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數學涉及集合、函數、數列和向量等眾多內容和知識點,運用的方法涉及數形結合、分類討論和等價轉化等;做好中職考生的心理輔導、制定科學的復習計劃并落在實處、善于總結反思等方面進行有效地指導,對提高中職考生的對口升學考試成績都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對口升學 數學 復習指導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149-02
數學科是中職對口升學考試必考的文化基礎課程之一,中職對口升學面臨著時間緊、復習內容涉及面廣和知識點繁多等因素。中職數學教師要做好中職對口升學數學科的復習指導,應從中職考生的特殊性進行研究,理論聯系實際,制訂符合本專業復習計劃的指導方案。
一、做好中職考生的心理輔導。
中職生文化課基礎差,在對口升學復習階段中職數學教師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心理輔導。
(一)給予成功的滿足,最大地激發中職考生的應考信心。在第一輪的對口升學復習中,中職數學教師應立足于教材的基礎知識點和章節的網絡結構,重溫課本的例題、公式、定理、配套練習題和單元測試題。讓中職考生在第一輪復習和測試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從而增強自己復習和應考的信心。
(二)設置知識臺階障礙,最大地激發中職考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求知欲越強,激發中職考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動能就越強烈。中職數學教師在對口升學的第二輪復習中應注意巧設知識臺階,讓中職考生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循環中獲得成功的喜悅,進而激發中職考生復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明確對口升學目標,堅實地向目標邁進。中職考生能夠參加對口升學考試就說明他們是有初心的,在明確對口升學目標的情況下應摒棄外界和自身的壓力,自覺地放下思想包袱,化壓力為動力。中職數學教師要不斷地對考生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在持續不斷地積極心理暗示下,中職考生的信心值就不斷上升,從而產生堅強不可動搖的信心。通過努力,去想了、去做了,最終堅實地向對口升學目標邁進。
二、做好對口升學復習計劃指導。
中職對口升學數學復習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基礎復習,第二階段的專題練習,第三階段的查缺補漏。每一個階段的側重點不同,中職數學教師要根據本校所用教材和中職考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復習指導,從而達到預期的復習效果。
1.基礎復習階段,這一階段的復習主要側重于基礎知識的重溫回顧。中職數學教師要把側重點放在基礎知識的復習,參照考試大綱著重講解教材中的概念、法則、性質、定理、公理、公式并進行梳理,理清公式的推導演繹(如等差數列、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等),幫助學生從知識點到知識面的知識網絡構建,最終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掌握各章節知識點之間內在聯系與規律(如數列的概念→等差數列→等比數列→數列的實際應用)。這個階段的重點放在掌握例題涵蓋的知識及解題方法上,所選取的題目難度要適中并注意知識的綜合應用,比如復習集合,不能運用新課講授時的題目難度,應該有選擇性選做知識綜合性題目。另外,在串聯整個知識結構體系中要注意加強主干知識復習力度,綜合歷年的真題研究,對口升學的命題對這些主干知識的考查率還是比較高的。
2.題組練習階段,這一階段的復習主要側重于不同數學題型常用的解題方法。首先,從歷年的對口升學數學題型研究中可以發現對口升學考試重視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常用的解題模式考查。例如,判斷函數的奇偶性,對于函數f(x)的定義域內任意一個x,若有f(-x)=f(x),那么f(x)就為偶函數;若有f(-x)=-f(x),那么f(x)就為奇函數。中職數學教師在復習指導時應提醒考生對這些普遍性的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其次,是對考生數學思維能力應用的考查。例如,某單位計劃建一矩形圍墻,現有可筑墻的材料總長度是l米,如果要使圍墻的面積最大,問矩形的長、寬各為多少?在實際問題中,變量x和y之間存在確定性依賴關系是二次函數,如果求出二次函數的解析式,那么就可以在定義域范圍內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再結合問題的實際意義就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優化問題。在題組練習階段,中職數學教師在選題時應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同時中職考生也要在練習中把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融會貫通,使自己的能力和技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3.查缺補漏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以中職考生自己復習為主,中職數學教師指導為輔。中職考生要進行自我歸納,分析錯誤原因和總結解題技巧。
三、做好總結,提高復習效果。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中職數學教師在指導復習的過程中發現同一題型經常犯同樣的錯誤而造成丟分,究其原因是中職考生沒有養成思考、總結的習慣。數學試題的命題形式和知識背景可以千變萬化,然而萬變不離其宗,抓住了解題的要點,就抓住了解題的方向和方法。這就需要中職考生經常去歸納總結。比如,讓中職考生建立一個錯題集,專門收錄錯題,試題和答案分開,每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訓練,經過如此反復的強化記憶就可以避免錯題再錯,從而提高了復習效果。
總之,中職數學教師在指導復習的過程中要以教材為基礎,以“兩綱”(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為準則,培養中職考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中職考生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從而能在對口升學數學考試中穩操勝券。
作者簡介:
彭斌(1978.12-),男,壯族,廣西田陽人,本科學歷,中職講師,研究方向:中職招生就業管理、中職教育教學、中職班主任工作。