢業生新聞輿論的高峰期,所以,選取該兩個月以“大學生就業”作為主要議題進行抽樣共獲得71篇相關新聞研究樣本。
1.2研究結果分析
1.2.1從消息來源來看
在71篇新聞報道中:(1)來源于政府的消息有25篇,所占百分比為35.21%,數量最多;(2)來源于其他的報道,“其他”包括個人的評論及消息來源不清的報道,有16條,所占百分比為22.54%:(3)來自學生個人的消息報道,包括對于學生的專訪或采訪等,13條,所占百分比為18.31%;(4)來自于校園及企業的新聞報道,所占百分比分別為15.49%及8.5%。
若僅僅從此結果來看,可反映出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得到了政府的重視。
1.2.2從報道體裁來看
根據相關數據可知,在71篇新聞報道中:(1)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消息最多,達到33條,所占百分比為46.48%;(2)深度報道,包括對于企業、學校或是學生個人的專訪,調查性報道為24條,所占百分比為39.44%;(3)大學生就業的個人評論有10條,所占百分比為14.08%。
總體來看,《中國青年報》在大學生最難就業季中對于大學生就業的報道形式多樣,滿足讀者的多樣需求:內容較短的消息帶來最新的快訊,深度的報道作為專題深入探討問題,據統計,該報設有青年創業者及大學生村官的板塊。可見,該報紙對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具有一定程度的關注,
1.2.3從報道篇幅及版面來看
相關報道中:(1)200字-800字的報道出現頻次最多,為42次,所占百分比為59.15%:(2)800-2500字的報道,內容主要為學生創業的深度報道,出現頻次為30次,所占百分比為42.25%。(3)200字以下的報道所占比例較低,僅為1.41%。
除此之外,由于該報紙的版面內容豐富,一周內每天的版面有所不同,通常01版面為要聞,統計共有14篇報道,所占比例為19.72%;其次還設有青年創業者及大學生村官專版報道相關內容。
1.2.4從報道內容來看
將相關報道根據內容進行分類后,可大致歸為以下幾類:(1)政府政策所占數量最多。有22條,達到30.99%;(2)學生創業的個案,15條,所占百分比為21.13%;(3)校園新聞出現頻次為9次,所占比列為12.68%;(4)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分析則為8條,占總數的11.27%;(5)關于企業的幫助及社會活動(如西部計劃)及媒體進行的調查所占比例均相對較少,僅有6條,占總數的8.45%;(6)社會活動及其他新聞,出現頻次同為4次,所占比例為5.63%。
1.2.5從報道立場來看
根據可知對相關新聞報道的立場統計可知,71篇相關報道中絕大多數為正面立場報道,所占百分比為61.97%;處于中立及難以辨別的分別為19.72%及12.68%;負面的僅為4.23%。
2《中國青年報》最難就業季有關大學生就業新聞報道的特征分析
2.1大學生就業問題對策特征分析
最難就業季中應對大學生就業難得問題對策主要有:自主創業、走向基層。
隨著最難就業季的來臨,在面對畢業生人數增加及崗位縮減的現實,政府更多地鼓勵青年人自主創業。上述相關報道中,不論是在政府政策解讀方面還是個人案例中自主創業的內容所占比重較大,根據統計共有20條報道涉及到了創業。
除此之外,政府及學校還鼓勵高校畢業生能夠走向基層,建設邊疆,如:南開大學獎勵基層就業畢業生、近6.5萬名高校畢業生報名2013年西部計劃等相關報道涉及到這一主題,統計數量為14條。
由此看來,相關報道與國家政策較為相符,反映出了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主要發展趨勢。
2.2大學生就業問題地區特征分析
為了應對史上最難就業季,各個地方都積極提出有效措施來引導畢業生就業,而在不同地區就業政策有所差異。邊疆地區為了多鼓勵畢業生投身基層建設,不僅提供了較多的崗位也提出了較為寬松的政策,如:寧夏選聘564名大學生村官、大學生銀川創業不限戶籍享八大扶持政策。
而經濟發展狀況較好的地區則是投放基金來助力高校畢業生創業,如:廣東的10億產業基金助青年創業、大連YBC發放創業扶持資金逾千萬等。
總體看來,不同地區的就業政策一定程度地反映出了本地區的發展狀況。
2.3大學生就業問題主體特征分析
大學生作為就業問題的主體,各種報道自然圍繞這個主要群體進行了展開。其中表現出的趨勢是:相比于高校畢業生,職校學生在最難就業季中逆襲,更受企業青睞,
如:在上海48%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滿意、職校生“逆襲”最難就業季等報道無不反應出職校學生就業形勢較好,究其原因為職校對于職業能力更具有針對性,部分高校學生往往更注重理論學習而忽略了相應的實踐環節,針對這個問題,部分企業甚至事業單位都開放見習崗位供畢業生進行相應的實踐以便日后更好地走向工作崗位。
3《中國青年報》最難就業季有關大學生就業新聞報道所存在的問題
3.1政策解讀容易,落實未必容易
盡管在抽樣的71篇新聞報道中,無論從消息來源或報道內容來看,政府政策的廣泛提出表現了政府對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視,但這些政策究竟有沒有落到實處,相關媒體還需走訪調查。實際生活中,往往存在更多的現實問題,與理想有一定的差距。
3.2過多的關注創業成功的個案容易造成誤導
高校畢業生創業的個案很多,而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成功。盡管相關政策確實推進了畢業生的創業,但過多的成功案例往往會形成一種假象,容易對年輕的創業人員造成一定程度的誤導。
3.3在眾多報道中,正面報道占了很大的比重,負面報道微乎其微
不可否認,媒體應當引導社會中的正能量,對高校畢業生進行心理上的鼓勵從而使他們自信地踏入社會。但現實中,高校畢業生在求職中所面臨的負面問題也理應獲得一定的關注,如女大學生求職遭到歧視,非名牌學歷受到質疑等。對此,媒體的透明報道往往能夠督促各用人單位規范自身行為,從而保障相應政策的順利實施。
4結語
總體來看,對于最難就業季有關大學生的就業新聞報道基本上契合了當今的社會形勢。作為一個關注青年群體的重要媒介,《中國青年報》可站在青年群體的角度理論結合實際,為他們構建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客觀地對青年群體做出正確的引導。同時,也希望社會各界能夠通過相關媒體的新聞報道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予以關注。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